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9 题,其中:
名句名篇 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选择题 1 题,文学作品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1 题,语言应用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10分)

    (01)行宫见月伤心色,                 。(白居易《长恨歌》)

    (02)袅袅兮秋风,                    。(屈原《湘夫人》)

    (03)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04)塞上长城空自许,                 。(陆游《书愤》)

    (05)                 ,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06)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07)忽魂悸以魄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08)戎马关山北,                    。(杜甫《登岳阳楼》)

    (09)春水碧于天,                    。(韦庄《菩萨蛮》)

    (10)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               。(杜牧《阿房宫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28分)

    宝绘堂记  (宋)苏轼

    君子可以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儿戏害其国,凶此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①锻炼:打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可以意于物   寓:寄托     B.亦以寓意焉耳   聊:姑且

    C.然至其留意而不   释:解释     D.然而不复念也   去:消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皆儿戏害其国   有尺寸之地    B.轻死生重于画   与赢不助五国也

    C.然人取去     天下笑       D.譬之烟云过眼   始臣解牛时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阮孚之放也,而好屐      梁君臣之首

    B.足以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忧劳可以

    C.吾富贵而厚于书         以无入有间

    D.庶几全其乐而其病也      盖失强援,不能独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C.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D.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5.把文中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6分)

    (1)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3分)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3分)

    (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怵然为戒,视止,行为迟。(3分)

    解释加点词:虽然            难            视止: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3分)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文化经典阅读(6分)

    (1)子贡问:“师与商①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②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4)孟子曰:“执中无权③,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

    [注] ①师与商:师,即子张。商,即子夏。②愈:胜过,强些。③权:变通。

    1.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在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比较贤能的问题上,子张要略胜于子夏一筹的。

    B.孔子认为君子能团结一致而没有矛盾,而小人则都一样,不能够和谐地相处。

    C.有子认为凡事都应该以和为贵,有不符合的就不去做,就算符合礼节也不行。

    D.孟子认为偏执的人是容易为人所厌恶,因为他们抓住一点后就不管其他的了。

    2.上述材料共同体现孔孟的什么思想?请结合材料,概括思想的具体内容。(3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采桑子  (宋)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玉楼春  (宋)吴文英

    红阑干独倚天涯客,心影暗凋风叶寂。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

    霜花强弄春颜色,相吊年光浇大白。海烟沈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

    [注]①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中说朱敦儒“靖康离乱,避地自江西走二广”。② 吴文英一生未第,以布衣游幕终身。本词是写给词友吴见山的唱酬相和之作。③大白:酒名。

    1.两首宋词的传情达意都借助了“雁”这一意象。两词都以大雁自比,都借    

        的大雁,言自身         的情感,寄喻形象得体。(2分)(请用概括性词语回答。)

    2.两首诗词中都有一“泪”字,但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说明。(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张飞为关羽报仇心切,下令三日内置办白旗白甲,挂孝讨伐东吴。两位部将范疆、张达说一时难以置办,希望能宽限几日。张飞大怒,将二人绑缚,鞭背五十。范、张二人不服,当夜,趁张飞喝醉,杀了张飞,投奔了东吴。

    B.黄忠因听了诸葛亮说老将无用,即提刀上马至军中,要与东吴交锋。他先斩东吴史迹,又打败潘璋。关兴,张苞劝其回营,黄忠不听。次日潘璋战不数合,拖刀便走。黄忠纵马追之,却中了埋伏,被马忠一箭射中心窝而亡。

    C.马谡镇守街亭,违背诸葛亮叮嘱,拒绝王平劝阻,生搬兵法,屯兵山上。后被司马懿断了水道,军心大乱。司马懿乘机放火烧山,马谡败逃。王平力量单薄,救援不成,街亭被魏军占领。为明法度,马谡被孔明挥泪斩首。

    D.诸葛亮第五次出兵祁山,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派人侮辱,司马懿不为所动。不久诸葛亮病危,穰星不成,遂将平生所学传授给姜维,并作好身后的军事安排。后尚书李福赶到,诸葛亮便推荐姜维为丞相继承人后死去。

    E.诸葛亮初见魏延,就料其会反,便安排马岱卧底。并于临终前,给杨仪一个锦囊,交代其在魏延造反时打开。后魏延果真造反,杨仪按计行事,让魏延大叫三声“谁敢杀我”,魏延一声还没喊完,就被马岱从背后一刀砍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学作品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此人”指的是谁?“不得已而用之”中“之”指的是什么计策?经过怎样?结果如何?请简要叙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论剑  赵文辉

    仗剑者心高,再能抚琴,就更气傲了。楼兰王便是如此。他有一手精湛的剑术,从未逢过对手。而他引以为荣的,还是自己的琴艺。皇宫内外,再好的琴师在他面前,都会韵律错乱抚琴不成。他此次动身去中原,为的是找一个叫钟玉的朋友,这个朋友能帮他找到一个在他面前不会乱弦的人。更让楼兰王向往的是,这位琴师剑术卓绝,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人称剑圣。楼兰王一直因为找不到可以较量的高手而苦恼,这下好了,有琴又有剑。他为此而心切,一路上累死三匹快马。

