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1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环境。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对维护家庭关系、家庭模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当然,家庭之中难免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由孝道形成的浓厚的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主要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而不是像西方那样通过教堂培育。“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教导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里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进取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对待另一方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历史上,男尊女卑的现象在汉唐时并不明显,宋朝以后比较严重,这当然是需要批判的。但即便在封建社会,也有许多忠于爱情、富不易妻的真君子。如东汉时期的宋弘,不娶皇族之女,不休患难之妻,“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成为千古佳话。汉代隐士梁鸿与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这些事例对今天的中国人仍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没有稳定、和谐的夫妇关系,就不可能有稳定、和谐的家庭。对传统夫妇之道进行合理扬弃,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郭齐家《家和万事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庭对一个人很重要,因为它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精神保障,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幸福。

    B. 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使家庭和睦。

    C. 传统的孝道强调从孝顺父母开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直至达到报效祖国的高度。

    D. 男尊女卑不是自古有之,而是经过了历史的演变,汉唐时出现,宋朝是最严重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总论家庭和睦的重要性,然后列举家庭和睦的表现,从而论证家和万事兴。

    B. 文章在论证父慈子孝时从父慈对子孝的作用这一角度切入,强调父慈是子孝的前提。

    C. 文章用引用和对比的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华文化是通过家庭来培育“懂得报恩”的品质的。

    D. 文章论证传统夫妇之道时,较为辩证地提出对其合理扬弃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家庭只有每个成员间的关系和谐,才能保证家庭关系、家庭模式的稳定以及社会的稳定。

    B. 如果一个家庭充满矛盾,一家人不能同心协力发家致富,家庭就不会幸福。

    C. 西方通过宗教、中华文化通过家庭培育熏陶说明报恩思想在中西方的获得截然不同。

    D. 一代代人继承祖辈的志向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家族、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然置于荒野,也难掩其辉煌

    陈应松

    ①莫高窟没有我想象的雄伟。它几乎蜷缩在沙漠中,不是一座山,是一个沙漠中的高坎。但它叫山,叫三危山,前临一条干涸的河道,叫宕泉,多么美妙的名字。其实它在鸣沙山的东面断岩上,30米高,有的仅十多米,也就是沙漠的高处,因而叫漠(莫)高窟。凡圣地都要赋予它一个神奇的传说,莫高窟也不例外。说是一个云游的僧人叫乐僔,在公元366年路经此地,忽见山头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驻足下来,开始在岩壁上开凿洞窟。这个传说在八月炎热的太阳中可以找到答案。一个在酷热沙漠中的跋涉远行者,一定口渴难耐,眼冒金星,四周毫无遮拦,他因为缺水而致幻觉。但宕泉当时一定水流丰沛,有了水,他可以在此定居。当时也应该有人烟。不然,他不可能以一己之力凿洞窟。他需要信徒的供养,他还要付钱,要请人,要大量的凿洞工具。如果是荒无人烟之处,这一切都是空话。当然,公元四世纪是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那些河西走廊和接近西域的游牧民族与部落笃信佛教,人们虔诚无比,在沙漠的荒凉之处兴建一个千佛之窟的热情想必是非常高的,加上一些权贵和商人的投入,一洞引来万洞开。那些跨越千年的佛像、壁画、经卷,成为一个时代辉煌的见证。它洞窟的美丽也不禁让人想到丝绸的绚丽,与这沙漠单调、凝重的色调完全不相符。而整个的风格,来自西域。看看那些飞天女神,她们的衣袂,她们的琵琶,她们出现的场景,仍旧鲜艳逼真的色彩,让人心驰神往。敦煌作为印度佛教东传的重要一站,这个被时间遗忘的莫高窟成了顽强有力的佐证。

    ②敦煌石窟五百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492个,按石窟建筑和功用分为中心柱窟、殿堂窟、覆斗顶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等各种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四十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可以忽略不计。据说,凿窟是只凿窟的,窟凿好了,让有钱人来请画工画壁画、雕工雕菩萨。

