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7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语言应用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7 题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之           高可二黍

    B.若郑而有益于君                     或以为死,或以为

    C.越国以远                         先帝不以臣卑

    D.夫人之力不及此                     斯人,吾谁与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组加横线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还也                       以无礼于晋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C.良曰:“长臣”                  以其无礼

    D.因人力而敝之                   马千里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加横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秦兵旦暮渡易水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句子与“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沛公安在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给下列各句或成语选择出处,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防民之口,甚至防川

    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④失其所与,不知

    A.《战国策》  《国语》  《左传》   《史记》

    B.《史记》   《国语》  《战国策》 《左传》

    C.《史记》  《战国策》   《左传》   《国语》

    D.《战国策》  《左传》     《国语》  《史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B.组织上与他谈话以后,他不但不接受批评,反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歧路上越滑越远。

    C.许世友将军不仅有勇,而且有谋,是个暴虎冯河的常胜将军。

    D.导演对筹拍的这部电视剧主要角色的人选讳莫如深,记者得不到任何信息,大失所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仅该诗描述了大堰河悲惨的一生,而且还通过对大堰河不幸身世的讲述,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

    B.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不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C.诗人非常善于用朴实的语言来绘景写情,从而使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具有一种特有的质朴美。

    D.参加这项比赛的选手平均年龄19岁,平均身高1.68米,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科技文阅读

    中国在世界上被誉为“烹饪王国”,这是因为中国烹饪源远流长,技艺精湛。在古代汉语里,“烹”作“烧煮”解释,“饪”是“煮熟到适当程度”的意思。“烹”和“饪”组合在一起,意为“烧煮熟食物”。“烹饪”一词的意思表明,烹饪是从人类学会控制与使用火开始的。

    有关烹饪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国烹饪方法是由少渐多,技艺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的。烹饪产生之初,人们的饮食水平极其低下,所谓烹饪就是用火直接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例如“烧”,与现在烹饪意义中的“烧”有所不同,它不用任何烹饪器,直接把兽肉或植物放入火中烧至全熟或半熟,是一种最原始、最简便的烹饪法。与“烧”同时的,还有“烤”,也不借助任何烹饪器。此后,又产生了“石烙”“石烹”两种烹饪法。在陶制烹饪器出现以前,这四种烹饪法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烹饪水平有所提高,烹饪方法也逐渐增多。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炊器,这时大都已经具备,如陶鼎、陶甑、陶釜、陶罐、陶盆之类。在新石器时代的一些住房遗址中,曾发现过灶坑,是用来做饭的。另外,在掘地为灶的同时,人们还制造出了可以搬动的陶灶,如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陶灶,有两耳,可以提拿搬动,结构科学,使用安全,可供多人炊用。

    考古发掘出的商周时期的炊器,多属蒸煮之器。可以认为,商周时期的烹饪方法以煮蒸食物为主。郭宝钧在《中国青铜器时代》一书中,考证了商周时期的烹饪方法,他认为:“殷周熟食之法,主要的不外蒸煮二事。”在煮蒸两种烹饪方法之中,煮法又产生于蒸法以前。

    有些学者认为,现在烹饪术中最重要而又常见的方法——炒,在先秦时期尚未发明。然而,考古资料证明,炒法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1923年在河南省新郑春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王子婴次之炒炉”,据考古工作者鉴定,就是一种专作煎炒之用的青铜炊器,其形状类似长方盘,上面刻有“王子婴次之炒炉”字样。它的质地也比较薄,很适合作煎炒使用。在先秦文献中,也不乏炒菜的记载,如《楚辞·大招》中的“煎鰿臛雀,遽爽存只”,说的是在锅中放少量的油,等油热后,将食物放入,然后翻炒至熟。与此相印证的是,在先秦的楚国区域内也相继出土了一些可作煎炒之用的器具,如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曾出土一个炉盘,制作十分精美讲究,盘的两边还有青铜质的环链提梁,如同现代的炒锅。另外,在1979年4月,江西靖安也出土一件自铭为“炉盘”的铜制器具,形状和曾侯乙炉盘大体相同,其时代比曾侯乙墓要早一百多年。这些都说明在先秦时期已出现了专作煎炒之用的炊具,人们已经开始运用煎炒之法进行烹饪。不过,当时的炒法,不如现代的技艺高,煎和炒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别,同时炒菜的品种也不够多。即便如此,它对后世中国烹饪技艺的发展和提高,仍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摘编自《中国烹饪探源》,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早期“烹饪”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烹饪出现于人类学会控制与使用火之后,根据“烹饪”在古代汉语里的意思,对火的控制与使用是烹饪产生的基本前提。

