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材料作文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选择题 5 题,诗歌鉴赏 1 题,句子默写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名著阅读 2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材料作文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文章与政通而风俗以文移在三代之道以文与忠敬随之是为理具与运高下。探采古作者之论,以屈原宋玉贾谊司马迁刘向班固为世魁杰。然骚人之辞,怨刺愤怼,虽援及君臣教化,而不能沾洽持论。相如子云,瑰丽诡变,讽多要寡,漫羡无归,不见治乱。贾马刘班,乘时君之善否,直豁己臆,奋然以拯世扶物为任,纂绪造端必不空言。言之所及,则君臣礼乐,教化赏罚,无不包焉。

    (节选自裴廷翰《(樊川文集)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材料中的“子云”指的是________ (人名),《樊川文集》的作者是_________。

    3.根据材料,概括“贾马刘班”文章的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世纷繁复杂,当你以“信”的态度面对时,它就简单;当你以“思”的态度面对时,它就丰富……

    要求:① 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 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宜黄县县学记

    (宋)曾巩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皇佑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与?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若夫正心修身,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与!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其记之。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刑罚             措:搁置

    B. 圣人之制作尽坏         制作:创设的教育制度

    C. 故其材不赋而         羡:(令人)羡慕

    D. 而无教养之          渐:熏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至于修身国家天下之大体    輮以

    B. 盖不学未成之材         赵王岂璧之故欺秦邪?

    C. 何其周速也            穷益坚

    D. 唯其令一唱            师道不传也久矣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4.本文中,曾巩认为教育的功能有哪些?请概括说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通知:兹定于6月5日下午3时在报告厅召开高考考务会,请全体工作人员按时参加。

    B. 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 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 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竹是什么呢?竹本固,不____________;竹性直,不____________;竹心空,不____________;竹节贞,不改志向。所以,竹是君子的化身。

    A. 通权达变  趋炎附势  见异思迁

    B. 见异思迁     趋炎附势     刚愎狭隘

    C. 趋炎附势     通权达变     刚愎狭隘

    D. 刚愎狭隘     见异思迁     通权达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 苍蝇跟蚊子算是小饭店里的岁寒之友,现在刚深秋,还显不出它们“后凋”的劲儿。

    B. 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得很,在头发里抓一下就捉到个虱子,然后掐死了。

    C. 他有一个大鼻子,但眉眼并未让鼻子挤去,鼻尖上生几个酒刺,像未熟的草莓。

    D. 那记录的女生涨红了脸停笔不写,仿佛听了他最后的一句,自己就当众受到了侮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鲁迅对我们民族来说,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一个简单的作家。                                ,你看英国到现在有什么事,大家还是会读莎士比亚的著作,不断吸取一些新的东西。

    ①放眼全世界来看

    ②他的思想不但具有原创性

    ③比如说英国的莎士比亚

    ④而且具有这个民族精神的源泉性

    ⑤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这样极少数的作家

    ⑥莎士比亚是超越一般的戏剧家的

    A. ①⑤②④③⑥   B. ②④③⑥①⑤   C. ①⑤③⑥②④   D. ②④①⑤③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诗句与琴、棋、书、画四种技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②丹青忽借便,移向帝乡飞。

    ③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④鸡鸭乌鹭玉楸枰,君臣黑白竞输赢。

    A. ①书  ②画  ③琴  ④棋

    B. ①画  ②琴  ③棋  ④书

    C. ①画  ②书  ③琴  ④棋

    D. ①书  ②琴  ③棋  ④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浪淘沙

    石孝友

    好恨这风儿,催俺分离!船儿吹得去如飞,因甚眉儿吹不展?叵耐风儿!

    不是这船儿,载起相思?船儿若念我孤恓①?载取人人②篷底睡,感谢风儿!

    注:①孤恓(xī):孤寂烦恼之意。②人人:即那人。

    1.开篇说“好恨这风儿”,结尾又说“感谢风儿”,请说明缘由。

    2.“船儿吹得去如飞,因甚眉儿吹不展”两句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3.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2)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_____,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3)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杜甫《登高》)

    (4)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5)日星隐耀,_________;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范仲淹《岳阳楼记》)

    (6)想当年: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精诚所至,_________。(王充《论衡·感虚篇》)

    (8)操千曲而后晓声,__________。(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19分)。

