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7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7 题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横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敕造     生(jiàn)    沸反营天     两(yǎn)之愁 

    B.沧海     猿(náo)     弩马十驾     虽有槁(pù)

    C.朔漠     (xīn)享     度长絜大     (méng)隶之人

    D.庠序     (yǔn)血     扪参厉井     六艺经(zhuàn)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A股新年第一个交易日就触发熔断机制,整个股市连续暴跌,已经让股市投资者哭晕,市场反对之声不绝如缕

    B.元旦文艺晚会上,学生们自编自演的节目绘声绘色,奔放的街舞、行云流水的武术表演等都赢得了阵阵掌声。

    C.对于明明是“中国制造”,却因为在国外注册一个听起来洋味十足的品牌名称就自我鼓吹“高大上”的产品,公众的态度是既感到不足挂齿,又觉得无可奈何。

    D.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专家阮光锋介绍,婴幼儿、儿童食品只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食品添加剂标准添加,是安全的,也无可厚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只要你校同意你参加这次培训,报销交通费,安排食宿,办理相关证明,发放培训资料等事宜我们可以帮助解决。

    B.航空发动机是为飞行器提供动力的热力机械,需要在高温、高压、高速旋转的条件下工作,是经典力学在工程应用上逼近极限的一门技术。

    C.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D.在核试验场等待氢弹试验结果时,物理学家陈能宽脱口背诵起了诸葛亮的《出师表》,于敏也跟着背起来,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大气自对流层顶向上至55公里高度的平流层,水汽含量已经极少。因紫外线的照射,位于平流层顶部的一部分氧分子被分解为氧原子,再与未分解的氧分子结合生成臭氧,  _________ 。逆温层的存在阻止了大气的上下对流。

    A.逆温层由臭氧吸收大部分短波紫外线升温而形成

    B.大部分短波紫外线被臭氧吸收升温而形成逆温层

    C.臭氧吸收大部分短波紫外线而升温形成逆温层

    D.臭氧大口大口地吞噬着短波紫外线来温暖自己,就这样逆温层诞生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横线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指打开粮仓 ,赈济百姓。 (《寡人之于国也》)

    王如知此,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没有。             (《寡人之于国也》)

    B.顺风而呼,声非加也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劝学》)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横渡              (《劝学》)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天下之士   致,招纳。             (《过秦论》)

    天下云集响应,粮而影从            赢,获得,得到。        (《过秦论》)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 ……的原因。      (《师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排列。            (《师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组是

    A.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    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C.非我也,岁也      (《寡人之于国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D.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师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歌有近体诗和古体诗之分,白居易的《琵笆行》是古体诗,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的《秋兴八首》是近体诗。

    B.贾谊《过秦论》“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句中“合从”是指“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C.《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遗其民于河东”一句中“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D.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句读用来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师说》中有“句读之不知”一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一带一路很多国家处在全球最为严重的争端地带。其中中东中亚段国家都不是单一民族或单一教派的伊斯兰国家,而是多民族多教派的国家。从古丝绸之路的地理分布看,沿线各个国家虽有自身的文明传统,但是以中巴经济走廊文明圈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没有太多异质文明的组合体。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在内的广大丝绸之路国家都是非西方文明国家,这些国家都强调文化的亲缘性和共同的历史命运。

    由于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独特的跨多种文化的文明体系,所以它需要一个具有包容性和普遍性的意识形态支撑,这里的包容性和普遍性指政治和文化多极化并尊重历史和传统。一带一路文明圈不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和宗教出发,不鼓励引发冲突和暴力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一带一路文明圈只有回归复兴古丝绸之路多样化的文化,才会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才不会发生文明的冲突,从而保证一带一路的安全畅通。

    中国需要通过一带一路文化的建设,造就一个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规划和贸易大道规划相适应的文化共同体。在这个文明圈肉,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部落的认同感、凝聚力、自尊心和创造力,整合丝绸之路文明圈内的无限资源,让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惠及丝绸之路文明圈的全体人民。未来由中国这样一个以多元性为特征的文化强国主导的一带一路文明圈应该是文化交融共生的,即既保持文化差异,又能在文化多样性中和谐相处。

    在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中,中国要自觉防止搞新殖民主义文化,避免引发新的文明冲突。一带一路的核心区是伊斯兰文明带。中国要慎用西方的黑白分明敌我分明的一神教思想意识形态,避免重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伊斯兰世界文明冲突的覆辙。中国要用一种平等和包容的态度跟一带一路国家进行近似或共性文化圈的探索,挖掘和讲述中国与文化圈内国家在文化宗教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学习的故事,让中华文化与沿线国家近似的共生的或共性的文化创造性地进行大融通,共同营造一带一路文明圈。