    B.作为一种烹饪法,“烧”最初是直接把兽肉或植物放入火中烧至全熟或半熟,这与现在烹饪意义中的“烧”是有区别的。

    C.在烹饪产生之初,不管是“烧”“烤”还是“石烙”“石烹”,都不借助任何烹饪器,而直接用火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

    D.在新石器时代,用于烹饪的简单炊器多已具备,并产生了坑灶和陶灶,可见当时烹饪水平的提高和方法的增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郭宝钧认为殷周时期烹饪方法“主要的不外蒸煮二事”,其根据恐怕是考古发掘出的殷周时期的炊器多属蒸煮之器。

    B.1923年在河南新郑出土的青铜炊器“王子婴次之炒炉”,是证明炒法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这一结论的重要依据。

    C.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和江西靖安出土的两件炉盘表明,《楚辞·大招》中“煎鰿臛雀,遽爽存只”的记载确有其事。

    D.炒法虽然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技艺不如现代的高,因为当时煎和炒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别,炒菜的品种也不够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制烹饪器出现前,应只有“烧”“烤”“石烙”“石烹”四种烹饪法,其他烹饪法是陶制烹饪器产生后才出现的。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烹饪水平的提高和烹饪方法的增多,新石器时代如此,先秦的其他时期应该也是如此。

    C.在不断提高的烹饪水平的推动下,先秦时期的炊器,经历了从无到有、种类由少到多、制作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D.有些学者错误认为炒法在先秦时期尚未发明,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见到能证明炒法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的相关考古资料。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冀有亮

    夏夜火燥。

    蚊蝇齐鸣,轮番攻击,迫使躺下不久的文书记再度起来。穿起拖鞋,左手执一把蒲扇,右手拎一个茶杯,款步出了门。

    户外,月明星辉,蛙声如鼓。

    东面何乡长室里还亮着灯。

    文书记想,这小何干嘛呢,大热的天?想着脚就探到门下,顿足轻叩两下门。

    “谁呀?”屋里传出一个男人的声音。

    “我。”文书记答。

    “唉,请进……”随后是挪动椅子声。

    文书记撩起门帘迈了进去。

    “还没休息?”文书记问。

    “你不也一样……”何乡长给文书记点着烟。

    “我是蚊子咬得睡不着,你可是工作忙呀……”文书记吐了一口烟,眼睛笑眯眯地盯着何乡长,非常关切地说:“你可要休息好啊,身体是本钱,累坏了身子就什么都谈不上了……”

    文书记寓意深刻。

    文书记和何乡长是去年一起从县里下来分别就任乡书记和乡长的,上面的意思是让他们下来镀镀金。文书记心里很清楚。临行县委周书记特意告他下去发发芽扎扎根,然后……周书记没说然后怎么样,但那层意思是明白的。为此,文书记没少自己掏腰包与乡镇干部杯碰杯同唱一台戏:共醉。

    “睡不着呀!”何乡长伸伸腰,活动活动手臂,“明天县里亲人,还有些数据没有稿清楚,得赶快整理出来……”

    “噢,是吗?”文书记从沙发上起来,“那不打搅了,你忙吧,忙吧。”

    文书记从何乡长屋里出来,皱了皱眉,侵再也没心思摇扇纳凉了,回到书记室操起电话就想问周书记一个虚实,可一看表已是后半夜,只好作罢。

    什么意思?县里下来人自己竟然半点不知道,上面可封得真严呀!难道是在回避自己?

    文书记想不可能呀,今年县组织部对乡级干部考察已完,自己没升也没降,原封未动。过后周书记说明年吧,文书记心领神会。自己可是周书记的人呀,有个风吹草动周书记运不先打个招呼?