    钟玉把楼兰王安顿好,说我给你说说这位琴师吧。琴师乃一村夫,喜欢在山林中盘桓,和百鸟为友。有一次,琴师路过一个小山庄,见一老妇人在烧火煮饭,柴火燃烧,传出劈里啪啦的声音。琴师驻足片刻,忽然跑到妇人面前,急速从灶中取出一截儿桐木,在地上用脚踩灭了火,然后掏出一把银两,将这截儿桐木买了去。琴师听火烧的声音,便知道是一根上好木材,于是请工匠制成一把琴,声音果然美妙极了。琴师于林中拨弦,百鸟竟齐来和唱。但琴尾是焦的,琴师就将琴名命为“焦尾琴”。

    楼兰王笑曰:“虚也,虚也。”又问:“剑技如何?”钟玉答:“他与人较量从未用过剑,以竹片代之,却还是失手伤过三人,亡一人。亡者并无伤口,原来是剑气所致。”楼兰王摇头,心里却迫切得很,催钟玉引琴师一见。

    琴师抱“焦尾琴”来到钟玉府上。侍人引琴师上客厅,钟玉和楼兰王已备下水酒。琴师穿越花径,忽听客厅内琴声传出,便停下来。是一曲《阳春白雪》,刚刚雪融而闻水声。琴师听着听着,忽然脸色大变,对侍人说:“这音乐中暗藏杀心,为什么呢?”言罢回身便离开钟府。

    侍人报告了钟玉,钟玉不信,策马追赶。琴师坚决不回,说抚琴之人已动杀心,自己剑道虽可自卫,却不愿以身践之,与一小人匹敌。钟玉没办法,只好打马回去,如实告诉了楼兰王。

    楼兰王本想用自己的琴声挫一下琴师的威风,之后再与他比个高低,不想却发生了这等事。钟玉问楼兰王:“你真想……”楼兰王摇头:“我岂是那般心胸狭窄之人?”钟玉不明白:“那是为什么?”楼兰王将一杯水酒饮了,放杯的一瞬间恍然大悟:自己刚才弹琴时,见窗外矮槐上一只螳螂正对着一只鸣蝉,蝉将去还没有飞起,螳螂忽进忽退,迟迟不肯出击。自己担心蝉飞跑,想让螳螂出击捕蝉。楼兰王把刚才的一幕讲给钟玉听,钟玉呆了:“这难道就是杀心形于声音?”

    楼兰王满脸愧色,长叹:“三十年磨炼,不及一村夫啊!”叹毕,他猛然抽出长剑,将从塞外带来的那把名琴断为两截儿。

    之后长啸一声,将手中长剑掷向浩浩长空。

    (选自《四川文学》2003年第5期)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钟玉在作品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楼兰王知道琴师,是通过他介绍;琴师拒绝与楼兰王见面,也是通过他转述。

    B.“林中拨弦,百鸟竟齐来和唱”,塑造了一个志趣高洁风雅,琴艺精湛超凡,悠游于山野的高人形象。

    C.小说写琴师“与人较量从未用过剑,以竹片代之”,是为了表现他的剑术卓绝,恃才而傲。

    D.因为楼兰王对琴师已动杀心,邀请琴师比试其实是一场阴谋,所以他弹奏的《阳春白雪》暗藏杀心。

    E.小说以断琴掷剑结尾,与楼兰王出场时的霸气十足对照,通过情节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耐人寻味。

    2.文中插叙“焦尾琴”的来历有何作用?(4分)

    3.楼兰王并未与琴师见面就自叹不如,他有哪些方面不及琴师?请根据小说探析。(6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一)初春之际,野菜仅能吐露脆嫩的心尖,并只生长于水分滋润的地方。想要采集到很大数量的野菜来喂猪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任务。但生长在山里的孩子要对付这样的小困难还是    (比喻做事熟练,解决问题毫不费力)的,于是把注意力转向火花    (zhuì)满枝头随风招摇的木棉树,因为木棉花可以当做猪食,猪类亦非常喜欢木棉花的美味。

    (二)怎么弄到高悬于枝头的花朵呢?③A跳动的火焰似的花朵,B一种高不可攀的矜持,C拒绝凡夫俗子的随意亵玩,D悠然渲染一种纵情高歌的襟怀于蓝天下、白云端。风萧萧,红花朵朵飞。花的颜色似乎在暗示一个    古的哲理:诸事必须呕心呖血方有如愿之可能,偿还予一个洁白如初的回报。

    1.请在①处根据提示填写一个四字成语。(1分)

    2.请在②处根据拼音填写上正确的汉字。(1分)

    3.文句③处有语病,请写出序号并加以改正。(1分)

    4.请在④处为加点字“亘”标注正确的读音。(1分)

    5.文段(二)中有一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1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只小蜜蜂从窗外飞进来,在室内绕了两圈,再回到原来的窗户,竟然就飞不出去了。可怜的小蜜蜂明明看见屋外的山却飞不出去,在玻璃窗上撞得咚咚作响。忙了一阵子,眼看无路可走了,它停在玻璃窗上踱步,好像在思考什么,想了半天,小蜜蜂忽然飞起来,从它闯进来的纱窗缝隙飞了出去,消失在空中。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