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0 题,其中:
选择题 14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名句名篇 2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1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4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老妪(ōu)       狭隘(yì)     鹰隼(sǔn)      长歌当(dàng)哭

    B. 谂(shěn)知   浸渍(zì)     不惮(dàn)     呱呱(gū)坠地

    C. 菲(fēi) 薄   栖(qī)息     疱(bào)疹       偃仰啸(xiào)歌

    D. 攒(cuán) 射   粗糙(zào)    强颜(qiǎng)   呼天抢(qiǎng)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屠戮   喋血  崇山峻岭   B. 飓风   修葺   娇揉造作

    C. 枕籍   蛊惑  因地置宜   D. 文身   寥落   闲情逸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考生在考试时遇到一时拿不准的题目,不要紧张,要冷静思考,仔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那青青的嫩竹,或一两株临窗,或三五丛傍水,为生活平添许多情趣。郁郁葱葱的万竿碧竹,更透出一派清韵,让人难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生命中只有鲜花和奖杯,而没有挫折和痛苦,那么这种人生________  显得太单薄了。

    A. 琢磨   忘怀   未免   B. 琢磨   释怀   不免

    C. 捉摸   释怀   不免   D. 捉摸   忘怀   未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她用优美的文笔,动人的细节,娓娓叙说了夫妻两人举案齐眉的幸福生活。

    B. 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广大贫困山区的人民,食不果腹,生活极其困难。

    C.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 经常听见看见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误入歧途抱憾终生的人和事,我也会笑着感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我们在本届校田径运动会上获得的优异成绩,靠的是全体同学团结协助、不畏强手,努力拼搏取得的。

    B. 专家普遍认为,由于此次油价上调,消费物价指数不但会受到一定间接影响,而且交通运输、农业、林业等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C. 为时近一个月左右的法国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并不是选举季中一个锦上添花的摆设程序,而是让选民更好地了解候选人的为人和政策主张。

    D. 一篇论文观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结构是否完整,是衡量其好坏的重要标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①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②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③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

    A. ①③②   B. ②①③   C. ②③①   D. ①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②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③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④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A. 比喻   反复   反语   比喻   B. 比喻   拟人   对比   借代

    C. 通感   拟人   对比   借代   D. 通感   反复   反语   比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D. 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五年,吾妻来归(归:女子出嫁)   B. 若望仆不相师(望:抱怨)

    C. 而控于地而已矣(控:制约)   D. 余则久病无聊(精神无所寄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     )

    A. 臣以险衅 /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B.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 先妣抚之甚厚 /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 当其欣于所遇 /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活用方式相同的一组是(     )

    A. 且勇者不必死节 /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B. 故述往事,思来者 /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C.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D. 臣具以表闻 /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夙遭闵凶   B. 及罪至罔加   C. 彼且恶乎待哉   D. 小知不及大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A.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B. 俯察品类之盛

    C. 其制稍异于前   D. 之二虫又何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列各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因李陵事件获罪,受宫刑。曾任太史令,所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报任安书》是《史记》中的一篇。

    B. 《项脊轩志》被认为是作者“最胜之文”。作者以百年老屋为线索,追忆往昔,寄托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怀念,抒发了物是人非、抑郁萧索的身世之感。

    C. 《逍遥游》选自《庄子》,体现了庄子的文学风格和成就,表现了庄子的人生态度,代表了庄子学说的最高境界。

    D. 《渔父》,选自屈原的代表作《楚辞》。作品刻画了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屈原形象。他与渔父的对话,表现了不随波逐流,遇事深思高举的崇高品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的“眼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植物学家认识到,植物除了能利用阳光进行光能合成外,还有更多的功能。植物通过许多复杂手段获取并解读阳光携带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植物不仅能感觉到其他植物的存在,并以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存几率,而且还能通过阳光确定春天是否已经来临,冬天是否已经结束。通过阳光,种子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发芽,成年植物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开花。

    植物的开花过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大多数植物能做到与季节变化保持高度一致。如果白天时间太长,某些种类的植物就不会开花;而另一些植物只有在白天持续足够长的情况下才会开花。观察结果表明,植物能随着季节的变化估算出白天的变化长度。而要做到这一点,它们必须会区分白天和黑夜,测量时间长度,综合各种信息。植物真的具有这种能力吗?研究表明答案是肯定的。就像植物通过受光体测量光线一样,它们也能测量时间,准确地说是通过生理钟来测量的。