    一想到与周书记的关系,文书记的心便从嗓子眼掉回肚里,他用湿毛巾擦了一把脸,头一下子轻了许多,想那何乡长怎么能赛得过自己,他不过是一只雏鸡,还嫩着哩:自己是什么?猛虎?猪豹?文书记摇瑶头,这些猛士不过匹夫之勇,猎人枪口下的葬物罢了。

    自己是什么呢?

    文书记拂拂脑后的发丝突发奇想,自己是一只蜘蛛,一只不露声色高明的织网大师,他何乡长只是自己网上的猎物而已。

    文书记得意起来,仿佛运头缠着周书记,那头踩着何乡长,顺着网上的线爬呀爬呀就上了。

    文书记云里雾里……

    一觉醒来已是满堂皆辉。

    抹了一把脸,出来见何乡长人去屋空。

    院里还是那样平静,没一丝领导们下来的迹象。

    文印小玉慢腾腾地边吃着油条,边给窗台上的几金花儿浇水。

    笔杆子小李在大门黑板前右端左瞧。

    文书记走过去,见黑板上飞舞着几个大字:科技下乡服务。

    文书记就说,这小子快成书法家了。

    小李却说,还是您老的字写得好,苍劲挺拔,掷地有声。

    文书记就接过小李手中的笔写上后半句:利国利民利己。好像计划生育的词,文书记觉着,但没说。文书记把笔还给小李,拍拍手上的粉笔灰不经意地问小李,县里的人来了吗?来了,何乡长陪着到大田去了。小李说。

    文书记急忙要了一辆车,匆匆奔大田而去。

    到了地头,文书记才知道根本不是什么县领导,而是县科技站的老高和农大毕业的小翠下来指导科学育秧管理的。

    何乡长站在稻田里,两脚泥,手里攥着一把青禾。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被玻蝇叮咬而睡不着觉的文书记到亮着灯的何乡长屋里是为了叮嘱何乡长:“身体是本钱,累坏了身子就什么都谈不上了……”表现了文书记对何乡长的关心。

    B、县委书记特意告诉文书记要他下去发发芽扎扎根,意思就是让他与乡镇干部杯碰杯同唱一台戏,为此,文书记没少自己掏腰包。

    C、文书记把何乡长比作雏鸡,是因为他认为何乡长幼稚不成熬,不熟悉官场规则,不懂为官之道,不够世故和圆滑。

    D、文书记第二天醒来,听说何乡长陪着县里的人到大田去了,急忙要了一辆车,匆匆奔大田而去是怕给县里领导留一个招待不周的坏印象。

    E、作品塑造了文书记和何乡长两个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两相对照,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工作目的及与此相关的工作态度,其中寄寓着作者的褒贬。

    (2).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文书记的形象特征。

    (3).作品结尾说“到了地头,文书记才知道根本不是什么县领导,而是县科技站的老高和农大毕业的小翠下来指导科学育秧管理的”,这一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前文中已有多处伏笔,请筒要概括。

    (4).作品以“何乡长站在稻田里,两脚泥,手里攥着一把青禾”作结,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初,淮阴侯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知名。为连敖①,坐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汉王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连敖:管仓库粮饷的小官。

    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当斩         坐:犯罪          B.何来王       谒:拜见

    C.王策安所决耳   顾:回头看         D.王慢无礼      素:向来

    2.下列加横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信与萧何语      不可胜         B.臣追者耳      生死存

    C.所追者谁        无其事         D.王慢无礼      昧平生

    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现韩信“怀才不遇”的一组是(   )

    ①常从人寄食饮               ②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③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     ④王素慢无礼          ⑤居麾下,无所知名。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

    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萧何告诉汉王,假如要想争夺天下,就要重用韩信这样的人才,汉王听从了劝告。

    B.挨饿的韩信得到漂母的帮助,深受感动,说一定要重重地报答她,漂母很生气。

    C.有个年轻人当众侮辱韩信,韩信忍辱负重,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被众人嘲笑胆小。

    D.韩信任郎中时被判斩首,行刑时遇见滕公,后受赏识举荐给汉王,但仍不受重用。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

    (2)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辛苦吟       于濆

    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投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注释】嫫(mó)母:相传为黄帝的妃子,相貌很丑,但很有贤德。

    (1)这首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揭示了什么主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请根据下面小令中的画线句扩写一个场景。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不超过60字。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到风景。对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限文体;字数800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