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藻(xìnɡ)   揉造作(jiăo)     寒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筹莫展

    B. 密(zhěn)    汗流背(jiá)     迁徙    手屈一指

    C. 防(dī)     扣人心(xián)  脏款    崭露头角

    D. 挑(tī)     而不舍(qiè)     震撼     所向披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吴羽先生知道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他趋之若鹜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①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

    ②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

    ③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

    ④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

    ⑤如果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结果明天也会悄悄地溜走

    ⑥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

    A. ⑤①⑥②④③         B. ⑤⑥①④③②

    C. ⑥④③②①⑤         D. ⑥②③①④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语言综合运用(10分)

    1.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回答问题。(共 5 分)

    (1)用说明性的语言简要介绍画面的内容。(3分)

    ⑵请谈谈你对“一本好书,一生财富”的认识。(2 分)

    2.某社区是达州市级文明社区,五一节期间举办系列庆祝活动,积极实践“低碳经济”的许多做法得到广泛的赞誉。社区举办了联欢晚会,舞台两边的台柱上悬挂着一副对联:

    上联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请你接写下联:        ,                。(2分)

    3.“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是清代爱国名将左宗棠书塾的一副对联。我们知道,读破万卷,首推名著经典;神交古人,当交心灵品格。中外名著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有许多都值得我们“神交”。请从下面推荐的四人中任选其一,先填写作品名称及作者,再用一句话概述你愿与之“神交”的理由。

    贝多芬   孙悟空   诸葛亮   鲁智深

    (1)我选__________,出自作品:《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

    (2)理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科技说明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古气候研究敲响气候变暖警钟》短文

    过去5亿年里,地球高温期一般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时期相吻合,反之亦然。目前,科学家正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以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时地球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不仅仅依靠计算机模型的预测。

    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可利用各种各样的线索。岩石可以揭示它们形成时期的环境信息,如许多岩石只能在有液态水的地方才会形成。测量南极冰盖中微气泡里的二氧化碳含量,能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但可回溯的时间并不长。要了解更久远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必须用间接方法,如建立模型来研究各种长期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因素。这些模型能显示数千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含量的变化,但是无法提供短期波动的信息。测量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密度,也可以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另外,还可以测量浅海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因为这个比例和这些贝类生长时的海洋酸度有关,而海洋酸度又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相关联。

    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气候敏感性。气候敏感性,是指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时的辐射强度所产生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根据相关研究,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地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摄氏度。但是,当地球气候变暖时,很多因素都会跟着一起变化。倒如,气候变暖使大气中包含更多水蒸气,而水蒸气是一种强力的大气保温气体;气候变暖还会减少积雪和缩小海洋的覆盖范围,这将导致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导致气温进一步升高。

    联合国有关机构最近预测:在考虑了这些反馈效应之后。计算机模型得出的气候敏感性在2~4.5摄氏度之间,最佳估计值为3撮氏度。其实,计算机模型只考虑了对变暖效应的快速反馈,而那些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后才会显现的反馈,例如陆地冰原范围的变化则被忽略了。因此,真正的气候敏感性可能比计算机模型预测的更高。

    由于现有的气候模型无法考虑长期反馈的影响,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唯一的途径是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为了使结果更准确,科学家研究了和现在相似的上新世早期(约450万年前),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400ppm(1ppm=百万分之一),仅比现在高一点,但当时的地球平均气温却比现在高3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高25米。而永久冰盖面积也比现在小。对上新世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敏感性为二氧化碳浓度每增加一倍,平均气温升高4.5撮氏度。

    如果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那么可以预见,短期内地球平均气温会升高3摄氏度左右,而且在接下去的几百年里,气温还将持续攀升,被全球气候变暖困扰的人类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1.下列关于“气候敏感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的条件下,气候敏感性越高表明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越大。

    B.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目前只能够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气候的影响。

