↑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2 题,其中:
单选题 16 题,选择题 4 题,非选择题 2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 题,困难题 20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6 题
  1. 民国法学家王宠惠曾针对民国初年根本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以该学者视角判断,下列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是

    A. 实行民主宪政而非专制政治

    B. 通过法律确立民主共和制度

    C. 倡导“中国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 革命派想借此约束限制袁世凯专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到1910年,普鲁士多数要职仍被贵族占据。在国家级官员方面,11名国务大臣中,有7名出身贵族;在地方12位省长中,有11人出身贵族。据此可知

    A. 德国议会对君主的限制流于形式

    B. 贵族精英的特权在政治上得以延续

    C. 新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要求

    D. 权力相对集中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说:“通过合意缔结契约之债是因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因此,这种交易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比如通过书信或传信人”。这反映了当时罗马法

    A. 重视保护居民的意愿

    B. 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

    C. 注重对法律追本求源

    D. 二元法律体系最终消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德意志帝国议会每五年举行一次,议员通过公开的直接普选产生,25岁以上的德国男子都拥有选举权。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

    A. 具备近代民主特征

    B. 帝国议会有行政权

    C. 推行了普遍选举制

    D. 废除了君主立宪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860年,外国公使驻京。恭亲王奕䜣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咸丰帝只同意设“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但奕䜣认为如此洋人“饶舌必多”,奏请去掉“通商”二字。这表明当时的清政府

    A. 公使进京有碍清廷内政

    B. 对外通商尚未达成共识

    C. 筹备洋务引发朝野纷争

    D. 国际交往理念亟需改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和国民政府进行了血雨腥风的“货币战争”。日本共印制45亿假法币,实际使用了其中的30多亿。日本将这些假法币大量投放中国市场,成为中国的货币贬值、经济混乱的一个重要诱因。下列对日本大量伪造法币的主要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A. 扰乱金融秩序

    B. 转嫁战争负担

    C. 为了以华制华

    D. 建立统制经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英国也许因为温和渐进,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但是,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一一具备了,你还能说什么呢?”从材料的观点来看,“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的事件是

    A.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B. 1688年的“光荣革命”

    C. 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

    D. 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在此,即“天国京师”之意,谓之“金陵小天堂”。1864年,天京被湘军攻破,“天京”改回“江宁府”。这一时期南京名称的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A. 洪秀全拥兵自重试图建立小朝廷   B.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斗争失败

    C.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引起消廷反扑   D. 江宁府更能体现南京的地域特色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起初,英国对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抱敌视态度的,还在西欧六国酝酿筹组共同市场时,英国政府就赶忙于1956年10月抛出了所谓的‘C’计划,企图用一个包罗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所有成员国在内的‘工业自由贸易区’,把拟议中的六国共同体‘化’掉。”英国此举

    A. 确立了其在欧共体中的核心地位

    B. 旨在抗衡美国主导的关贸总协定

    C. 为欧洲联盟成立提供了基本框架

    D. 体现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多由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 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C. 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

    D. 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周恩来指出:“中国如果釆取联邦制度,就会在名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材料反映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

    A.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B.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C. 民族文化双向交流

    D. 民族团结国家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阅读下面的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统计表,其中两类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王权力逐渐被削弱

    B. 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C. 三权分立机制逐渐被破坏

    D. 议会受内阁的影响在加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比较下面德美两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其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A. 都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

    B. 两国代议机关的权力相同

    C. 都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原则

    D. 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当代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

    A. 第三世界日益崛起   B.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C. 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   D. 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下列史料与史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以下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 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D.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周礼》规定:天子在祭祀社稷时,用十二章冕服(十二章:上衣下裳有十二种图案的冕服)。唐高宗时,长孙无忌等集体上疏,指责现行冕制:皇帝祭社稷时用三章秀冕,然而这都是四五品官的冕服等级。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周礼因社会转型而崩坏

    B. 君主专制受到高官制约

    C. 唐朝等级礼乐制遭破坏

    D. 唐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彼得格勒起义当晚,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苏联解体后研究资料也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官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是为了

    A. 赞扬列宁的英明决策

    B. 证明革命具有残酷性

    C. 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

    D. 证明敌人的凶恶顽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69年6月,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7月底8月初,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反映出

    A. 美苏冷战重点转向亚洲

    B. 中国崛起影响美苏外交战略

    C. 国际关系格局面临重大转变

    D.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已出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下列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

    A.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 实行总统制

    D. 实行责任内阁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統的不安全惑。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

    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国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

    材料二: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

    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杌,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

    (2)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美苏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化外(政令教化所达不到的地方)人犯罪者依律拟断;隶理藩院者,仍照原定蒙古例。化外人既来归附,即为王民,罪并依律断,所以示无外也。

    ——摘自1740年《大清律例》

    材料二凡英民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下同)处投禀,管事官先行查察……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摘自1843年《虎门条约》

    材料三1943年1月11日,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与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华盛顿签署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同日,国民政府代表宋子文与英国代表薛穆、黎吉生在重庆签暑了《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这两个条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美英两国同时撤废在华治外法权。很快,巴西、加拿大、挪威、荷兰、阿根廷等国也先后与中国商订新约,放弃在华特权。

    ——摘编自胡星斗《民国政府收回治外法权的历程》

    (1)材料一中,清朝如何处理外国人在华犯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规定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规定了英国在华享有什么特权?分析这一规定产生的背景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中国取得了怎样的外交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成就取得的原因。综合概括指出影响国家司法主权的因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