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选择题 16 题,单选题 1 题,连线题 1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6 题
  1. 《中国太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降低武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家国一体,君权至上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 颁布“推恩令”

    C. 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 颁布“附益之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该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 秦始皇非常勤政

    B. 浓厚的部族色彩

    C. 权力高度集中

    D. 严格的等级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在周朝政治中

    A.周天子对地方进行垂直统治

    B.主要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周公开创了分封制

    D.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国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下列关于这两种制度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 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B. 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C. 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D. 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阅读《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

    地理位置

    姬姓贵族

    山西

    姬姓贵族

    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姬姓贵族

    山东南部

    功臣

    山东北部一带

    姬姓贵族

    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①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功臣

    ②同姓诸侯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④西周政治贵族色彩浓厚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王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的信息包括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世袭制

    ④等级制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楚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鼎是王权的象征                  B.周天子对王国控制松驰

    C.西周诸侯国强盛                  D.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史记》记载:(秦始皇)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根据材料信息表明

    ①体现了韩非子的思想

    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③皇帝行踪神秘化,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

    ④要加强君主专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秦朝统一后,为革除东周以来的政治弊端所采取的重要决策是

    A. 建立皇帝制度

    B. 确立三公九卿制

    C. 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D. 用法家思想治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突出表明春秋时

    A. 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 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风行

    D. 以郡县为地方行政区划的中央集权制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此大臣主张

    实行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中央集权制

    D. 皇帝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汉书》载:“偃说上日:‘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

    A. 推行郡国并行制

    B. 削弱相权

    C. 加强中央集权

    D. 解决土地兼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C. 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变

    D. 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 题
  1. 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 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削弱

    B. 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 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D. 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1 题
  1. 历史信息浩如烟海,多种多样。有效获取和正确解读历史信息,是研习历史的重要前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四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周第九代君主),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秘宇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无君君之心……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断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也。

    【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之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一中“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指什么?

    (2)材料二中作者对秦亡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

    (3)材料三中汉“矫秦之枉,徇周之制”指什么?导致了什么后果?后来又如何解决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