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1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颇具人文情怀的儒家文化

    以“人”为中心,是儒家文化的特点;因为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可以这样说,儒家文化不是西方的人道主义,却有非常深厚的人道关怀思想;不是西方的人文主义,却有非常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的人文气质或人文情怀。

    儒家文化的人文情怀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肯定人的地位,彰显人的价值。儒家认为,人是万物中的一员,但又不是与万物平起平坐的一员,而是高于和优于万物的特殊存在。«孝经»引述孔子的话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些论述表达的一个共同的意思是人“为万物之灵”,集天地之精华,五行之秀气。人的存在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和价值,那么他的生命就应该被尊重。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中国传统哲学是“人学”,具有浓郁的人文气质。

    重视人伦关系,倡导人伦义务。儒家文化非常重视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人伦关系。儒家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落入到一张已经织好的人伦网络当中。没有人伦网络,人是空洞的,甚至是不存在的。所以,儒家讲“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不但有这五种关系,而且对应每种人伦关系,还规定了相应的人伦义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儒家认为这些关系是基本的社会关系,不可更改,不容置疑,甚至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无可选择的“天伦”。

    推崇人的主体性,强调独立人格。每个人都有其独立意志、独立人格。这是儒家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从中国哲学传统上看,儒家文化特别强调主体内在道德意志自律、道德践行上的主体性。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出自内心的自然要求,强调个人的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乃至杀身成仁。孔子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提出“舍生取义”,都是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儒家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有大人格,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缘于这种道德精神的主体性和人格的独立性。

    饱含忧患意识,担当历史责任。儒家从忧患意识出发,探讨的是个人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个人之与整体的义务和责任,强调的是入世与担当,“苟利社稷,生死以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千古文人家国梦,修齐治平济世心。中国传统哲学以及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寓于他们的政治关怀和社会关怀中。

    探索社会理想,追求人生大道。儒家倡导“德治”,孔子强调仁爱,“仁者爱人”;孟子说要施行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这是儒家思想中最进步的内容,最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观念。儒家文化的最高理念,就是建设大同社会。这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之地,表现出对社会理想的人性渴求。

    儒家文化重视并倡导人际、人与社会、人的身心、人与自然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在中国历代典籍的思想脉络里,不断地阐述和丰富“以人为本”的儒家价值理念。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这是我们新的传统、活的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念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1.关于文中儒家文化“人文情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的地位和价值高于其它事物,人的生命理应得到尊重,这是儒家文化具有浓郁人文气质的一种体现。

    B. 儒家认为,人都存在于人伦网络中,它规定了各种人伦关系,也规定了相应的人伦义务。这些关系不可更改,是不能选择的“天伦”。

    C. 儒家文化强调人的道德精神的主体性和人格的独立性,一切道德行为都是出自内心的自然要求,由此培养出的人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D. 儒家文化肯定人的地位和价值,同时也强调人的义务和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种责任的体现。

    2.下列观点与论据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肯定人的地位,彰显人的价值———天地之精所有生物者,莫贵于人。(汉????董仲舒)

    B. 推崇人的主体性,强调独立人格———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C. 饱含忧患意识,担当历史责任———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杨继盛)

    D. 探索社会理想,追求人生大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传统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特点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以“人”为中心的特点也就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

    B. 中国传统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学”,具有浓郁的人文气质。所以,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应该体现在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担当上。

    C. 儒家文化强调“爱人”,主张实行“仁政”,这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大同社会。这是中华文化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所在。

    D. 儒家文化重视并倡导人的身心、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诸方面的协调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现代中国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总有那一片蛙声

    古清生

    ①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许多小孩子们,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馨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注满整个的草地。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小小的梦想。

    ②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③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她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④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的好啊。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可是,我的出走,却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

    ⑤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地一热,为之深深地感动。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哦,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 ,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⑥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窗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 人不由地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地挂在两腮。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写南国窗前的草地、水洼和蛙声,突出了自己对南国温馨亲切的独特感受,从而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怀念。

    B. 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运用拟人修辞,写出了月下小蛙快乐嬉戏的情景,富有动感和情趣,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愉悦之情。

    C. 作者羁旅北京,找不到一洼水,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听不到蛙声,表达了作者的深深遗憾和对都市生活的厌倦之情。

    D. 本文综合运用描写、叙述、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将南国与北国、梦境与现实进行对比,使文章主题突出集中,耐人寻味。

    2.文章第⑤段中,作者“深深地感动”和“深深的失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结合全文,说说“蛙声”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唱 片

    ①我和弗雷德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点,可不知为什么我们却是好朋友,也许是他那双巧手 吸引了我。弗雷善于制作各种东西,他制成的每一样杰作都是那样完美逼真,有时真让我嫉妒。

