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非选择题 4 题,单选题 12 题,简答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非选择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石器时代

    用石斧等工具在巨大木材上凿成凹形,制成独木舟

    唐宋时期

    唐朝采用了钉接合连接工艺,使船的强度大大提高。宋代造船修船开始使用船坞,并普遍使用罗盘针。造船业及船舶使用人群多集中在东南地区。

    明清时期

    除了官方船厂之外,民营船厂的规模也很大。发达的造船技术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发达的漕运系统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

    1865—1866年,清政府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学习西方先进的造船技术试造“蒸汽船”、“铁皮船”,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也是中国造船业近代化的开端。

    建国以来

    新中国的造船业迅速发展。乘坐豪华游轮旅行成为潮流,并研制出第三代破冰船与科学考察船“雪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航空母舰“辽宁舰”。造船业在新中国经济发展、便利生活、科学研究、强兵强国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据吴善群《从船舶到海洋工程》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塞罗突破了城邦时代人与奴隶、公民与非公民、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界限,提出了所有人平等的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张扬了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意识,人文主义者还大力提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如勤勉、守信、坚忍、自制、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等,从而为近代意义上公民的诞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作为公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7、18世纪的公民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古希腊罗马的公民理论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17、18世纪的公民还在范围和数量上得到了拓展:公民身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法律规定只要是国家的居民,不论等级、家庭出身和财产多寡,原则上都是公民;在近代国家中,公民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在必要的情况下,公民有权推翻破坏契约的政府;从公民及公民权利发展的动力源来看,主要是通过社会运动和革命战争的形式,使公民及其权利的范围得到了扩展,如英、法、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使原来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臣民获得了资产阶级国家公民的身份。

    ——摘编自张博颖等《西方公民观和公民道德观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在1914年的日记里,胡适批评道:“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后来,他陆续以嘲讽口气写下了《差不多先生传》、《麻将》,希望找出国人“日用不知”的各种毛病,引起对“旧的文学、政治、伦理”的警惕。此外,胡适还指出:“今日的贫民社会……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在《我的信仰》中胡适则表示:“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所谓“思想得好”,就是不依傍、不盲从。而1919年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胡适又提出,国民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态度,就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注:胡适留美时导师杜威的主张)的“评判的评判”。从“五四”前后到1932年的十几年间,胡适一直在大声疾呼“科学”,强调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教育国民,国家才能强大。

    ——摘编自朱承《胡适与现代中国国民意识塑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公民观的内涵,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胡适新国民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梦溪笔谈》是宋代一本记录科学现象的著作,1086年至1093年由沈括完成。他对知识的追求引发了一场以儒学为基础的宋代启蒙运动,这场运动促使人们去了解包含万物和宇审整体中的理。沈括记载的最有名的科学成就是11世纪40年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它领先于德国古腾堡同样的发明400 年),以及对地图绘制技术的记载和对化石遗迹的解释。在书中的其他条目里,沈括记述了月亮的盈亏方式,并得出了可以从中看出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是球状的结论。

    沈括乐于记录奇异之事,其著作中的条目并不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很多时候记载事件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沈括的记载包含“繁冗的说教、宫庭逸事和转瞬即逝的奇异事物”,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是建立在当时的五行学说宇审理论基础上的。当风吹干了盐池的水,继而盐分结晶时,沈括并没有把这个过程看作蒸发率不断增大的过程,而是解释为五行相生之理,也就是火(风) 生土(盐)。

    ——摘编自《哈佛中国史·儒家统治的朝代一一宋的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括《梦溪笔谈》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沈括创作《梦溪笔谈》的时代背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北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骈文,一味追求声律、词藻、用典,文风萎靡,形式僵化,内容空洞,已成为表达思想的障碍,严重束缚了文学的发展。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迅速衰弱,唐代出现了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所谓古文运动,名义上是恢复周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好像是一个复古运动,实际上却是要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来代替骈文,是一个试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人士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运动。在他们心目中,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欧洲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和高度完美的境界,但是在中世纪却衰弱下来甚至湮灭了,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成了文化沙漠。因此他们怀有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求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这是“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

    ——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古文运动与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古文运动与文艺复兴社会价值的共通之处及启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2 题
  1. 明末清初张履详《补农书》中记载一个他设计薄产十亩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A. 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 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 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里说:“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而共和行政焉”。司马迁在此沿用了西周史官这一段纪年,并以公元前841年作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的开端。材料主要说明

