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连线题 1 题,选择题 11 题,简答题 4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8 题。总体难度: 中等
连线题 共 1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自科举制创立以来,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由此,宋代从太学入手进行改革。元丰二年(1079年)政府颁布《太学令》,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法规,重点是建立一套全面而严格的太学考试制度——“三舍法”(外舍生、内设生、上舍生)。《太学令》规定:“月一私试,岁一公试,补内舍生;间岁一次舍试,补上舍生。公试,外舍生入第一、第二等,升内舍;内舍生试入优平二等,升上舍。皆参考所书行艺乃升”。上舍上等,相当于科举及第,可由政府直接授以官职;上舍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场——殿试;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省试。崇宁元年(1102年)地方官学也实行“三舍法”。崇宁三年宋朝廷决定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完全由太学和各地方官学按“三舍法”取士。宣和三年(1121年)罢天下“三舍法”,开封府及诸路并以科举取士,惟太学仍存三舍,却仅限于以它考试升选生员,到贡举之年,选送一部分合格生员参加礼部省试。北宋兴学和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虽然都只是探索,但共同点就是坚持把学校教育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取才应本之于学校。

    ——摘编自《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1 题
  1. 儒家文化不着意构筑彼岸世界和灵魂永生,而是教导人们在此岸世界“学做圣贤”、“立德、立功、立言”,以达到人生“三不朽”境界。这种风尚的弘扬

    A. 造就了积极人世的文化倾向   B. 体现了三教合一的价值观

    C. 成为历代皇权专制的护身符   D. 最终导致儒学信仰宗教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一现象的发生最有可能是由于

    A. 市民文化提高妇女识字比率   B. 商品经济颠覆男尊女卑观念

    C. 棉纺织业促使女性收入提高   D. 人口外迁导致性别比例失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变化折射出

    A.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   B. 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

    C. 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变化   D. 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A. “中体西用”思想   B. 基督教平等思想

    C. “大同社会”思想   D. “均贫富”的思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时期

    西周

    春秋战国

    东汉

    唐中期至清末

    形式

    田邑

    实物

    实物与货币各半

    货币

    A. 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 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D. 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36年,国民政府国家资源委员会拟定《中国工业发展三年计划》,并向德国借款三千万元法币,主要用于兴建冶金、电力、化工等厂矿。此举

    A. 开启了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B. 借鉴了苏联经济发展的模式

    C. 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D. 扭转了中国工业失衡的局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读下图,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农业合作化的推动

    C. 产业结构的优化   D. 市场需求量的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是特区实现“良政善治”的根本原因,是特区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

    A. 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 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

    C. 原殖民国家势力必须退出特区   D. 特区享有司法、行政、外交等权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其意在

    A. 实行间接的民主制度   B. 批评轮番而治的民主政治

    C. 缩减雅典公民的人数   D. 确定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最后,这一新政府并不是被人推翻了,而是像沙皇专制政权在3月时那样孤立无助地崩溃了。”得出这一结论主要缘于

    A. 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B. 新政府没有让人民得到和平与土地

    C. 军队忙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 俄国全部政权已归属苏维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从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世界经济遭受到了重创,各国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到妨碍了国际关系的程度。“经济民族主义”体现在

    A.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 “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C. 各国实行关税壁垒政策   D. 法西斯势力抬头,世界局势紧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和路易十五的时代,是属于两个国家的不同文明发展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可以想象有多么热烈。那个时代,洛可可温婉华丽的时尚渗透于法国各个角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使中国人认识到我们不是世界的中心,将全新的观念带入了中国,而画师郎世宁更是留在中国服侍了三代皇帝,创造出了中西合璧的新画法。而远在法国的布歇也在绘画中加入了中国风情,然而布歇笔下的中国元素却并非真实的中国风情,他所表现的美丽的充满爱情感性的世界,布歇其实并未到过中国,他们笔下的场景都只是洛可可画家们对异城风情的向往与想象。那时的艺术作品还只是东西方文化的简单拼凑和泥合,是梦幻的,是似是而昨的,是虚构的。那时的中西文化可以算是-种误读,因为距离遥远,极少数人来往于中西交流,种种限制导致中西方对彼此的认识不足,虽然这个过程充满了惊奇、冲突和再认识,但仍然是中西文化在相互交流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摘编自《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之<东西对望>观后感》