    做一带一路的文化项目,政策制定者一定要接地气,不能只依教科书和媒体所给的角度来看世界,要学习站在当地人的立场来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中国媒体在宣传报道一带一路时,需要一个谦卑的态度。中国长久以来总是以世界大国自居,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然而我们需要学习古人法显、玄奘的精神,怀着谦卑的心态,去尊重传播各地文明,不是盲目的自信自大。一带一路上的很多国家,历史上多次被其他民族征服和同化,近代被西方国家殖民或半殖民。这些国家对外来民族在经济上文化上的突然涌入很敏感。因此在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中,我们一定要让当地人看到一带一路不是来征服的,不是来殖民的,而是伟大的丝绸之路精神的复兴。

    (节选自李希光《建设一带一路上的文化强国》,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一带一路“文明圈”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既然古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有自身的文明传统,那么以中巴经济走廊文明圈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文明圈就是一个没有太多异质文明的组合体。

    B.一带一路文明圈里包括中国和印度等在内的广大丝绸之路国家,都是非西方文明的国家,这些国家都更强调文化的亲缘性和共同的历史命运。

    C.由于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独特的跨多种文化的文明体系,所以此文明圈需要一个政治文化上多极化的尊重历史和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支撑。

    D.一带一路文明圈既不从单一意识形态和宗教出发,又不鼓励引发冲突和暴力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强调回归复兴古丝绸之路多样化的文化。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造就一个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规划和贸易大道规划相适应的文化共同体,就可让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惠及丝绸之路文明圈的全体人民。

    B.在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中中国要自觉防止搞新殖民主义文化而引发新的文明冲突,要慎用西方的黑白分明敌我分明的一神教思想意识形态。

    C.做一带一路的文化项目时政策制定者要学习站在当地人的立场上来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中国媒体在宣传报道的时要有一个谦卑的态度。

    D.一带一路上很多国家对外来民族经济文化的突然涌入很敏感,因此在文化传播中我们一定要让当地人看到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精神的复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很多国家处在全球最为严重的争端地带,其中中东中亚段国家发生争端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国家为多民族的多教派的国家。

    B.未来一带一路文明圈由以多元性为特征的文化强国中国主导,文化交融共生应表现为既保持文化差异又能在文化多样性中和谐相处。

    C.中国用平等包容态度挖掘讲述中国与文化圈内国家在文化宗教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学习的故事,就能与之共同营造一带一路文明圈。

    D.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长久以来总是以世界大国自居,现在我们要宣传古人法显与玄奘怀着谦卑心态去尊重传播各地文明的做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葱花面         

    第广龙

    ①我许久都没有吃过葱花面了,但是,只要想起来,那浓郁的香味,就浮动在我的鼻尖,伴随着的,还有一丝丝惆怅,一丝丝忧伤。

    ②想起葱花面,我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我那既明亮又黯淡的童年。

    ③就像在西北长大的许多人一样,我也爱吃面,但在困苦的岁月里,一碗面,不是想吃就有的。有粗粮吃,能把肚子填饱,已经是难得的福分。假如哪天吃面,一家人的重视,如同一个仪式。 

    ④在农村,有的人家,不愿被小看,偶尔吃一回面,要站在自家门前的粪堆上,把面挑得高高的,让别人看:“我吃面呢!”吃面本是家常,却成了稀奇,以至于有人病倒了,不愿吃药,只是说,有这钱,美美吃一顿面,就好了。

    ⑤在我们家,葱花面,就是病人、老人吃的。有个头疼脑热,不算病,不影响说话和走路。睡在炕上起不来,吃别的,吃不下去,就能吃上葱花面了。家里人口多,煮饭的锅是大铁锅,水烧开了,下面,下一个人吃的面。最好是挂面,是那种细细的挂面。葱花是清油炝的,先切出一撮碎碎的葱花,然后炝油,不在大铁锅里炝,那样费油,是在舀汤的铁勺里炝。拳头大的铁勺头,倒进去一点油,手端着,从灶火眼里试探进去,悬在火头上,油煎了,倒退出来,迅速把葱花丢进铁勺,哗啦一阵响,还出现一些涌动的泡沫,跟着,葱花就熟了。面捞出来,添进去专门烧好的酸汤,添进去葱花,这时候,看到的是弯曲在一起的面,是清亮的汤,汤上面,油花点点,还漂着葱花,这时候,葱花面就做好了。真香啊,就是在大门外,就是过路的人,也能闻到葱花面的香,家乡人形容这香,有一个特别的字:蹿。说葱花面香,就说,蹿香蹿香的。