    ③有一个窟我们看到盛唐时期保存完整的雕塑,气度雍容华贵,又看到清朝时加塑的菩萨,简直面目狰狞,不像菩萨。导游解释说因为清朝的佛教衰落,人们不再虔诚。但也许是没请到好的凿工与画工吧。就这样了,不然,到了清代,不会让那个湖北的王道士把这几万件经卷贱卖给西方人。

    ④湖北麻城的王圆箓道士,逃荒到河西后加入戍边,退伍后无家可归,滞留在敦煌。据说在去到敦煌石窟时,莫高窟分成几片,有一片叫下寺的荒凉破旧,无人管理,他就住下来管理守窟,每天清扫,混碗饭吃。但王道士住下后清理洞窟淤沙,修三清宫(俗称三层楼),还是做了些事。他雇请敦煌贫士杨果为文案,让其抄写道经,发售道教信众。后来“下寺”因道教香火盛了,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王道士便在今天编号的第16窟甬道内设案,接待香客,代写醮章,兼收布施,登记入账。“光绪二十六年(1900)初夏,杨某坐此窟甬道内,返身于北壁磕烟锅头,觉有空洞回音,疑有密室,以告圆箓,于是年五月二十五日半夜相与破壁探察,发现积满写卷、印本、画幡、铜佛等的藏经洞。”

    ⑤这些如山的经书共有五万多卷,包括公元三、四世纪时的贝叶梵文佛典,用古突厥文、突厥文、藏文、西夏文等文字写成的佛经,世界上最古老的手抄经文。出土的藏经中还有禅定传灯史的贵重资料,各种极具价值的地方志,摩尼教和景教的教义传史书等,被王道士断断续续卖掉了四万多卷。

    ⑥国宝经卷不管什么原因流散于国外,已经被时间五马分尸。而当时王道士报告给官府后并未引起重视,不就是些庙里的经书嘛。有懂的,找王道士索要,求官,卖钱,中饱私囊。信仰崩滑的年代人们看重的是金钱,没有敬畏。后来因为大部分被卖,1910年,风雨飘摇的清政府下令,把剩余的敦煌卷子全部运往北京保存。在运送的迢迢路途上,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部分。听说“十年浩劫”中敦煌本地竟有一捆捆经卷在抄家时被抄了出来,这真是天下奇闻。

    ⑦走在敦煌正午的烈日下,宕泉河没有了一滴水,河床裸露。热汗涔涔地放眼三危山四野,一片黄沙卷热烟。敦煌就蜷缩在这里吗?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敦煌?它如此貌不惊人,却惊艳了世界。我只能感叹文化到了一定的巅峰,纵然置于荒野,也难掩其辉煌炫目,绝俗容姿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莫高窟没有“我”想象的雄伟,几乎蜷缩在沙漠中,这主要说明作者认为莫高窟的地理位置不具有优势。

    B. 第②段介绍敦煌石窟的建筑和功用以及窟型,这表明敦煌石窟给作者带来一种强烈的神秘感。

    C. 第④段写王道士对下寺的管理是有贡献的,而藏经洞的发现则是得力于杨某的一个偶然的动作。

    D. 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敦煌石窟的游历过程,感事寄兴,表达了对敦煌莫高窟虽藏身于大漠却依旧惊艳世界的体悟。

    2.第①段中作者插叙一个云游僧人的传说,有何用意?

