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单选题 1 题,连线题 2 题,非选择题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8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光绪年间“印度棉纱和来自中国东部诸省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洋纱更贵”。从近代化角度理解材料现象的本质是

    A. 印度纺纱业工人工资成本低

    B. 关税偏低导致进口棉纱价格低

    C. 科学技术使洋纱生产成本低

    D. 中国传统纺纱业工艺落后水平低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康有为此论意在

    A. 否定法美政治制度

    B. 抵制国内民主革命

    C. 推进维新变法运动

    D. 深入学习西方文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他们看来,抽签的整个过程,神都在显示着他的作用,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必须执行。古希腊人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到了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这一措施

    A. 彰显了神权在雅典崇高地位

    B. 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C. 便利了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D. 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正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英国工党秘书布克斯顿曾于1920年6月访问俄国,他在关于俄国农民态度的报告中写道:“他们在土地问题上很感激苏维埃政府,但是他们十分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强制性捐献。他们抱怨它,咒骂它,但是,当有机会推翻它时,他们又说‘不’。”布克斯顿的描写

    A. 贬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为“新经济政策”实施找依据

    C. 为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找借口

    D. 反映了苏俄农民较复杂的心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据史书记载:元朔元年,有司奏“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且“非有实行可见者,不容谬举”。这说明察举制

    A. 具有严格的选举程序

    B. 解决了官员空缺的问题

    C. 兼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D. 使地方获得自主用人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海外网中的《教材改为“十四年抗战”,原因可不简单》一文提到:“国民党为什么不纪念之前那六年抗战,国民党根本就没法儿纪念之前那六年抗战。因为东北三省的沦陷即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的,从1931到1937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屡次“局部抗战”,都不是当时的国民党当局想看到的。一直到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迫于兵谏之形势,蒋介石才同意抗日。所以,国民党没法儿纪念“十四年抗战”。对此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 国民党对自身酿成的严重政治错误深刻反思。

    B. 国民党主动承担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日本侵华的责任。

    C. 对国民党来说,抗战起始的时间选择既是历史记忆的选择问题,也是政治取舍的问题。

    D. 国民党认为八年抗战更能客观地反映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历史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640—1660年革命期间,尽管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处死了国王、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建立了共和国,但仍有学者认为,与前者相比,从历史的视角来看,1688年“光荣革命”的革命性更强。这是因为

    A. 前者的革命措施过于超前且多暴力

    B. 后者通过不流血的温和方式成功夺权

    C. 前者的革命影响波及面过窄且短暂

    D. 后者成功引发了不可逆转的政治转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尚书·多方》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伯利克里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材料中两个“民主”的意思

    A. 主体相同,内涵一致

    B. 主体不同,内涵相反

    C. 主体相同,内涵相反

    D. 主体不同,内涵一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有权通过帝国预算并监督财政支出。然而,帝国政府的收入只需要投一次票,就成为固定税收;假如入不敷出,帝国政府就让各邦出“国库捐”,因此帝国政府是永远不用开征新税的。这反映了

    A. 帝国议会对政府无实际制约作用

    B. 帝国议会掌握政府大权

    C. 军国主义传统深厚

    D. 君主立宪制已经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伊佩霞所著《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周初是最早由文献流传于后世的时期,《书经》是儒家经典的一种,书中包含了自建周以来的文献,这些文献把周克商描述为正义、高尚的武士对荒淫无道的君主及其谄媚之臣的胜利。该叙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A. 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

    B. 儒家经典在周初已经成熟

    C. 儒家学者否定了周克商是历史的进步

    D. 周人注重寻找权利合法化的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 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B. 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C. 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D. 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中华法系中,与商业有关的民事法律得不到充分发展,重视公权益即国家利益,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私权益即庶民个人利益,却得不到应有重视。材料表明中华法系

    A. 重视维护君主专制

    B. 基于小农经济和宗族社会

    C. 维护商品经济秩序

    D. 侧重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清代前期枫泾镇布局的踹染工匠在货币雇佣关系之外,还在人身上受到“保长、布防、包头管辖”,作坊主对踹染工匠还有一定的超经济强制权利。据此分析当时的枫泾镇