    ⑥我自然也吃过我妈做的葱花面。躺在炕上,懒懒的,一碗面端来了,只是我一个人的,感到了被重视,被关心。似乎这也是一种特殊。如今的独生子女,似乎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的,我们兄弟姊妹五个,在母亲眼里,都是她的心头肉,但谁病了,得到照顾,似乎也获得了额外的母爱,那种幸福的体验,大大抵消了得病带来的痛苦。吸溜吸溜吃着面,面条滑溜溜的,吃进嘴里,自己就顺着喉咙滑下去了。汤热热的,里头的葱花,有那么一片两片,还带着焦黑,这更让香气变得浓烈。喝一小口,再喝一小口,一定要让舌头感受到烫,感受到烫的刺激,似乎只有这样,葱花面的香,才能传递给身体的各个感官。这时,我妈会在一旁叮咛,慢慢吃,没人跟你争,吃了,发些汗,身子就轻省了。

    ⑦过去的人,都是在嘴上挖抓。吃的诱惑,总是最大的。有时,即使没有病,我也盼着得一场病,好吃上我妈做的葱花面。可是,越想得病,病越是不来,这让我很失望。那时,我多傻啊,就为了一碗葱花面,竟然这样动心思。

    ⑧现在,我想吃面就吃,各种各样的做法,甚至过去没有吃过的,也会尝试。有时在外头吃饭,面对一桌子好吃的,我也愿意吃面,先要一碗面吃,吃饱了,吃不动别的了,也不觉得遗憾。可是,这些年,我没有吃过葱花面,一次也没有。曾经那么向往的葱花面,我不再想吃了。吃的东西,也会吃伤人。有的人不吃肉,就是小时候难得吃一次,有机会放开吃了,就拼命吃,结果以后见了肉,心理上排斥,再也不吃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种吃的,记忆太深,却又容易引起难受,也不愿意再吃。我不吃葱花面,就属于后者。

    ⑨都快七年了,给我做葱花面的母亲,过世都快七年了。

    (选自《西安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只要想起葱花面,葱花面那浓郁的香味,就浮动在他的鼻尖,这是因为葱花面的香味是他童年最幸福的记忆。

    B.第二段中说“想起了我那既明亮又黯淡的童年”,说“明亮”是因有母爱相伴,说“黯淡”是因生活困苦,难得吃到葱花面。

    C.作者家乡的人因为爱吃面,所以都很重视吃面,“如同一个仪式”,甚至有些人家偶尔吃一回面,还要炫耀一番。

    D.作者详细而具体地描述了葱花面的制作过程,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对葱花面的非同寻常的感情。

    E.现在,作者虽然还愿意吃面,但因为吃的东西丰富了,曾经那么向往的葱花面也不想吃了,这些年作者一次也没有吃过葱花面。

    2.第②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章多处描写了葱花面的香味,请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写葱花面的香的。

    4.作者写葱花面,写到了家乡,写到了母亲,写到了自己的童年,你认为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吉翂,字彦霄,冯翊莲勺人也。世居襄阳。翂幼有孝性。年十一,遭所生母忧,水浆不入口,殆将灭性,亲党异之。

    天监初,父为吴兴原乡令,为奸吏所诬,逮诣廷尉。翂年十五,号泣衢路,祈请公卿,行人见者,皆为陨涕。其父理虽清白,耻为吏讯,乃虚自引咎,罪当大辟。翂乃挝登闻鼓,乞代父命。高祖异之,敕廷尉卿蔡法度曰:“吉翂请死赎父,义诚可嘉;但其幼童,未必自能造意。卿可严加胁诱,取其款实。”法度受敕还寺,盛陈徽纆,备列官司,厉色问翂曰:“尔求代父死,敕已相许,便应伏法。然刀锯至剧,审能死不?且尔童孺,志不及此,必为人所教。姓名是谁,可具列答。若有悔异,亦相听许。”翂对曰:“囚虽蒙弱,岂不知死可畏惮?顾诸弟稚藐,唯囚为长,不忍见父极刑,自延视息。所以内断胸臆,上干万乘。今欲殉身不测,委骨泉壤,此非细故,奈何受人教邪!明诏听代,不异登仙,岂有回贰!”法度知翂至心有在,不可屈挠,乃更和颜诱语之曰:“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观君神仪明秀足称佳童今若转辞幸父子同济奚以此妙年苦求汤镬?”翂对曰:“凡鲲鲕蝼蚁,尚惜其生;况在人斯,岂愿齑粉?但囚父挂深劾,必正刑书,故思殒仆,冀延父命。今瞑目引领,以听大戮,情殚意极,无言复对。”翂初见囚,狱掾依法备加桎梏;法度矜之,命脱其二械,更令著一小者。翂弗听,曰:“翂求代父死,死罪之囚,唯宜增益,岂可减乎?”竟不脱械。法度具以奏闻,高祖乃宥其父。

