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2 题,单选题 10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 题
  1. 西周时,周天子作为封国主权持有者以“册封”的形式“委任”诸侯作为地方封国统治的代理人,并非拥有独立主权的诸侯接受周王授权而进行代理统治。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 西周是主权统一的国家

    B. 西周没有出现最高统治权威

    C. 诸侯在封国内独立实行统治

    D. 分封体制以宗法血缘为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58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发言中说:“‘二五’时期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群众路线来进行建设,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这样,国家可以少出资金。比如,农民在‘二五’时期义务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开荒、改造耕地、造林等等,用工资计算,劳动折价约在500亿元左右,这是一笔很大的投资。”这一论断

    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好转

    B.是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肯定

    C.指出了农村集体化的优越性

    D.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依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0 题
  1. 1979年广东省委负责人习仲勋建议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必要的自主权。邓小平答复说:“对!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嘛!”说陕甘宁边区是特区,主要是因为当时陕甘宁边区

    A.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B. 自主决定经济政策

    C.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D. 是全国抗日总后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A. 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B. 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C. 实现了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

    D. 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以下是两位史家关于德国统一的历史论述:甲说:“发生在1871年的‘统一’与其说是德国民族主义发展的结果与表现,倒不如说是普鲁士实行扩张主义、并与被排斥在外的奥地利竞争的一种方式。”乙说:“俾斯麦是个彻头彻尾的普鲁士人,他对普鲁士的认同高过对德国统一的渴望。只不过俾斯麦明白,普鲁士若要以强权姿态迎向未来,必然就得扮演起德国这个民族国家的领导人。”下列选项与论者观点一致的是

    A. 都不认为民族主义是德意志统一的最主要因素

    B. 乙认为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理想高于普鲁士意识

    C. 都肯定普鲁士自始至终追求德意志统一的说法

    D. 两位史家关于德意志统一动因的看法相互冲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我们的政府不是主人,而是人民的工具。……国家的责任之一,就是关怀那些陷入逆境以致不靠别人帮助就连起码的生存资料也无法获得的公民。”基于此,罗斯福政府的施政

    A. 加强了对经济全面干预

    B. 催生了“福利国家”模式

    C. 使美国避免了法西斯化

    D. 采取了“以工代赈”措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苏俄(联)领导人指出,“建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和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以上思想

    A.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B. 成为优先发展工业的依据

    C. 主张建立推广市场经济体制

    D.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维新派早期维新思想中的民权思想内涵并不丰富。梁启超关于人民到底有哪些权利,并不能明确指出,平等、自由等皆是其在戊戌政变后才提出来的。严复在变法期间影响最大的也只是《天演论》,宣传的是赫胥黎的进化论学说。这说明

    A. 维新派并不宣传民权

    B. 维新派仍维护封建统治

    C. 西方启蒙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很有限

    D. 西方民主思想还未传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曹魏建立后,“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买。”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甚至为便于交易。将成匹的布帛分为片段。这说明当时

    A. 商品经济发展严重调蔽

    B. 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C. 政府垄断商业经营活动

    D. 自然经济地位继续上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清雍正帝时,把王朝的政府一一内阁排斥于政务之外,从而结束了秦汉以来“君权”与“相权”的斗争。这是由于雍正帝

    A. 废止了内阁机构

    B. 直接控制军政事务

    C. 正式废除了丞相制

    D. 增设了流官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某一历史事件发生时,英国远东舰以总司令秦伟德提交给伦敦方面的两份报告中称“汉口只是受到攻击的第一个租界”。“南方军队将在一个月之内进抵上海,非常有理由预料类似在汉口的情势将会重演。”这一认识

    A. 旨在扩大英国的在华殖民权益

    B. 是基于国民大革命的迅猛发展

    C. 过度渲染日军威逼上海的情势

    D. 推动了全民族抗战高潮的到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罗马法中规定:凡船东和旅店、马厩的主人对旅客携带的物品、马匹负有特别保管义务,除由于旅客过失或不可抗力所造成的损害外,对其毁坏、丢失都要负赔偿责任。此规定

    A. 缺乏明确的责任规定

    B. 体现了公平原则

    C. 具有鲜明的契约精神

    D. 注重追究过失责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一点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根本上受制度深化方式的影响,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解读材料,围绕“制度变迁与人类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1901年7月,在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之疏的第一疏“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提出四条重大举措:一为设文武学堂,二为酌改文科,三为停罢武科,四为奖励游学。……1904年1月,朝廷正式颁布张之洞及管学大臣张百熙、荣庆所厘定之学堂章程,明确宣布十年三科内减尽科举名额。

    材料二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学务大臣张百熙及荣庆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而新学堂未能普遍设立,又使得科举不能立刻停止。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1905年9月,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等六人一起奏请立停科举,获诏准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选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废除科举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革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中期穆王命吕候制作《吕刑》。春秋时期出现了《刑鼎》《刑书》《竹刑》,战国时期魏文候命李悝制定《法经》,秦朝时被发展为《秦律》,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命萧何参照秦律制作了《九章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其中曹魏的《新律》和北朝的《北魏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代统治者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中华法系以自己独特的风采影响着亚洲与其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公元5世纪初到1066年诺曼征服之间,英国生活着盎格鲁——撒克逊人,到7世纪初,先后建立起7个国家。现在保留下来的早期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法律碎片本质上都是习俗,尤其是百户法庭和郡法庭,都宣称习惯法的裁决是从习俗中产生的,这种习俗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其所具有的弹性和可接受性。大部分的法律与商业财产的变动有关。一般来说,当一个人被他的邻居认定有罪时,他将通常受到若干经济惩罚,同时还需上缴给政府一定的罚款。如被他人杀死,则罪犯必须按照法律赔偿被杀者人身估计价值。具体的数目则由他的社会地位决定,一个国王的估计价值是30000先令,大主教为15000先令,一般主教为8000先令。百户法庭每月至少开庭一次,判决应该通过百户区所有自由民的同意。法庭可以根据他人保证宣告被告无罪,条件是必须找12个亲戚或关系密切的邻居来为他的誓言作证。国王阿尔弗雷德10世纪统一英国,发布三个法令,但是否能得到执行,还是有赖于地方社会共同体的同意。当然这种原始的法治传统观念发展成英国的普通法,再转化到现代英国的司法体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

    ——摘编自程汉大《英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和英国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法制建设的主要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国法制建设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