    3.请结合原文,从地域和文化两个角度谈谈你对画线句“纵然置于荒野,也难掩其辉煌炫目,绝俗容姿”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上海地铁上有一年轻男子以上班太累为由,拒绝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还抢夺乘客拍摄的手机。随后,该男子回应称,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

    争座事件频发,除了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也与一些市民让座的公德意识缺失有关,然而,公交车和地铁均是公共场所,车上的座位当属公共资源,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照顾老弱病残孕等人群的基础上,一般讲完的是先来后到、顺位而坐,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给特殊人群让座,并非是法律规定,而仅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价值取向。现实情况却是,年轻者给年老者让座,变成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而年老者给年轻人让座,被公认为违反了常规和伦理,这显然是一种道德的“错位”。

    从某种程度上讲,发生在公交车和地铁上的“让座风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人文关怀的呼

    唤与诉求。因此,与其道德绑架“让座”,不如增加公交车、地铁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

    (摘选自《让座不如增加专座》2017年7月6日《北京晨报》)

    材料二:

    图表一:你不让座的理由

    图表二:你通常会给那些人让座

    图表三:如果发现真有人需要座位,对于不让座的人,你怎么看?

    材料三:

    越是这种人人自觉、从善如流的时候,,也越要防止出现那种过犹不及的“指教心态”——有些人好为人师,常常越俎代庖,“做人情”。

    有道是“让座是情分”,上海地铁中的“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时下确存这么一种文明的“陋习”: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常常是用作审判他人。这里,还应该批评一下那个拍照的乘客,且不议随意偷拍传播是否有侵权之嫌,而动辄以曝光威胁他人让座,显然已跟文明修为背道而驰。

    真正的文明引导者,一事当前,只会先想到“我能怎么做”,而不是手电筒照别人,习惯性地去指教“你该如何做”。

    (摘编自《多做“让座主角”,少当“让座指导”》,2017年7月6日光明网)

    材料四:

    在如何对待公交“让座”这类道德行为时,我们常常没有厘清,乃至有意无意间混淆了“道德高线”与“法律底线”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很明显,“让座”只是一种“道德高线”,而非“法律底线”层面和意义上的行为。只可以在道德上倡导,而不可以在法律上强制,即使“拒不让座”,也并不违反法律。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强求甚至强制他人“让座”,势必不仅侵犯他人“不做什么”的法律自由,而且同时也会无形中矮化贬损“让座”等道德行为原本固有的高尚德行、成色。

    作为一种社会美德,“让座”非常值得提倡、追求,但如何去提倡、追求,显然也应以一种充分合乎道德的方式来进行。要想真正倡导这种美德,更道德的方式方法,显然不是“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而是“自己主动让座”“检讨自己何以没让座”。

    (摘编自《“让座纠纷”混淆了道德高线法律底线》,2017年7月7日红网)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让座的原因、对象各不相同,不让座的原因却在自身。

    B. 大多数民众都有给人让座的经历,同时,选择让座的对象主要集中在老人、孕妇等有需要帮助的人。

    C. 即使真的有人需要座位,大部分人也认为不让座的人也有他的理由,另外认为“他买了票,让不让是他的权利”的也不少。

    D.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一小部分人从来没有让座的经历;还有极少数人认为让不让座和自己没有关系,持无所谓的态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每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而面对抱小孩的妇女不主动让座,年轻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

    B. “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他们所讲的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仅仅是为了审判他人。

    C. “让座纠纷”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媒体的关注,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利于我们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

    D. “让座”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行为,“不让座”也没有触碰到“法律底线”,若强制让座,势必侵犯了他人的法律自由和人生权益。

    E. 在“让座”纷争中,“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是导致中国式“让座纠纷”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