    A. 司马迁所依据的是第一手史料

    B. 贵族共同协商执政以应对危局

    C. 周召共和开启了共和制的开端

    D. 贵族干预政治表明分封制崩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北宋思想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经典名言道了当时哲学家的使命。材料表明当时哲学家的真使命是

    A. 应对北宋初年社会危机重建汉代儒学统治地位

    B. 彰显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

    C. 为实现稳定的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

    D. 重新恢复先泰儒学民本思想构建理学的民生观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清代的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大致有一半是府或省治的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这反映了

    A. 经济水平决定政治地位

    B. 城镇是经济发展的缩影

    C. 多数城镇具有双重功能

    D. 商品经济冲击旧有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02年4月,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信中表示:“满清政府已事腐败,久已毫无希望,破坏主义终不免;意迟则愈惨,不如趁早唤起民族精神讨满,是今日中国最适宜的主义。”材料表明梁启超

    A. 赞同三民主义

    B. 倾向民主革命

    C. 认清清政府本质

    D. 主张维新变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国民党曾制定《商民运动决议案》,称:“大多数旧式商会,不独不参加革命,且为反革命’’、“本党号召全国商民打倒一切旧商会,引导全国商民以有组织的、平民的团结,重新组织可以代表大多数商民利益之商民协会。”该决议案最有可能制定于

    A.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D.抗日战争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张赛群《中国近理代“国进民退”现象分析》认为,近现代区来,中国曾出现过几次明显的“国进民退“现象,一是洋务运动时期在“自强”名义下进行的一系列政府经营,二是20世纪四十年代在战争环境下蒋介石政府的统制经济;三是建国初期为实现公有制而进行的“三大改造”……而第三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作者认为“三大改造”导致国进民退的理由是

    A.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确立

    B. 农业和农民付出太多

    C. 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单一

    D. 公有制经济没有活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77年1月19日,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一九八零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国务院和各省、市、自治区要迅速把农业机械化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起来,进一步修订和落实农业机械化规划,保证在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B. 增强企业活力,搞活企业

    C. 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D. 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犹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在将雅典城邦划分为十个地区部落的同时又给每个都落确定一位名祖英维(注:以雅典历史传说中的英雄和王命名,因而被称为名祖英雄)。这一举措意在

    A. 培养公民对共同体的认同感

    B. 确立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C. 提高雅典公民参政积极性

    D. 麻痹雅典公民以维护城邦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 工厂制组织形式

    B. 工业城市生活方式

    C. 机器大工业生产

    D.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战后在“双挂钩”原则下,美元出现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为了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对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的增长需要,美元的供应应当不断地增加,而美元的不断增加又会导致美元同黄金的固定比价难以维持。这反映出

    A.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B.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增强

    C.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贸易矛盾

    D. 布雷顿森林休系的不稳定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62年9月,苏联经济学家利别尔曼在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上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文章建议,利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推动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国家下达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于产品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定。这文章的发表

    A. 表明扩大企业自主权已为苏共中央所认可

    B. 表明苏联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

    C. 推动了苏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 推动了赫鲁晓夫在全国推广种植玉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材料土耳其境内的黑海海峡,是俄国进入地中海的必经之路,也是其他大国从海上侵犯俄国的主要通道,但一直处于土耳其的掌控中。海峡问题是俄国外交三百年里最重要、最复杂和最尖锐的问题之一。1936年苏、英、法、土等九国就海峡体制缔结条约,承认了海峡的中立和苏联黑海舰队在此的弱势地位。

    20世纪30年代末,欧洲局势的发展使土耳其成为大国新一轮权争的重要对象。经过各大国一系列的角逐谈判,苏联想控制海峡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二战爆发后,土耳其在德苏之间保持中立。

    雅尔塔会议后,苏联已确定了以双边方式解决海峡问题的基本方针,不准备就此与英美进行详细谈判和交易。土耳其认为苏联在海峡问题上的目标就是使土耳其孤立于西方,最终被纳入苏联影响下的附庸国。1945年7月土耳其政府照会英美,正式就海峡问题向两国提出援助请求。苏联期望的以双边方式解决海峡问题的政策被彻底否定,苏联随即中断了与土耳其的缔约谈判。苏英美在土耳其的强硬对抗已成不可逆转之势。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表明美国已接受了在土耳其和伊朗的新重大利益,中东冷战的战略边界由此划定。1952年土耳其加入北约。1953年,苏联宣布放弃对土耳其的所有要求。

    ——摘编自梁强《苏联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黑海海峡问题(1939-194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土耳其争夺黑海海峡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5年后苏联解决黑海海峡问题的途径及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