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3 题,其中:
选择题 13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文学作品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1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3 题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一个错误的一项是(   )

    A.提(gòng)       满(qíng)     粗(cāo)     一而起(hòng)

    B.牛(máng)       便(jiān)     情(xún)     入不出(fū)

    C.眩(yùn)       席(yán)      和(chān)     然无声(qiāo)

    D.未(suì)       吓(dòng)     奋(xīng)     刀耕火(zhòng)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婆挲      沿袭       照相       大放厥词      安之若素

    B.麦秆      筋络      搪瓷       自立更生       繁芜丛杂

    C.飞碟      诀窍      录相       磬竹难书       幅员广大

    D.蜚声      搭讪      缭绕       融汇贯通      回光返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下列句子横线处填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     一次跟同学讲过,要用学语文的方法学语文,可惜同学没有能够正确领会。

    ②文学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     ,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

    ③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     阅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

    A.不只      里程       必需          B.不止      里程      必需

    C.不止      历程       必须          D.不只      历程      必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毒胶囊事件是继三聚氰胺事件后又一起惊世骇俗的丑闻,它再次给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药品安全大如天,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B.在2014年男篮亚洲杯的比赛中,近年来一直称雄亚洲篮坛的中国队仅获得第四的成绩,不免让人产生跬步千里的感觉。

    C.走进装饰一新的家居市场,各种品牌的家具陈列面前,其间虽不乏精美的名品,但难免良莠不齐,也有以次充好之嫌。

    D.主持人原以为自己的开场白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却不料参与活动的成员应者寥寥,活动的气氛也没有预想的热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荞麦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发作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B.教授口若悬河的演讲只有半个小时,其讲稿却是以几十年的学养做根基,在做了大量的社会调研,研究了多个经典案例后数易其稿的。

    C.4G在我们的工作中和生活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因此,必须重视通讯技术,解决阻碍通讯技术发展的问题。

    D.大型电视活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仅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汉字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填入下列文段中①②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小区内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路沿河而筑。      。花边上飘着垂柳,绿红相映,     

    A.①夜来香长满路边,结成两条粉红翠绿的花边   ②红的格外艳丽,绿的格外鲜嫩

    B.①路边长满夜来香,结成两条粉红翠绿的花边   ②绿的格外鲜嫩,红的格外艳丽

    C.①夜来香长满路边,结成两条花边,粉红翠绿   ②绿的格外鲜嫩,红的格外艳丽

    D.①路边长满夜来香,结成两条花边,粉红翠绿   ②红的格外艳丽,绿的格外鲜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各项与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A.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各句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风格豪迈飘逸,色调绚丽,是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B.白居易,字乐天,自号易安居士。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词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作“曲子词”、“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D.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夫颛臾,而近于费                   固:本来

    B.君子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讨厌

    C.以手抚坐长叹                       膺:胸口

    D.今由与求也,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相:辅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则修文德以

    A.使人听此朱颜                   B.问君西游何时还

    C.艰难苦恨双鬓                   D.商人利轻别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整顿衣裳起敛容                 B.暮去朝来颜色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龟玉毁于椟中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D.使快弹数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在这部文集中,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倡“礼治”。《季氏将伐颛臾》记述孔子坚守大义,说明季氏不可伐颛臾的道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礼治”的主张。

    B.《寡人之于国也》在说理中采用了“欲擒故纵”的论辩手法,孟子使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使梁惠王说出“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引他上套,从而向他说明了他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打消了梁惠王的矜傲情绪,为下面孟子提出的治国之策能够为梁惠王所接受作了铺垫。

    C.《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由于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一生的友谊为基础,所以文中对马克思的称谓使用了“思想家”、“巨人”、“科学巨匠”、“革命家”等,表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超越客观评价的敬仰与悼念。

    D.《我有一个梦想》中作者将《宪法》、《独立宣言》和《解放黑奴宣言》作为自己的依据,抨击了美国社会对待黑人的种种不公平现象,号召大家行动起来,投入到争取平等权利和自由的斗争中去,为黑人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他(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即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他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20.请具体分析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朴 你是新来的下人?

    鲁 不是的,我找我的女儿来的。

    朴 你的女儿?

    鲁 四凤是我的女儿。

    ……

    鲁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朴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 我姓鲁,老爷。

    ……

    鲁 以后无锡的人是没见着她,以为她那夜晚死了。

    朴 那么,她呢?

    鲁 一个人在外乡活着。

    朴 那个小孩呢?

    鲁 也活着。

    朴 (忽然立起)你是谁?

    鲁 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

    朴 你知道她现在在哪儿?

    鲁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朴 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

    鲁 嗯,就在此地。

    21.依据节选的对白,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鲁侍萍?请具体分析出来。(3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吗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与?                过:过错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              主:主管祭祀的人

    C.丘也闻有有家者               国:诸侯的封地

    D.安无                      倾:倾覆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黄鹤飞尚不得过 

    B.何以伐?                  因长句,歌以赠之

    C.则修文德来之                斧斤时入山林

    D.龟玉毁椟中                 冉有、季路见孔子

    3.“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学作品阅读 共 1 题
  1. 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22.请写出上面文段中两个人物的名字,并指出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2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6分)(   )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        。(1分)

    2.(1)以下不属于诗人“苦恨”原因的一项是 (2分)

    A.常年客居他乡    B.浊酒难以解忧       C.国家动荡不安   D.自身困苦多病

    3.宋代罗大经指出本诗第三联含有八层意思,试做具体分析,至少答出三层意思。(3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小题)(4分)

    (1)谨庠序之教,                 。(《寡人之于国也》)

    (2)西当太白有鸟道,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难》)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

    (4)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行》)

    (5)去来江口守空船,         。夜深忽梦少年事,          。(《琵琶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照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4分)(改编)

    我不想知道你的电脑多么高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

    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多么华丽,①       。②     ,③     。④      ,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学海航行的灯塔。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30分)

    2014年3月2日,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由《为奴十二年》夺得。一时间,跟这部影片有关的事物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一名Twitter用户在搜寻《为奴十二年》信息的时候,偶然在《纽约时报》档案中发现其曾在1853年1月20日发表过一篇讲述小说主角诺瑟普故事的文章,这位细心的用户发现,文章中的诺瑟普的名字拼写是“Northrop”,而文章标题则是Northrup。 消息传开,《纽约时报》管理层也在网上看到了这个错误,在进行查对后,3月4日专门在《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一篇更正声明文章,文中讲述了这个错误,并对这个错误向公众致歉,向发现者表示感谢。时隔161年之久,按说《纽约时报》大可不必这么做。

    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明确立意。②题目自拟,写成议论文。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