    早在很多年前,植物学家就已认识到,光在决定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开花时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那时的科学家认为,光合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目前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个结论有些过于简单化。实际上植物不是通过聚集光的能量,而是通过搜集和加工光携带的信息来促使其生长。虽然植物没有感觉器官来感知光,但其体内的每个细胞内都生有受光体。受光体就像它的眼睛,能使植物感觉到光的存在、强度、持续时间、方向以及颜色的相对比率。

    光携带了大量信息,而植物能够解读这些信息。植物是通过“研究”白色环境光(由各种颜色组成)开始解读光所携带的各种信息的。叶绿素有选择地从白光中吸收颜色或波长。绿叶能吸收大部分红光和蓝光,并通过叶片反射,传播一种被称做“远红光”的光线,这种光的波长恰好在可见范围之外。

    植物不仅能测量各种颜色的密度,而且还能测量某种颜色配对的比率。科学家们曾做过一项实验,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植物通过测量红色与远红色之间的比率能“看见”其他植物叶子的阴影。这一观点认为,植物所处的环境如果过于浓密,其他植物反射的远红色光就会增多,而吸收的红色光就会减少。因此,植物只要检测出红色和远红色光之间的比率,马上就会知道它是否被遮挡了。

    随着植物视觉系统的发现,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植物在分子层面的工作原理。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都适应了一天24小时的循环形式,植物当然也不例外。大部分生理过程都是按一天的生理节奏进行的,早在1930年,德国生理学家欧文·勃宁就认为植物通过其体内的生理钟测量一天的长度。但是生理钟并不像机械钟那样准确,其循环周期只是大致接近24小时。因此,生理钟必须不断进行调整,以与太阳的循环周期保持同步。植物的感光受光体就起这种作用。

    1998年,植物生物学家史蒂夫·凯和他的研究小组第一次鉴定了一种能让植物生理钟保持同步的受光体。这些分子就是光敏素和隐秘色素。植物学家克林·皮特恩认为,生理时钟直接促进植物生成一种能对光的季节变化产生反应的分子。同时他又指出,无论是这种分子还是受光体都无法单独发挥作用,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促使植物开花。

    植物学家对近来取得的成功感到非常高兴,他们发现了植物通过一个复杂的信号网络使其生长与环境变化保持一致的秘密。

    (选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8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植物“生长与环境变化保持一致的秘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植物能够聚集光的能量来进行光能合成。   B. 植物能够获取并解读阳光携带的各种信息。

    C. 植物能够通过体内细胞的受光体感知光线。   D. 植物能够借助光体来调解自己的生理时钟。

    2.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植物虽然没有眼睛,但其体内生有类似动物眼睛的用以感受光的器官。

    B. 阳光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都与阳光密切相关。

    C. 光能合成是植物的一个次要功能,获取并解读阳光中负载的各种环境信息是植物最主要的功能。

    D. 生理钟促进植物生成能对光的季节变化产生反应的分子,从而促使植物开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五)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六)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七)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①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②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③记念刘和珍君。

    1.文段六中,“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一小块”分别比喻什么?

    2.文段七中①②③处的“此”分别指的是什么?

    3.文段七中的“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列坐其次    次序   B. 信可乐也         实在

    C. 终期于尽    注定   D. 未尝不临文嗟悼     面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 不知老之将至           先妣抚之甚厚

    C.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臣以供养无主

    D. 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3.下列句中对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不仅叙述了文人雅士兰亭集会的缘起和盛况,还抒发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感慨。

    B. 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种是喜欢 “静”的人,一种是喜欢“躁”的人。两者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人生观上没有相通之处。

    C. 本文语言典雅隽永,叙事状景,清新自然,抒怀写情,朴实深挚,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和谐之美。

    D. 文章借兰亭聚会,抒发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叹,借古人的感慨,引出作者对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亦大”的观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2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臣_____________ ,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2) 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 ,淡烟暮霭相遮蔽 。《长亭送别》)

    (3)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___ ,思垂空文以自见。(司马迁《报任安书》)

    (4) 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幸福者和哀痛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6) 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 。(《滕王阁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文学常识填空。

    (1)“书海啸歌、庭阶寂静、桂影班驳,几多憧憬几春秋;老妪追怀、祖母殷望、妻子相敬,一度思亲一怆然。”这幅对联写的是明代散文家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照哲人说的去做了,哲人便到路的一头去等他。

    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头,哲人问有什么感受。那人说:“越来越觉得沉重。”哲人说:“这也就是感到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我们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累的感受。”那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沉重吗?”哲人问:“那么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等哪一样拿出来呢?”那人不语。

    的确,我们常常不堪人生之重,但若没有这人生之重,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我们到底该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请以“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以议论为主,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得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