    ②比如,我无意当中说出我的哪本书破得不像样子了,准备将它扔掉,弗雷德就把那本书拿回家,几天后就能带回一本装裱一新的书。要是我打碎了一只花瓶,碎得一塌糊涂,弗雷德却能把它重新拼粘起来,甚至连专家也看不出什么破绽。

    ③我属于那种好高骛远、志大才疏而异常懒散的人。工作之余,唯一感兴趣的是欣赏一段古典音乐,我收集了一大堆唱片。整天从早到晚,我都在想快点回家,听一曲交响乐或协奏曲。

    ④我也试图使弗雷德对音乐感兴趣。当我激情大发的时候,能够滔滔不绝地讲上几个小时,大谈音乐之美。而弗雷德却聚精会神地凝视着壁炉上的那只黑色猴子雕像。我怀疑他什么也没听进去。他说:“我真希望哪一天也能制成那样一件工艺品。”

    ⑤一个星期六下午,我比往常回家得早。逃离办公室回家是我的一大爱好,这是我唯一动作利索的时候。这天我更是超出以往的速度,因为我刚买到一张新唱片,是舒曼的钢琴协奏曲。我简直是迫不及待了。

    ⑥当我听完两遍的时候,弗雷德来了,也许是音乐的魔力,我比以前更高兴见到他,我激动地跟他谈起这张唱片。它是多么动人,多么美妙,弗雷德也多么应该听一听。他一声不吭,坐稳后却问我把那只小黑猴子弄到哪儿去了。我不耐烦地说佣人不小心碰到地上摔碎了,我早把它扔了。弗雷德大叫:“太可惜了!”

    ⑦我不理他,重新把唱片放上,命令他好好听音乐。我确信他肯定会喜欢。等我端着茶水从厨房回来的时候,第二乐章刚刚开始,我立刻随着唱片大声唱了起来。等我唱完了,才突然想起我让弗雷德听的是舒曼的钢琴协奏曲,而不是我的优美的伴唱。

    ⑧我回头看看弗雷德,把茶杯递给他,猛然发现他的表情有些异常 ,眼睛里闪着一种好 奇的光 ,好像刚意识到了什么,甚至有一会儿他竟然咧嘴笑 了。天呐,他终于在听音乐啦!

    ⑨等我把茶盘送到厨房再转回来的时候,发现他竟然在捧着那张唱片。如此娇贵的东西被他那双又大又粗糙的手抚弄着,我真想告诉他小心,别弄坏了唱片,可心里太高兴了,不忍心破坏他的情绪。

    “你喜欢它吗?”我急切地问

    “噢,是的……是的……

    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占据了我的心头,竟毫不犹豫地说:“如果你喜欢,就送给你。”

    弗雷德又惊又喜,“真的? 给我唱片? 不,不,我不能要……

    “拿去吧!”我慷慨地说

    “太谢谢你了。”弗雷德兴奋地走了

    几天后,弗雷德来了,胳膊下夹着个盒子。他笑嘻嘻地把那盒子递给我,神秘地说道:“一件小礼物。”

    我把盒子打开,惊讶地看到了那只被我摔碎并扔掉了的小黑猴子,一模一样。

    “这是你自己制作的吗?”我简直不敢相信。

    “正是。”弗雷德开心地笑了。

    “怎么制作的?”我问。

    “噢,非常容易,”弗雷德说,“我从一本杂志上得到的启发,你只要把一张唱片熔化,就可以塑造出你想要的任何形状的东西!”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交代弗雷德的“那双巧手”,表现他善于制作各种东西,为小说用唱片制作“黑色猴子雕像”的结局埋下伏笔。

    B. 文中“我”和弗雷德都有各自的爱好,而爱好完全不同,但两人能成为朋友,是因为两人共同的特点是对对方都极其真诚,都有极高的热情。

    C. 文中第⑧段对弗雷德有一系列的神态描写,表现了他在“我”的熏陶下,听音乐时的投入,这也是“我”送他唱片的原因。

    D. 唱片是“我”爱好音乐的承载,是弗雷德制作工艺品的所需,是二人不同爱好的结合点,小说以“唱片”为题彰显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2.文中第⑩~段表现了“我”和弗雷德各自怎样的心理活动?