    C. 联合国有关机构用计算机模型预测气候敏感性时,充分考虑了随着气候变暖而变化的各种因素。

    D.不同时期气候敏感性不完全相同,研究上世纪早期气候敏感性对认识今天气候变暖颇有价值。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地球过去的气候变化中,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必然伴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反过来,全球平均气温降低则意味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B.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会造成地球积雪的减少和海冰覆盖范围的缩小,这样将使得来自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会导致地球平均气温进一步升高。

    C.植物叶片气孔的疏密程度与其生长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关,根据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疏密程度,可分析这种植物生长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 对上新世早期的研究发现: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即使幅度不大的上升也会造成平均气温升高,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使永久冰盖面积缩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地球上有一些岩石是能够在没有液态水的地方形成的。

    B. 分析南极冰盖微气泡里面的气体能够间接了解数千万年以来的大气成分。

    C. 测量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有助于了解特定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 变暖效应的长期反馈使地球气温上升可以持续数百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历史像条棉被》一文(11分)

    ①历史像条夏天的棉被,时不时就得翻出来晒晒。

    ②国人爱翻案。先是张艺谋在《英雄》中塑造了心怀天下的秦始皇,接着又有某些专家在教科书中把岳飞、文天祥“清除”出了民族英雄的队伍。现在,轮到李鸿章了,在央视热播的《走向共和》中,李中堂从卖国贼一跃而成为忧国忧民的能臣干将。

    ③历史毕竟不是被子,可以翻过来掉过去。对有些事,越是翻案人们就越糊涂。就算是大学历史教授,也未必能说得清。前不久,偶然看了几集《孝庄秘史》,才发现当年的大清聂政王多尔衮也成了有情有义的好汉。在我的记忆中,多尔衮的名字似乎总与什么“扬州十日”“嘉定屠城”之类的惨剧联系在一起。连韦小宝都知道啊!这样的人也能翻?

    ④我并不是要把所有的翻案文章一概否定。为秦始皇翻案,不能算错,对李鸿章大人也应该手下留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李中堂提的吧,在“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晚清,这就是进步。开办实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新式军队,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开创了中国近代许多第一。这不是一顶卖国贼的帽子就能压住的。至少,李鸿章绝不是历史课本中描述的那种跳梁小丑。

    ⑤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飞行员操作失误导致班机坠毁,自然罪责难逃;但如果是飞机引擎本来就有毛病呢?风雨飘零的晚清,就像一架缺零件少机油的战机,坠落是必然的,责任并不能完全推到“飞行员”李鸿章的身上。当然,并不是说李鸿章就能从一个卖国贼一步跨到民族英雄的行列,李中堂自有李中堂的局限。公平而论,李鸿章倒并非是一个坏得毫无道德和良知的人,李鸿章只是一个“重实利者”。

    ⑥历史应该得到尊重。有关中国近代的史书,永远藏着一条鞭 子,它把历史人物驱赶成两队,一列是神灵,一列是魔鬼。大忠大奸各归其列,只是不见了人的影子。关于李鸿章,比较普及的知识是他是卖国贼。一个人的一生,浓缩为谈判桌前的卑怯;一个细节,遮掩了一个人的一生。不是神灵,必然是魔鬼,人人得而唾之。直到出现《走向共和》,李中堂仍然不是神灵,但即使他是魔鬼,却血肉丰满。他媚上,他签约,他宣扬任人唯亲;不过,他不乏政治家的韬略,也有鲜明的政治主张,说明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负。

    ⑦“共和”的蓝图,几乎可以用数学方式,测量出它的长宽高,堂堂正正载入史册。每一段历史,她的总体格局,像大江,像长城,在哪里拐弯,在某处奔腾,显而易见,不可篡改。而对“蓝图”的施工者,显然不适合用数学方式去评判,去记载。

    ⑧多少年来,一直被评判的英雄史观,其实是被很多人当成了研究历史的工具,他们崇尚归类法,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好人必然被描绘成英雄,英雄必然修成正果,必然成为神灵,被供奉,被膜拜。

    ⑨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追述态度,表现出对历史的尊重程度,唯有披露人的血肉,才能对历史有真实地考察。对李中堂们,我们需要的是尽可能接近真实,不是给了他血肉就是“翻案”。甚至,不必非要把他们塑造成英雄,他们就是在某个位置上书写了一段历史的人而已。他们的得失,使我们对历史有更多的认知,对未来有更多的借鉴,对做人有更多的警示。

