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8 题,其中:
单选题 5 题,非选择题 3 题
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5 题
  1. 利用某些调控细胞分化的因子,可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多种组织细胞。该过程与植物组织培养的共同点是

    A. 细胞全能性都得到体现   B. 都有信息分子与受体结合的过程

    C. 都要分散成单个细胞培养   D. 都需要蔗糖作为培养基的碳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研究人员发现了两株拟南芥雄性不育突变体W1和W2,二者均不能结实,显微镜下可见花粉壁空壳。W1和W2分别与野生型植株杂交,杂交后代花粉育性均正常。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野生型与突变体间可进行正反交实验

    B. W1和W2的雄性不育由显性基因控制

    C. 通过DNA测序技术可查找突变位点

    D. 通过基因探针可确定突变基因的功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饮水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加,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机理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DH由垂体合成并释放到血液,运输至靶细胞

    B. 结合ADH的受体促进①ATP水解过程,为M蛋白供能

    C. H2O通过③自由扩散过程,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腔内(B侧)

    D. M蛋白促进②胞吐过程,增加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血吸虫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其虫卵在水中孵化成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以藻类为食)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入水中,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发育为成虫,虫卵随粪便排出进入水体。科研人员研究使用农化品(化肥、除草剂等)对血吸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调查藻类和钉螺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B. 藻类→血吸虫→钉螺→人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C. 使用农化品增加了藻类产生量从而促进了血吸虫繁殖

    D. 使用农化品增加钉螺捕食者死亡率从而抑制血吸虫繁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为更好地建设雄安新区,科研人员调查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各成分中难降解的有机氯农药DDT污染的状况,得到下表所示检测结果。由数据不能作出的判断是

    不同成分

    底泥

    水生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鲫鱼

    乌鳢

    DDT含量

    (μg/Kg)

    0.1

    0.7

    6.3

    21.0

    37.9

    19.4

    124.4

    注: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鱼。

    A. DDT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循环往复

    B. DDT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所有成分

    C. 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DDT含量越高

    D. 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肠道微生态系统中的菌群失调是肥胖、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诱因。为探究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

    (1)某些肠道益生菌能分解人体难以消化的膳食纤维并产生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丁酸可以作为_________分子,与肠壁细胞内的丁酸分子受体结合,加速细胞利用氧气,从而造成肠道中的缺氧环境,从而有利于益生菌在与有害菌的__________中占有优势。

    (2)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利于改善血糖水平,下图为其分子机制。据图可知,消化道中产生的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与消化道壁上的受体结合,激活结肠L细胞内的酶P,________。

    (3)为进一步验证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辅助糖尿病治疗的效果,我国科研人员将43位糖尿病患者______分为两组进行实验。请选填下面的字母,完成实验方案。

    a.常规膳食  b.高纤维膳食 c.阿卡波糖(一种口服降血糖药物)  d.注射胰岛素

    分组

    实验对象

    实验处理1

    实验处理2

    检测

    对照组

    (U)

    16位糖尿病患者

    c

    a

    处理前后患者空腹血糖水平

    实验组

    (W)

    27位糖尿病患者

    阿卡波糖

    b

    (4)研究结果证实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具有辅助治疗效果。科研人员提取上述两组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进一步检测肠道微生物的乙酸、丁酸合成相关酶基因的拷贝数(与乙酸、丁酸合成量正相关),结果如图2、3所示。

    据此,研究者得出“高纤维膳食提高乙酸和丁酸合成量,均能增强治疗效果”的结论。请评价由上述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否严谨?并阐述理由。___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人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严重影响人视觉的遗传病。

    (1)科研人员对患者甲和乙进行家系调查,得到图1所示的两个家系图。

    据图分析,甲所患RP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遗传,乙所患RP的遗传方式与甲_________(填 “相同”或“不同”)。

    (2)研究发现,RP还存在其他遗传方式,并且目前已经发现有多达20个基因的100多个突变位点与RP有关,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__和_______的特点。

    (3)科研人员构建斑马鱼模型,探究rp2基因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①科研人员敲除斑马鱼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的rp2基因,筛选得到rp2基因杂合突变体。将该突变体与野生型斑马鱼杂交,对得到的F1进行rp2基因测序,发现序列不同的两种突变类型A和B,如图2所示。请比较突变型A、B的异同点:________。

    ②研究者认为,与突变型B相比,突变型A在性状上与野生型差异更大,适合用于研究rp2基因的功能。从分子水平分析,选择突变型A的原因是_____。

    ③选取相同突变类型的F1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2,理论上突变纯合子应占F2的_______,但实际鉴定只有10%为纯合子,推测rp2基因突变______。

    (4)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突变的rp2基因对影响感光细胞感光能力的两种蛋白P1和P2表达的影响,得到图3所示结果。

    据此推测rp2基因突变导致视觉异常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5)科研人员偶然发现一个Y染色体连锁的遗传家系,为探究该突变是Y染色体上的基因直接突变而来,还是由已知致病基因易位所致,科学家利用X染色体上的rp3基因位点紧密连锁的S序列对患者DNA进行检测,若患者该序列的拷贝数是正常男性的________倍,则说明该患者是由于rp3所在片段易位所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科研人员研究了周期节律对拟南芥光合作用的影响。

    (1)科研人员使用化学诱变剂处理野生型拟南芥,诱导拟南芥发生________,筛选得到周期节律改变的纯合突变体Z和T,在正常光照下条件下测定突变体和野生型植株的气孔导度(气孔开放程度),得到图1所示结果。据图可知,突变体Z的周期节律比野生型________,突变体T的周期节律则______。

    (2)研究者推测植物生物钟周期与环境昼夜周期可能共同影响光合作用。

    ①科研人员检测了野生型拟南芥在T20(光照和黑暗各10h)、T24(光照和黑暗各12h)和T28(光照和黑暗各14h)条件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图2结果表明________。

    ②科研人员继续进行了图3所示的实验,该实验目的是探究_________。该实验方案有不足之处,请写出对该实验的改进措施。________。

    (3)CO2浓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研究人员发现,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节律异常突变体C在 T24光照条件下碳固定量仅为前者一半。据图4和图5所示研究结果推测,突变体C碳固定量低的原因可能是生物节律异常使植物短期持续光照条件下________较小,从而减小了________,从而导致较低的碳固定量。

    (4)植物具有“周期共鸣”的特点,即植物内在的生物节律与外界昼夜的时间变化(正常昼夜周期为24小时)相互匹配。研究人员发现两者的完全“周期共鸣”可使拟南芥在35天内的干重增加明显高于其他“周期共鸣”匹配不完全的处理组。综合上述研究,请阐述“周期共鸣”对光合作用起调节作用的机制:________。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