    3.小说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 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 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 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况人臣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B.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C.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D.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用事,行事、办事的意思,这里指当权执政。

    B. 贱息,这里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

    C. 填沟壑,古代普通人死的婉辞,这里指儿子的死。

    D. 山陵崩,古代用来比喻君王或王后的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急攻赵,赵向齐求救,而齐却提出苛刻条件,让长安君到齐做人质。赵太后坚决拒绝,大臣们竭力劝谏,太后暴怒。这里表现了赵太后溺爱儿子,缺乏政治远见。

    B. 触龙选择了老年人共同关心的日常生活话题,谈到太后的饮食起居,让赵太后愤怒的情绪稍稍平息,紧张的气氛得到缓和,谈话有了良好的开端。

    C. 触龙请求太后安排孩子的工作,进而谈到了关心孩子的问题,无形之中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进而自然地谈到了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的事。

    D. 触龙之所以能够让赵太后欣然信服,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是因为他能够动之以情,更能晓之以理:爱孩子就要为孩子长远考虑,就要让孩子在磨难中增长才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依据上述对话,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仁爱”思想表现出的重要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迢迢”两句从牵牛和织女两处落笔,“迢迢”使人联想到远方的游子,“皎皎”使人联想到女子的柔美。

    B. “河汉”两句运用了反问的手法,写二人虽相去不远,却不得相见,表现了二人心灵上的阻隔。

    C. 本诗有六句使用了叠音词,如“迢迢”“皎皎”等,韵律和谐,语言质朴又不失灵动,情趣盎然。

    D. 本诗以凡人的视角写天上牵牛与织女的故事,借景抒情,塑造了一个饱含离愁的女子形象。

    2.诗歌是如何塑造织女形象的?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诗经????采薇»中的“___________”回想当初出征时的情景,以乐景写哀情,并与眼前大雪纷飞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照。

    (2)«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教诲子贡“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中“一言”指的是:“ _____

    (3)曹操的«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表现了曹操像古代先贤周公那样渴慕人才以辅佐自己建功立业的胸怀。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手法写出自己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一首«乡愁»享誉海峡两岸的诗人余光中病逝于台湾后,人们在网络上自发组织了很多悼念活动,各种溢美之词 都是对他最中肯的评价。

    ②那些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尽管烜赫一时 ,不可一世,但最终还是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真正主宰历史的,一定是那些顺应时代要求、为民造福的人。

    ③倡导创新创业文化,弘扬创新创造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行为蔚然成风。

    ④电视剧«秋收起义»中,侯京健饰演毛泽东。剧中,他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将毛泽东年轻时期忧国忧民的形象演绎得入木三分。

    ⑤对甘于寂寞、埋头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不断完善工作和生活保障机制,使他们心无旁骛 ,无后顾之忧。

    ⑥课堂上学生对爱情作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气氛活跃;李老师也是意兴阑珊 ,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忍不住大声朗诵起早年的诗作来。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张纯如用稚嫩的肩膀承载了历史无法承受之重,她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向西方讲述了日本法西斯的恶行,显示着一种    的力量。

    ②苏轼家书蕴含着这位文学巨擘旷达的胸襟、积极的入世意识与强烈的归属感,他那睿智的思想也让迷惘中的人有    之感。

    ③她有一张爱说话的嘴,一天到晚都不停歇,天上地下,东家西家;而且要求特别多,不是让我帮她画个图形,就是讲个故事,我真是    

    ④理解一篇文章,就是要    地品读,只有反复诵读、品味,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才能对作者的意图、文章的主旨与特色有一个大致了解。

    A. 振聋发聩 醍醐灌顶 不胜其烦 不厌其烦

    B. 醍醐灌顶 振聋发聩 不胜其烦 不厌其烦

    C. 振聋发聩 醍醐灌顶 不厌其烦 不胜其烦

    D. 醍醐灌顶 振聋发聩 不厌其烦 不胜其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面对于文学名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秦风????无衣»生动地再现了秦国兵士们同仇敌忾、慷慨从军的情景,表达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

    B. «橘颂»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全诗以物写人,借物言志,将橘树的生态和习性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以热烈赞美。

    C. «殽之战»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为背景,详细描写了战前、战中和战后秦晋两国君臣的种种活动,充分体现了«左传»善于剪裁、布局谋篇的文学特色。

    D. «荆轲刺秦王»通过一系列情节和对人物语言、行动、神态等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表现了荆轲勇于反抗、重义轻生的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其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有人读书,只是随便翻翻就抛开了;有人读书,却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才罢。其实两种方法都有道理,但永久只用一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可以看的书籍太多,而人的生命有限,一生能够读多少部书呢? 但有几部书是研究某种学问的时候,是必须细读的,若只随便翻翻, ① 。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来管束我们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处会疑,换句话说, ② 。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分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清晨,一个人静静地走在小路上,两旁是干枯的树枝,四周是萧索的田野,天空是浓重的阴云。很多天来盛传的要下雪的消息,看来要成真了。久违了的雪啊! ……”

    请以上面一段文字为开头,自拟题目,续写一篇写景状物类散文,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