    A. 踹染工匠受到残酷剥削

    B. 手工业者没有人身自由

    C.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 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从根本上

    A. 表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B. 会引起各国外交政策的实质性变化

    C. 反映了两极格局结束后,和平已成为各国的追求

    D. 反映了各国因利益和实力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欧洲各地区农作物每粒种子的平均收益率(1500—1820年),下表主要表明

    阶段

    英格兰

    法国

    德国

    1500—1549

    7.4

    6.7

    4.0

    1650—1699

    9.3

    6.2

    4.1

    1750—1799

    10.1

    7.0

    5.1

    1800—1820

    11.1

    6.2

    5.4

    A. 英国农业生产持续大幅领先欧洲大陆

    B. 高效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C. 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攀升

    D. 民主政治是发生农业革命的制度前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唐代张彦远在其美术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将品评绘画的标准分为五等,即“自然”、“神”、“妙”、“精”、“谨细”,认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这反映出张彦远的绘画理论

    A. 强调以山水画为精髓

    B. 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C. 与文人画的思想一致

    D. 重视绘画的教化功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宋代以降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B. 唐代国力强盛,宋代经济衰弱

    C. 唐代建筑技术高超,后代难以超越

    D. 宋代打破坊市界限,疏于维修城郭街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李约瑟在《中华科学文明史》一书中指出“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该材料说明古代中国

    A. 天象记录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

    B. 天象观测缺少科学理论基础

    C. 天象记录与历法制定密切相关

    D. 天象变化体现君权神授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

    A. 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 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 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A.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B.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C.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

    A. 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

    B. 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

    C. 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

    D. 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偶览《孟子》,当他看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那一段时,不禁勃然大怒,当天就下令将孟子逐出文庙殿外,不得配享。不久,朱元璋又下了一道谕旨:“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这反映了

    A. 孟子反对君主制`

    B. 宋明理学的影响深远

    C.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 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由此可以得出

    A. 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B. 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

    C. 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

    D.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下表是北宋商税情况简表。据此可知当时

    A. 政府“不抑兼并”

    B. 商税是政府主要收入

    C. 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D. 工商业经济不断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 题
  1. 评论家这样介绍某一画派的特色:“如果一幅画必须远远地欣赏,大概就是这个画派的杰作了,因为画家采用的也是从远处看来的眼光,把许多描饰都简化了。”“对色彩的强调,对整个画面色、光效果的重视,是他们的最终目标,随之而来的是空间及事物具体结构的消逝。”“他们对事物的处理,就只管风格不风格,而不管是什么东西。”这个画派应是

    A. 现实主义

    B. 现代主义

    C. 印象主义

    D. 浪漫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政治、经济、法律特权,迫使中国匆匆迈入到近代,这种被动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严重脱节。1902年,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以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开启了清末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但在引进西方法律原则、制度的过程中,遭到传统礼教派的强烈反对,清廷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的修律宗旨,在移植和妥协中,艰难推进。

    ——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并作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事件

    观点

    美国1787年宪法

    没有真正体现天赋人权的精神,具有妥协性和虚伪性

    一五计划

    片面发展重工业,为后来的国民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光荣革命

    很不彻底的革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国王仍掌握了行政大权,为后来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造成巨大障碍

    指出材料中陈旭麓评价“中体西用”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按照这一原则,任选上表中的两种观点进行评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均田制下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国家对农民的压迫更重,不堪重负的农民宁愿依托地主也不愿重回自己的家园。逃户现象成为唐代中叶国家极为头痛的问题,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承认了乡村社会的土地租佃和土地买卖。在租佃制下,佃农与作为地主的富民是一种互相依赖的经济契约关系,他们在法律身份上是平等的。

    ——摘编自曹端波《唐代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

    材料二

    明清时期盛行一种新的租佃形式——永佃制,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永佃权产生之后,地主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保证了佃农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永佃制一般规定地主无权撤佃,佃农有自由退佃的权利,但“不许自行转佃他人”。所有者主体的变化不会影响到使用权主体。永佃制度由于经济上的激励作用,在很多地区都得到了推行,政府对于这一制度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采取了鼓励的政策。

    ——摘编自王昉《中国古代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土地租佃制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地租佃制的积极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