    3.结合所给材料,谈谈如何解决让座纠纷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剧可久,字尚贤,涿州范阳人。沉毅方正,明律令。与冯道、赵凤为友。后唐同光初(公元923年),凤荐于朝,补徐州司法,以干职闻。召为大理评事,赐绯。逾年,迁大理正,坐误治狱责授登州司户。遇赦,召为著作郎。仕晋,历殿中少监、太子右谕德、大理少卿,赐金紫。晋祖崩,可久方在病告,有司纠以不赴国哀,坐免。未几复官,迁大理卿。周广顺初,改太仆卿,复为大理卿。会郑州民李思美妻诣御史台诉夫私鬻盐,罪不至死,判官杨瑛置以大辟。有司摄治瑛,瑛具伏。可久断瑛失入,减三等,徒二年半。宰相王峻欲杀瑛,召可久谓之曰:“死者不可复生,瑛枉杀人,其可恕耶?”可久执议益坚,瑛得免死。由是忤峻,改太仆卿,分司西京。显德三年,所举官犯脏,可久坐停任。明年,复起为右庶子。世宗以刑书深古、条目繁细,难于检讨。又前后敕格重互,亦难详审,于是中书门下奏曰:“今奉制旨,删定律令,有以见明罚敕法之意也。所冀民不陷刑吏有所守臣等商议望准制旨施行仍命太子右庶子剧可久等十人编集新格勒成部秩。”从之。自是可久等于都省集议删定。五年,书成,凡三十卷,目曰《刑统》。宰相请颁天下,与律、疏、令、式并行。可久复拜大理卿。建隆三年,告老,改光禄卿致仕。卒,年七十七。可久在廷尉四十年,用法平允,以仁恕称。

    (选自《宋史·剧可久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所冀民不陷/刑吏有所守/臣等商议/望准制旨施行仍命太子右庶子剧可久等十人/编集新格勒成部秩。

    B. 所冀民不陷刑/吏有所守/臣等商议/望准制旨施行/仍命太子右庶子剧可久等十人编集新格/勒成部秩。

    C. 所冀民不陷刑/吏有所守/臣等商议望准/制旨施行/仍命太子右庶子剧可久等/十人编集新格勒成部秩。

    D. 所冀民不陷/刑吏有所守/臣等商议望准/制旨施行仍命太子右庶子剧可久等十人/编集新格/勒成部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赐绯”“赐金紫”中的“绯”“金紫”指的是大红色和紫色的衣服。官服颜色对应官服等级,有时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紫服或服绯,以示尊宠,称赐紫或赐绯。

    B. 大辟,古五刑之一,指死刑。最初谓“墨、劓、別、宫、大辟”为五刑,隋唐之后,五刑则指“笞、杖、徒、流、死。”

    C. 失入,指罪轻重判或不应判刑而判刑,相对于“失出”而言。

    D. 致仕,古代臣子因犯错误或年纪老迈辞职“回乡”,后来泛指辞官归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剧可久为官能干,闻名于世。后唐同光初年,剧可久被好友赵凤举荐,被任命为徐州司法,掌理刑法,他因能办事,备受世人称赞。

    B. 剧可久因为连坐,仕途坎坷。剧可久在担任大理正一职时因下属的错误判案被贬官,后因为他举荐的官员犯了贪污罪而受到停职的处罚。

    C. 剧可久坚持己见,触犯权贵。宰相王峻想杀死杨瑛,对剧可久说杨瑛使人受冤被杀,不能饶恕,但剧可久坚持自己的主张,因此触犯王峻。

    D. 剧可久通晓律例,编审法令。剧可久通晓律令,后被中书门下举荐参与法律条文的删定工作,后来他和其他九个人编成了三十卷的《刑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祖崩,可久方在病告,有司纠以不赴国哀,坐免。

    (2)所举官犯脏,可久坐停任。明年,复起为右庶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大风登城书雨

    陆游

    风从北来不可当,街中横吹人马僵。

    西家女儿午未妆,帐底炉红愁下床。

    东家唤客宴画堂,两行玉指调丝簧。

    锦绣四合如坦墙,微风不动金猊①香。

    我独登城望大荒,勇欲为国平河湟②。

    才疏志大不自量,西家东家笑我狂。

    【注】①金猊:又称狻猊,也作香炉的代称。②河湟:黄河和湟水,这里指中原沦陷地区。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的前两句落笔点题,紧扣“大风”而来。“不可当”“横吹”“僵”形象描写了寒风凜冽,北风吹得街上的人马都发僵了的画面;同时,这两句诗也象征敌人猖狂、国家处于危急之中。