    ⑩我们自己,正这样生活着,等待后人评说——最好不是上天堂,也不入地狱。

    1.提炼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简要说说怎样做才能符合作者的观点?(4分)

    2.文章第②和⑥段都引用了《走向共和》中李鸿章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2分)

    3.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作简要分析(2分)

    4.请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文章观点,评析曹操这个历史人物。(3分)

    曹操在《观沧海》中写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赢了袁绍;曹操借“鸡肋”事件杀了杨修;曹操的救命恩人陈宫,是真君子,与曹操是两路人,却因“宁死不肯归附”而最终为曹操所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蓝色的蓝》(12分)

    ①她报出她的姓时,我们都讶异极了。“蓝,蓝色的蓝。”她笑着说,红唇鲜艳。继而介绍她的名,居然单单一个字,蓝。她的名字,蓝蓝。那会儿,我们正站在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如一大块蓝玉。她的名字,应和了眼前的景色。如此诗意,真是让人妒忌。

    ②我们一行人游西藏,她是半道上加进来的。之前,她一个人已游完拉萨,还在一家医院里做了一天的义工。“也没做什么啦,就是帮人家拿拿接接的。”她满不在意地大笑起来。灿若一朵木棉花。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明丽得很。小导游喊同团稍上年纪的女人阿姨,却叫她,蓝蓝姐。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

    ③我们都羡慕她的明媚和精气神。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大家,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精神饱满得如枝叶葱茏。“你真不简单!”我们由衷地夸她。她听了,哈哈大笑,开心极了。

    ④她爱笑,热情,说话幽默。一团的人,分别来自不同地方,彼此间有戒备,一路上都是各走各的,少有言语。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众人受她感染,都变得活泼起来亲切起来,有说有笑的。原来,大家都不是生来冷漠的人哪。很快地,她跟全团的人混熟了。这个头疼,她给止疼药;那个腹泻,她给止泻药;有人削水果,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手,她伸手到口袋里一掏,就掏出几块创可贴来。仿佛她会变魔术。大家对她敬佩和感激得不得了,她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我只不过多备了点常用药。”

    ⑤西藏地广路遥,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往往相距几百公里,要翻过许多座山,涉过许多条河。天未亮,我们就摸黑上路,所有人都睡眼惺忪,根本来不及收拾自己,只把自己囫囵塞进车子了事。她却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心里生出无限的感喟与感动来。

    ⑥知道她的故事,是在纳木错。面对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她孩子一样欢呼奔跑,然后,突然双膝跪下,泪流满面。我们都吓了一跳,正愣怔着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听到她喃喃地说:“感谢上帝,我来了。”

    ⑦原来,她身患绝症已两年。医生宣判的那会儿,她只感到天崩地裂。她在意过很多,得失名利,都曾是她主题曲。她玩命地去争,甚至因此忽略了家庭,让自己憔悴不堪。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短短三个月时,双手曾经紧握着的那一些东西,都成了浮云,她只要自己能活。

    ⑧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养花种草,出门旅游,还常常去做义工,生命变得充盈起来。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窗外第一缕阳光,她的心里都会腾起一阵欢喜:感谢上帝,我又拥有了一天!她把每一天都当作是崭新的,是自己的重生。所以,心中时时充满感激。她活过了医生预言的三个月,活过了一年,活过了两年,还将活下去。

    ⑨我们听得涟漪四起。生命本是如此珍贵,当爱惜。我们不再说话,一起看湖。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相互辉映交融。

    ⑩那是湖的蓝,天的蓝,广阔无垠。            (作者 丁立梅)

    1.作者曾经说过:“什么是奇迹啊?对于我们绝大多数寻常人来说,奇迹就是你没有被打败,你战胜了你自己。”结合此言,说说文中的“她”是如何创造奇迹的。(3分)

    2.请你按照题目要求赏析以下两句话。(2分)

    (1)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2)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从修辞手段的角度赏析)

    3.结合选文内容,回答:(4分)

    (1)2011年3月18日的《扬子晚报》刊登这篇文章时,删去了第①②小节中划线的三个句子,请你比较阅读,你觉得删去好还是保留好,为什么?

