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3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

    A.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强大

    C.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    D.个体商人及私人讲学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白寿彝对宗法分封制曾作如此评价:“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这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 家国同构   B. 神权统治

    C. 等级森严   D. 中央集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简表根据表中东南行政区划设置变化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向东南拓展    B.人口和经济重心有南移趋势

    C.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    D.古代政治重心不断南移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官僚制度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B.君主专制也体现民主性

    C.皇帝权力经常受到权臣控制    D.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贵族政治时代,贵族们有掌握权力的习惯,如隋之文帝等一代英主的出现后,虽然在制度上否决了贵族的权力,实际上在从政中,仍有那种形式的残迹,政治成为与贵族的协议体。”能佐证该观点的史实是(   )

    A.唐朝设立三省    B.宋朝设参知政事

    C.明朝设置内阁    D.清朝设置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度最大的“合理性”应是(   )

    A.封建政府人才选拔工作制度化    B.贵族垄断官场局面开始被打破

    C.底层知识分子社会流动均等化    D.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得以塑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下列符合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

    A.周代宗法制        B.秦代三公九卿制

    C.明代废除宰相制    D.唐代科举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北京故宫 “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写道:“军机处一日日程……接近(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奉旨笔录,上传下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清代有学者提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由此材料可以看出这位学者认为(   )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上述诗文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农民(   )

    A.重视历法指导    B.关注生态环境

    C.讲求精耕细作    D.注重农事时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人口增长    B.稳定地方秩序

    C.完善政绩考核    D.增加政府收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庄客”“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小农经济的形成    B.赋税制度的变革

    C.土地制度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推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说:“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据此可知清初(   )

    A.已形成统一国内市场    B.苏州是江南经济中心

    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    D.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龙、凤在中国传统中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民间匠师也有“龙愁,凤喜,狮子笑”的口诀。但《大明律》中规定:“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2012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4部汉代蜀锦织机模型,结构复杂精巧,一些部件上还残存有丝线和染料。织机四周散落有不同身姿和书写有不同铭文的十多件彩绘木俑。这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汉织机模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模型。下列相关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

    A.证明了当时成都纺织技术领先全国

    B.不存在墓主是私营手工业者的可能

    C.陶俑或许代表了不同工种或者工序

    D.将我国丝织业出现的时间大大提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这表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

    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    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

    C.古今城市功能不同    D.城市的繁荣程度不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面为中国古代某时段的商税简表。它反映出(   )

    A.唐朝贯彻重农抑商政策        B.宋代对商业活动课以重税

    C.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宋代时商业活动繁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材料反映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

    A.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C.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    D.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而,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这表明,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中(   )

    A.孔子的思想本意遭到肆意歪曲和篡改

    B.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

    C.儒学思想适应了不同时代社会的需要

    D.儒学体系在不断批判中得到发展完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文饰)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据此判断,该言论体现的观点属于(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民本”语出《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谓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它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其字面意思就是“人民的权利”、“人民主权”和“多数人的统治”。下列“民本”与“民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两者都具有限制或约束统治者行为的作用

    B.两者的区别在于“民”是否是国家的基础

    C.两者都有利于根本上改变百姓的社会地位

    D.两者都鼓励百姓为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奋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据史书记载:“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

    A.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辩化    B.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D.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和主流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在此王阳明认为(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恶之起源、人心合有

    C.一循于理、动静合一    D.知行合一、本心体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作者认为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明清时期,李贽主张在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王夫之鲜明地提出了“人无不自谋其生,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的命题,戴震亦认为“凡事之经纪于官府,恒不若各自经纪之责”。三者观点的共同之处是(   )

    A.反对重本抑末,主张“工商皆本”

    B.反对闭关锁国政策,主张对外开放

    C.反对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经济运作

    D.猛烈抨击封建伦理道德抑制人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柳诒征《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刷术的发展    B.科举制度完善

    C.造纸术有突破    D.图书成为商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材料反映(   )

    A.主张选择性地学习西方文化    B.正确认识了东西方文化的优劣

    C.主张渐进式地变革中国文化    D.“华尊夷卑”的观念彻底改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现在中国的每一级行政区的地名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到战国时期,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划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 历史时期第一级行政区划存在于一个由虚入实的规律,历代的第一级政区开始都只是虚设的监察机构,后来演变成行政区划,而且历史上主要行政区划的改变,都发生在再次政权交替的混乱时期。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而作为次级政区的财力和军力则变化不大。

    材料三 一般来说,元代以前中国一级行政区划大都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地方行政区划的最大职能是经济上的职能——组织生产和征收赋税……往往中央与地方一级政区的矛盾很大,产生割据局面的时期较多,东汉州牧格局、三国鼎立、藩镇割据、五代割据大都据自然之险而独霸一方。

    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种划分政区的方法难以形成独立的经济体,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形成与中央对立的区域文化认同。

    ——以上三则材料摘编自兰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分土而治”和“分民而治”分别具体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一级行政区划演变呈现的特点。并运用从秦到明清的史实加以说明(任举一例即可)。

    (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代前后划分一级行政区的主要原则有哪些不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各自的优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  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张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 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材料  明初,漕运方式是水陆兼挽,参以海运。……永乐十三年,运河全线畅通,明王朝行“支运”之法,以运河漕运取代“海(河)陆”兼运。具体为:各地漕粮先由当地民户运至指定的粮仓,再由各地卫所军官分段递运至京。此法每年四次,运粮达三百余万石。宣德六年,明廷…始行“兑运”,实行军民联运。先由农户运粮至粮仓附近各府州县水次(码头),交兑给官军领运,再由官军全力负责运往京师,粮户只需按道里远近,给官军以一定数量的耗米和轻资银作为酬劳。至成化七年才被“长运”法取代。……“长运”又名“改兑”,是直达法。它是让运军直接赴江南各州县水次交兑,然后径直运往京师,免除农民长途运粮,只是在原有的加耗之外,每石加米一斗,充作渡江费。长运法是明代漕运方式不断变革的产物,可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比较完善的一种漕运方式。

    ——整编自吴琦《中国历代漕运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