    B. 第三、四句承接一个“僵”字,由室外转写到室内。通过描写西家的女儿屋里生着炉子,仍然怕冷不愿下床,到中午都还没有梳妆的细节,侧面烘托出天气的严寒。

    C. 第六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玉指”代指东家女儿的手指,“丝簧”代指音乐。第七、八句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精美的丝织品合抱在四周就像围墙一样,连细小的风也吹不进来。

    D. 第九、十句笔锋再转,且呼应标题中“登城”二字,由室内转到室外,由街上转到城头,由他人转到自己。“独”字显其寂寞和孤独,“望”字和“欲”字则暗含了诗人“登城”的缘由。

    E. 该诗巧妙运用双关、对比、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第五句到第八句与三四句形成鲜明对比;寒风中自己的行动和周围之人形成对比。

    2.结合诗歌并联系作者生平,谈谈你对“才疏志大不自量,西家东家笑我狂”一句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三句选取细节显示江景,正面勾勒古战场景象。

    (2)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里用“_____,______”两句,深情回忆了往昔“沙场秋点兵”的雄壮场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双十一”期间,众多电商平台打造“双十一”物美价廉的购物文化,并推出各种吸引消费者的促销活动,打折、满减、返券等,不一而足。

    ②数以亿计的共享单车押金确实是一笔庞大资金,不过我们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共享单车以及相应的收取押金行为本身。

    ③东南大学“学霸情侣”之所以获得优异的成绩,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日积月累的勤奋学习取得的。

    ④给没有走完长征路的那些无名英雄歌功颂德,是北京卫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主创的目的之一。

    ⑤近年来,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诈骗,呈现出骗局设计丝丝入扣、难辨真伪的特点。这已经引起公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用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⑥史铁生、霍金等人或许抱怨过不公的命运,却并不曾在这个飞扬跋扈的对手面前认输,他们拼尽全力与对手掰手腕,直至打败对手,取得胜利。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④⑥   D. ②③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国家将加大对没有农药生产许可证生产农药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除没收违法所得、吊销农药生产许可证外,增设列入“黑名单”等信用惩戒措施。

    B. 首都师范大学青牛创客空间配备了先进实用的硬件设备,在帮助学生实现创意的同时,见识和体验到一些基本的加工技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创新奠定基础。

    C. 《人民的名义》广受欢迎,不仅在于剧中GDP的耿直守护者李达康书记、小官巨贪赵德汉等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还在于它细腻地描摹了当下官员的众生相。

    D.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节目一经推出就收获好评如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参加此次学术论坛的除几位学界泰斗外还有不少知名青年学者忝列其间。

    B. 电视剧《楚乔传》中公主对她的小兔子说:“你看你有多幸福,有本公主那么厚爱你,可是谁来厚爱我一下啊。”

    C.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拙作,虽未能如愿发表,但您的肯定已让后学倍感欣慰。

    D. 各位书友,新版《李白诗选》业已售罄。本店正在组织货源,一旦到货,当函请各位光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类肝脏是利用人体脐带中的干细胞和结缔组织上的血管细胞培养而成的,尽管它还不能作为供体器官移植来治疗疾病,,对药物和疫苗进行检测。所有药物都会经过肝脏进行降解,因此,,以评判其是否会损害肝脏。现在,类肝脏也可以,而且,肝芽这种类肝脏经过改进后,能够提供大量的小块肝组织用于试验药物的毒性问题。这样就降低了制药部门用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检测药物是否会损害肝脏的成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题文)下面是一段解说词,语意比较费解,请把它改成语意连贯的5个短句。要求: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常设展厅包括主要展示西藏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生物物种等的自然馆和主要展示古老的西藏科技智慧、最新科技成就和基础科学知识等的科技馆两大板块的位于拉萨的西藏首家自然科技类博物馆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于10月1日结束试运营并正式免费向公众开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据近期一项中学生课外文化娱乐生活调查,中学生较为关注的关键词有:诗词大会、网红直播、手机、纸质书、战狼2.新闻周刊、动漫、王者荣耀、创客、防沉迷等。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呈现你了解的中学生生活,并表明你的观点。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