    丹阳尹王志求其在廷尉故事,并请乡居,欲于岁首,举充纯孝之选。翂曰:“异哉王尹,何量翂之薄乎!夫父辱子死,斯道固然。若翂有靦面目,当其此举,则是因父买名,一何甚辱!”拒之而止。年十七,应辟为本州主簿。出监万年县,摄官期月,风化大行。自雍还至郢,湘州刺史柳悦复召为主簿。后乡人裴俭、丹阳尹丞臧盾、扬州中正张仄连名荐翂,以为孝行纯至,明通《易》、《老》。敕付太常旌举。初,翂以父陷罪,因成悸疾,后因发而卒。

    (选自《梁书》卷四十七)

    1.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观君神仪明秀足称/佳童今若转辞/幸父子同济/奚以此妙年苦/求汤镬

    B.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观君神仪明秀/足称佳童/今若转辞/幸父子同济/奚以此妙年/苦求汤镬

    C.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观君神仪/明秀足称佳童/今若转辞/幸父子同济/奚以此妙年/苦求汤镬

    D.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观君神仪/明秀足称佳童/今若转辞幸父子/同济奚/以此妙年苦/求汤镬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

    A.遭母忧,即丁母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古人常把亲人去世之后极尽哀伤看做是其人的至诚孝心来赞扬。

    B.登闻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挝登闻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直诉方式之一。冤屈的百姓在衙门口击鼓鸣冤时所击的大鼓就是登闻鼓。

    C.桎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古代的刑具与刑罚同时产生,并随着刑罚的变化而变化。

    D.辟,也称征辟,指古代自上而下授予官职的方式,专门由帝王征召来授予官职。被征召的人往往是比较有威望的人。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吉翂自小就非常孝顺父母。在他父亲因遭诬陷入狱后,他到大路上哭号喊冤,请求高官救父,其情其景,令过路之人纷纷落泪。

    B.为救父命,他冒死到京城击鼓鸣冤,感动了皇帝,皇帝下令让蔡法度重审其父冤案。

    C.蔡法度为弄清“乞代父命”的真相,对吉翂先是威胁,后是诱哄,但吉翂不为所动。

    D.吉翂虽知生命的宝贵,但为了换回父亲的生命,视死如归;回答蔡法度问话,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此事被上奏到朝廷,其父遂被赦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父理虽清白,耻为吏讯,乃虚自引咎,罪当大辟。

    (2)且尔童孺,志不及此,必为人所教。姓名是谁,可具列答。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小题。

    浪淘沙

    吴琚①

    岸柳可藏鸦,路转溪斜。忘机②鸥鹭立汀沙。咫尺钟山迷望眼,一半云遮。

    临水整乌纱,两鬓苍华。故乡心事在天涯。几日不来春便老,开尽桃花。

    【注释】①吴琚,南宋汴(今河南开封)人。本词是他于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以镇安节度使判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后所作。此时朝廷腐败,江南士气低落,恢复中原已成泡影。②忘机,指忘却巧诈之心,与世无争,自甘恬淡。

    1.上阕中“咫尺钟山迷望眼,一半云遮”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来反衬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2)古人擅长借典故寄托情思,李商隐《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书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来说明君子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提取下面这句话的主干。

    《西游记》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整合而创作的一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深受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欢迎的古典长篇小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美国有一种蝉,每17年才叫一次,像钟表一样准确。这种蝉为什么选择在地下生活那么多年?原来,周期蝉最早出现在大约180万年前,那个时候北美正处于冰河期,气候极不稳定,经常会遇到冷夏。 ①               ,假如它们出土后正好遇到低温,就死定了。科学家经过计算发现,假如在1500年的时间里每50年出现一次冷夏,那么7年蝉的成活率是7%,11年蝉的成活率是51%,17年蝉则是96%。显然,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文革”中,一位老音乐家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而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在“文革”初期便自杀了。隐身在音乐的象牙之塔中,当风暴袭来,她心目中神圣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她选择了死亡来抗争。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