    苦菜花开

    于永军

    春风拂过,苦菜花开。那一株株可爱的小精灵,穿着绿裙,挺着脖颈,扬着金黄色的笑脸,尽情地炫耀着自己的快乐。清香弥漫,那似乎带着苦味的感觉顿时让我想起家乡漫山遍野满沟满坡的苦菜,想起那剜到母亲篓子里的或择洗干净放在菜板上的叶绿根白的苦菜。那是远远近近的记忆,那是深深浅浅的记忆。

    ②我生长在“瓜菜代”的年代,野菜、草根、树皮、树叶、酒糟渣、观音土,凡是能充饥的东西,都“勇敢”地作过“穿肠过”的实验。至今我依然记得:树皮类只有榆树皮能吃,甜丝丝、黏糊糊的像地瓜枣;草根类只有茅草根能吃,可“进口”容易“出口”难,排泄时能憋死人;树叶类只有洋槐叶能吃,但会使人浮肿,那时我们村二百户人家,一百多人得了浮肿病,我四岁的三弟,脸肿得像个皮球。那几年天灾加人祸,粮食没甚收成,野菜却疯长,饿极了的人们便扑向了野菜,什么麦蒿、七七菜、猫耳朵、疯狗草……只要能吃、药不死人,剜到篮里便是菜。苦菜让我记忆深刻,不只是因为它生命力顽强,有土的地方就能生长;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完美奉献,根叶茎都能吃;更可贵的是,别的野菜过了季节就成了草,它却一枝独秀,过了春茬还有秋茬,鲜嫩时晒干,冬天用水一泡照样能吃。

    ③1962年的大年三十,我们一家五口人吃不起饺子,父母只能用干苦菜插渣(做菜豆腐,老家方言叫“插渣”)。除夕早上,娘泡上了半锅干苦菜,又泡了半碗留待春做种子的黄豆。傍晚,当家家户户响起刀剁案板声,娘剁苦菜、爹磨豆,做了一锅苦菜渣。那飘着清香的尤物,馋得我们兄弟几个口水直流。大年夜,一家人围坐土炕上,每人盛了一大碗。那渣吃到嘴里,苦中有香,香中稍苦,对长年肚子里罕见油水的孩子说,那感觉着实美不可言。

    ④这样的记忆留存了好些年。1974年秋,人民公社社员仍在温饱线上挣扎,我参军了,就要离开父母了。娘问我想吃什么,我说,最想吃苦菜渣。可惜,这个时候苦菜太少了。无心的一句话,娘却上了心。第二天,晚饭时分,炕上放着一小盆苦菜渣。原来,头天夜里,娘就泡上了黄豆,翌日一大清早便拎着篓子出了门,满山坡里寻苦菜。弟弟告诉我,为了这顿苦菜渣,娘整整在坡里找了一大上午,沟沟坎坎寻遍了,两只小裹脚都磨起了泡。那天娘催促我趁热吃、多吃点,而我,筷子还没有动,泪水便盈满了眼眶。

    ⑤军旅生涯三十多载,一年两度黄花开。妹妹告诉我,打我参军之后,每当苦菜花开,娘都要上坡去剜苦菜,泡豆子插渣。年年如此。有好几次,老家有人到济南,娘还专门央人给我带一瓷钵呢。

    ⑥有一年三月,又是苦菜花开时,领导特批让我回家看看,我想给娘一个惊喜,事先没有打电话。不承想,一到村口,大老远看见娘站在那儿张望。我不解地问娘,您在这儿等谁?娘说,在等你。我说,您怎么知道我今日回?娘说,这两天我左眼一直跳,寻思着你该回了,好几天都上这儿望望,没想到你还真的回了,夜(方言:昨天)还让你嫂子插了苦菜渣呢!

    ⑦娘活了八十又四岁,找早逝的父亲去了。

    苦菜花又开了。娘啊,您在哪里?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苦菜“远远近近、深深浅浅”的记忆。(4分)

                                                          

    2.请简要分析第①段的表达特色。(3分)

                                                          

    3.请分析第⑧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分)

                                                          

    4.阅读全文,请探究本文的深刻意蕴。(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别当“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赵强

    ①当下,越来越多的群体被贴上标签。

     ②标签化现象早已有之,如今尤甚。究其原因,至少有二。其一,快餐式、碎片化的浅阅读时代,对较为复杂的人和事作标签化处理,顺应了人们求新、求快的语言消费习惯,也契合了以吸引注意力为核心的“眼球经济”需要。其二,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社会浮躁情绪抬头,加剧了人们的标签化思维。

