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1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非战公约》虽未能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它的进步性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

    ①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

    ②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

    ③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审判德、日战犯提供了法律依据

    ④规定了世人瞩目的裁军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对南宋李嵩《市担婴戏图》理解错误的是

    A.该图反映了宋代经济繁荣,经商方式的多样

    B.民俗成为这一时期绘画的重要题材

    C.该图的细节刻画,受到“格物致知”理学方法的影响

    D.西方的“人文精神”在此画中有鲜明的体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泰戈尔凭借其《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该评语体现出泰戈尔的作品

    A.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精神  B.代表了东方文学的最高水平

    C.体现了东西文化的融合  D.反映了民族独立的迫切要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黄宗羲评价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A.程颢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42年1月,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推动该同盟形成的事件有

    ①开罗会议的召开 ②《大西洋宪章》的发表

    ③丘吉尔、罗斯福声明授助苏联 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学者写到“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作为基本起始点和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思想启蒙以宗教改革中个体的觉醒为基础

    B.五四运动在侧重救亡的同时忽略了个体的启蒙

    C.造成中西思想启蒙差异是由于工业化程度不同

    D.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加强了对个体的重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35年,学者马星野评价新政时说:“如果我们拿社会主义做经济演进必趋的阶段,则美国的蓝鹰运动,是向前进半步,倒退两步。如果我们假定认为维持资本主义的安定,是目前最迫切的要求,则美国两年来的努力以赴,……像孙悟空翻了多少筋斗,依旧留在不安定,恐慌,失望的手掌上面。”该评价反映出

    A.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        B.新政缺少整体的规划

    C.新政未能解决根本的制度缺陷        D.对新政评价全面客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运用不断翻新的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从各个角度和各个侧面,表现出一种更高意义的真实,内心的真实,从而反映出世界的荒诞,人生的虚无和生存的荒谬。”具有这一创作风格的文学作品

    A.表达了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失望  

    B.通过发掘人类感情世界反对封建制度

    C.典型再现社会风貌并揭露和批判社会罪恶

    D.表现了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精神危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20世纪初期,《时事画报》发表了一幅名为《中华民国将来之希望》的漫画,图中的火车满载货物。结合所学推测,作者的意图可能是

    A.希望孙中山领导同盟会冲击清朝统治

    B.赞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短暂春天

    C.期望孙中山搞民生建设实现国家富强

    D.高度评价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纲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  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面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赢利指数示意图,形成图示现象的国际条件

    A.民国政府经济政策的推动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实业救国”思潮的刺激   D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30分)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8分)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8分)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11分)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3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2分)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三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力量得以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悲伤往上爬”指的是?(8分)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4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工业革命的发生。(8分)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2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