    (2)文章开头写“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结尾处又写到了“湖的蓝,天的蓝”,有什么作用?

    4.这篇文章引发了大家对“我想要的生活”的一场讨论,以下是部分读者的观点:

    观点一:生活就应该像文中的“她”一样,“养花种草,出门旅游”“去做义工”,这才是丰盈的生命。

    观点二:在追求事业和成就的时候有得失名利之心,无可厚非,只要合情合理合法,就不能苛责。

    观点三:追求事业和成就应该是人生的主旋律,“她”的生活是在生命只剩下三个月的情况下“非常态”的选择。

    观点四:功名得失、事业成就都是浮云,生活在于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享受。

    你是怎么看的?你可以赞成上述某个观点,也可以反对某个观点,或者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请阐明理由。(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文言文阅读( 9分 ,每小题3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古文选段,回答: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乙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两岸连山,略无处         城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急湍甚箭,猛浪若

    C.引凄异               予作文以记之

    D.予观夫巴陵状           高处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三峡七百里中      非亭午夜分

    B. 不物喜         蒙辞军中多务

    C.王命急宣         而长烟一空

    D.满目萧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3.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把山与水结合在一起写,不仅突出了山的险峻,还写出了不同季节的江水特点;乙文展现的洞庭湖则水波浩荡,气象万千,气势雄阔。

    B.甲文引用渔歌,既突出了三峡的特点,又渲染了秋天峡谷萧瑟的气氛;乙文以“古仁人”的思想为依据,推出“先忧后乐”的名句。

    C.甲文写三峡四季景色,详写夏秋,略写春冬;乙文写洞庭湖一阴一晴之景,通过对比,突出不同天气对人的心情的影响。

    D.甲文行文简洁,很少流露出作者的主观感情;乙文在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后,以对比手法着重表现“今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淡然的心境和气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文言翻译,探究感悟,诗歌鉴赏与诗词默写(17分)

    1.将第三题文言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 探究感悟:美段欣赏。(注意:两题任选其一作答)(3分)

    (1)有人说【甲】文第3段是全文最精彩之处。请就本段选择一个角度作简单赏析。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这一段文字精彩在于:                                     

    (2)【乙】文第②段“岳阳楼之大观”,虽然简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请选择两个词语加以品味。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词语品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5分)

    1.两首词都题为“咏梅”,可词中并未见“梅”,你能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是咏梅的?梅花有何特点?(3分)

    2.根据下列两则材料,说说两位词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2分)

    第一则:甲词作者陆游是著名的爱国词人,生活在日益衰败的南宋时代,他一贯主张抗金收复失地,是坚定的主战派,屡遭主和派的打击,因而情绪愤懑抑郁。

    第二则:乙词是毛泽东写于1961年12月的一首词。当时正值国内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根据提示在横线上默写出诗文原句。(每小题1分,共5分)

    (1)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强调一个人要有所进步,就必须不断吸取新知识的诗句是“                                        ”。

    (2)王维的《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奇特壮美的大漠景象的两句诗是“                                       ”。

    (3)《论诗》中表达诗人赵翼期盼文坛盛世来临的诗句是“                                       ”。

    (4)苏轼《水调歌头》中的“                             。”表达了他在中秋月圆之时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5)杜甫《春望》中用“                           。”的诗句写出了在战火不断的环境中想知道家中亲人消息的迫切心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下面两道作文题,任选一个作文。

    文题一:题目:最爱你的人,别伤他(她)太深

    要求:文体不限,600字以上。

    文题二:体会材料意蕴,自选角度作文。

    幸福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幸福是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

    幸福是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幸福是朋友一个温馨的字条;

    幸福是母亲一声温柔的叮咛,幸福是老师一次亲切的问候。……

    要求:自拟题目,文体不限,600字以上。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