     ③标签化思维日积月累地形成,又潜移默化地释放。当你路遇老人摔倒,纠结于“扶还是不扶”时;当你仅仅看到小贩慌不择路、四散奔逃,就觉得城管一定又在暴力执法时,无形中就成了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④标签化思维的要害,是盲从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陷入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思维误区。官员都是腐败的,路人都是冷漠的,老人都是讹人的……在各种标签的暗示和诱导下,人们越来越下意识地把某个人群与某些特征画上等号。表面上看,标签化只是造成了对某个群体的误伤,客观上,却扭曲了社会认知,扩散了负面情绪,累积着社会戾气。

     ⑤标签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集体意识产生的实质性戕害,更应引起注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古训成为被人嘲弄的迂腐劝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则成了不少人的处世哲学。长此以往,那些服膺多年的道德认知将被一点点蚕食,优良传统将被一点点侵蚀,人们的思想共识将被一点点撕裂。不少人在一番标签式声讨之后,顺带着就要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些自我矮化、自我否定的论调和情绪也在蔓延。可见,对“标签化思维”的担忧绝非危言耸听。

     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追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友善态度,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这些精神元素,融进了中国人的道德血液,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标签化思维构建的语境中,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会为是否施以援手而纠结;当面对丑恶现象时,我们会为要不要出面制止而犹豫。但是,不管最终是否诉诸行动,这种纠结已经表明,心底深处总有一种力量把我们向善的一面拉扯。

    ⑦这是传统文化常年滋养的结果,也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本真。在标签化现象大行其道的今天,保持自己的本真,听从心灵的指引,我们才能走出内心的煎熬,获得安宁与力量。

    1.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标签化思维”有哪些危害?

    3.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丑陋吗?

    鲁迅先生的重要成就是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揭示;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所激烈批评的也是中国人国民性的负面。他们都不是进行严谨而具逻辑的理性剖析,而是凭着敏感与尖锐,随感式却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痼疾。鲁迅用这种国民集体性格的元素塑造出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阿Q。当然,鲁迅也把这种批判写在他许多杂文中。柏杨则认为杂文更可以像“匕首一样”直插问题的“心脏”。故而柏杨没有将国民性写入小说。

    这使我想起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传教士文学”。传教士出于对异文化的好奇,热衷于对中国文化形态进行描述。他们笔下中国人的劣根性是相当复杂的。有善意的批评,有文化误解,也有轻蔑和贬损。特别是后者,与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态相关。由于人们对鸦片战争以后屈辱的历史刻骨铭心,所以很少有人直面这些出自西方人笔下的批评。

    然而我们对自我的批评为什么也不能接收呢?是鲁迅和柏杨所言荒谬,还是揭疤揭得太狠?不狠不痛,焉能触动。其实任何国家和地域的集体性格中都有劣根。指出劣根,并不等于否定优根。应该说,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优良的根性。

    从文化视角观察与解析国民性需要非凡的眼光,用批评精神将国民性格的痼疾揭示出来需要勇气。尤其是柏杨先生这个充满自责和自警的题目——丑陋的中国人——多容易被误解呀!但是只要我们在这些激烈的自责中能够体会一位作家对民族的爱意,其所言之“丑陋”便会开始悄悄地转化。

    如今,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繁荣带来的自信使我们难免内心膨胀。似乎我们不再需要自省什么“丑陋不丑陋”了。然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为此,柏杨先生这本令人深省的书该重新放在我们的案头。

    (有改动)

    1.作者所论及的“传教士文学”是怎样的一种文学?试作简要说明。

    2.从全文来看,鲁迅和柏杨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及其效果有何异同?

    3.为什么说“柏杨先生这本令人深省的书该重新放在我们的案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2 题
  1.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从袭人口中得知宝玉将娶宝钗后,心气高傲的黛玉立马焚绢毁诗,满怀怅恨,直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气绝身亡。

    B. 在诗剧《女神之再生》中,郭沫若借“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炼石补天”这两个神话,表现了反抗、破坏和创造的主题。

    C.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其主人公阿Q现实处境十分悲惨,但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

    D. 《家》中,鸣凤得知自己将被送给冯乐山做妾后,怀着最后的希望向觉慧求助,可不知情的觉慧正忙着写文章,没注意到她。

    E. 老葛朗台死后,被查理遗弃的欧也妮不计前嫌,当家作主的她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拿出一百五十万法郎的巨款,帮叔父还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简答题

    ⑴《三国演义》中,杨修被杀的原因有哪些?

    ⑵《边城》中,爷爷口中的“走车路”、“走马路”分别喻指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