    材料二其实,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文化随着与西方的接触而全方位渗透入西方文化,甚至影响过西方文化的走向。中国文化曾深刻影响西方文化,其影响有的甚至大于西方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影响。这里讨论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取广义,主要谈谈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西方的广泛影响。中国文化长期充满自信,近代以来的文化自卑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

    ——摘编自《<东西对望>观后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成当时中西交流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西方的广泛影响”,并分析中国近代以来文化自卑的原因。

    (3)综上所述,从中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是新党员在入党时对党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同时也是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体现了我们党对党员的基本要求。

    材料一王树声是在1926年2月13日入党的老党员,他入党时的誓词为:“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服从党的纪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严守秘密,誓不叛党。”1927年10月15日,毛泽东在鄄县水口村叶家祠堂主持了六名新党员的入党宣誓仪式。他向新党员详细解释了入党誓词的意思:然后带着他们宣读入党誓词:“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

    材料二中央党校延川实习团杨英杰等人在《共产党人》1940年第4期上发表《延川县禹居区三乡支部的特点、党员和干部》的工作通讯,提出:“新党员入党,应该给以仪式,入党的仪式,对于很多党员是起了不小的作用;应该宣誓,誓词如下:‘我宣誓:一、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三、遵守党的纪律;四、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五、要作群众的模范;六、保守党的秘密;七、对党有信心;八、百折不挠,永不叛党。谨誓。’”

    材料三1947年,中共冀南区党委组织部印制的入党志愿书内的入党誓词为:‘我自愿立誓参加共产党,永远跟着共产党毛主席走,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个人的利益服从党的利益,坚决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遵守民主政府的法令、群众的决议,在任何情况下不怕困难与牺牲,为新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奋斗到底。”

    材料四1982年9月6日,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正式载入入党誓词。其第一章第六条明确规定:“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誓词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党的十三大至十七大通过的党章都沿用、重申了这一内容。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两个材料,概括指出不同历史时期入党誓词强调的内容侧重点及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法国殖民体系建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几个世纪以来,法国遵循传统的老殖民主义政策,对殖民地采取直接的统治方式。二战后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和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戴高乐政府改变对殖民地的态度,推行“非殖民化”政策,承认法属殖民地的独立,并及时推出了“合作”政策,设法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协定,建立法国与新独立的法语非洲国家的合作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法国历届政府追随美国,孤立封锁中国,但是戴高乐政府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于1964年1月,同新中国正式建交,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此外,在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上,戴高乐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而大胆的外交行动,1964年9月到10月,74岁的戴高乐又访问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拉美十国,并与他们签订了一系列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大大加强了法国同拉美地区的联系。

    一摘编自《戴高乐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概括戴高乐政府调整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戴高乐政府对第三世界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于成龙,清朝第一廉吏。少年时代,勤奋好学,熟读诗书。22岁考中乡试副榜贡生,但迟迟未能走上仕途。在正式成为省级大员之前,于成龙出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并先后在广西、四川、湖广等地历练。难能可贵的是,他以高龄在基层任职,并没有丝毫心灰意冷,也没有打算做一个太平官,而是要做到“天理良心”。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第一次出仕,这一年他44岁,第一任官职是任广西罗城县知县。罗城地处荒僻,族群关系复杂,民风强悍,务件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于成龙兢兢业业,为民谋利、问民疾苦,设学校、兴教化,不久便取得成效。一时间,罗城居民得以安居乐业,尽心于农耕。他在做湖广黄州府同知时,将自己的积蓄赈济灾民并平定地方暴乱,尽管战事紧急,但他仍关心民众疾苦,严令禁止在正常赋税之外再行征收,禁止私自加派,由此民心大安。清康熙十七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江防道员,操练水师,亦卓有成效。在直隶巡抚任内,告诫州县,不许搜刮百姓,馈送长官,如有违反绝不宽宥。赴任两江总督时,于成龙不像其他官员一样大张旗鼓,以示威严,而是与幼子共骑骡车一辆,悄悄入衙。平日里,轻车简从.查访民间,革除积弊,通宵达旦地工作。由于于成龙常常食用青菜而不知肉味,竞还得了个“于青菜”之称呼。

    ——《清初吏治清明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成龙成为清朝第一廉吏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于成龙的功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