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3 题,其中:
选择题 20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0 题
  1. “经过长时间的迟疑之后,英国虽然有引以自豪的岛国独立传统,但还是决定加入这一组织,同样加入进来的还有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20世纪90年代中期,芬兰、瑞典和奥地利也加入进来。这一共同体,现在叫做欧盟。”欧盟的出现(  )

    A. 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B. 形成了统一的欧洲市场

    C. 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经济秩序   D. 降低了民族主义情绪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左传》中记载:“王后没有儿子,就立长子,年龄若相当,就立贤德,若都贤德,就得靠占卜了。”这说明

    A.周朝仍然保留了浓厚的神权政治色彩

    B.宗法制的具体实施办法相对完整

    C.年龄是春秋时期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D.宗法制在春秋时期遭到冲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A.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B.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C.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下列变化过程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从分封制的实行到郡县制的全面推广

    B.从中书门下的出现到内阁的产生

    C.从中外朝的设立到三省六部的形成

    D.从南书房的设立到军机处的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古代雅典的城市建筑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街道体系也缺乏规划,城市一直延续到郊区和乡村、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惟其如此,雅典人创造了独特的文明。以上材料最能说明(   )

    A.城市设计理念源于小国寡民的地理环境

    B.城市设计与其行为和观念形成互动效应

    C.城市规划科学合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D.街道体系缺乏规划导致民主政治出现弊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罗马法规定“四条脚动物致人损害的,该动物的所有人应对受害人给予赔偿。有人从非洲带回来一只二条脚的鸵鸟,致他人受到了损害,被害人便将鸵鸟的所有人告上法庭,要求损害赔偿,引起争议。原因是,罗马法只规定了四条脚动物致人损害其所有人应负赔偿责任,而没有规定二条脚的鸵鸟致人损害其所有人应否承担赔偿贵任?”罗马法学家认为:“鸵鸟的所有人应承担责任。”罗马法学家得出结论是依靠

    A.有罪推定           B.法律条文

    C.法学家权威           D.类推解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图描绘的是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觐见乾隆皇帝的情景,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中西文明正在进行双向交流

    B.反映了华夏文明积极融入西方文明

    C.揭示了康乾盛世的宏大气势

    D.体现了中华文明发展减速的深层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为驻英公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编出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这表明当时

    A.清政府屈辱外交不得人心     B.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意识觉醒

    C.思想观念阻碍近代化进程      D.国人强烈反对屈辱外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喷喷言政法者日众。……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他认为(   )

    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

    C.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D.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英国学者埃德温·J·丁格尔以亲身经历写下《中国革命记》一书,他对辛亥革命的看法是:“我们不得不认识到,这不仅是一个皇帝的逊位,而且是守旧而虚假的中国文明在生机勃勃的西方文明面前的毁灭。”他在此(   )

    A.认为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

    B.实质认为西方的文明战胜了中国的文明

    C.指出英国政治体制左右了中国革命进程

    D.用文明史观客观分析革命的结局和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32年,中共中央开始对毛泽东的“右倾机会主义”进行批判,共产国际对此并不反对,但明确反对中共中央撤销毛泽东职务的做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当时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正确

    B.当时毛泽东是中共中央最高领导

    C.当时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存在尖锐矛盾

    D.当时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学术争论提倡百花齐放         B.“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

    C.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D.“七七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有学者认为“地方主义不为国家效劳,还在面临外来威胁时造成了地区间的争夺,使得国家衰落.……改变这种困境的是1937年后日本的全面入侵。民族主义被赋予了一种具体而又明确的内涵。”该学者试图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

    A.地方主义是造成国家衰落的主要原因    B.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地区间对抗

    C.全民族抗战促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整合    D.近代民族主义的观念开始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一位国民党曾评价某件事件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在当时来说,象征着中国内部的团结,意味着国共两党新关系的开始。胜利与团结,正是双喜临门,不断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而且全世界人士亦寄予热烈的希望,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突然为之提高了许多。”该事件是(   )

    A.第一次国共合作          B.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

    C.重庆谈判            D.北平和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49年下半年发生了苏联首次爆炸原子弹成功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前者使美国和其盟国感到,它们正面临着苏联空前的军事威胁,甚至是核威胁;后者则使杜鲁门政府认为它所担心的共产主义浪潮的扩张己成为事实。这两大事件直接导致(   )

    A.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冷战”加剧和美国极力排斥新中国

    C.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D.中国一边倒和美国扶持日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有学者描述二战后的某一现象“从本质上否定了雅尔塔体系,在地缘政治舞台上作出了另外的选择,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最终都得屈服于这种选择。”作者描述的现象是(   )

    A.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       B.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

    C.中美关系的逐渐改善       D.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D.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20世纪六十年代,美苏两国提出要“和平竞赛”,商定在对方的首都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到苏联办了个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非常现代化。苏联人一看,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内心向往美国。这一情形反映出

    A.美苏关系缓和,和平共处        B.美苏冷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C.美国取得对苏联的优势地位      D.美苏两国在科技上的差距巨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时说,“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一名叫沙博夫斯基的东德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错误地发布了一项关于放宽出国旅游限制的草案,误导大批东德人涌向柏林墙,迫使当局解除前往西柏林的限制,不久,柏林墙被拆除。柏林堵的倒塌(   )

    A.是沙博夫斯基的失误所致       B.是北约东扩的结果

    C.标志冷战对峙局面结束        D.加速了德国统一进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国家形象”是媒介和人们心理中的对于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历史、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综合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首次出版的美国作家赛珍珠( PearlS.  Buck)的《大地》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不仅引起西方对中国的关注,而且改变了19世纪以来西方流行的反面的中国形象。

    1942年《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对这中国满怀希望地写道:“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美国的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敌人、恐怖”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 -1950)》

    材料二 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不少国外学者承认“看走眼了”。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在经济管理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中国共产党软实力和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日裔美国学者福山认为,中国经验刷新了他的部分看法,他没有料到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那么广泛”。伦敦大学教授麦克莱伦认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都令人叹为观止。”

    ——摘自《我们误判了中国》(2015年1月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美国对中国形成几种不同形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为什么会让外国学者“看走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16年,英国全民公决退出欧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欧洲一体化进程部分大事记:

    1967年——欧洲共同体创立,有6个成员国。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2002年——欧元正式在欧盟12国流通。

    2003年——欧盟成员国扩大到25个。

    2005年——法国和荷兰全民公决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一体化进程陷入僵局。

    2007年,再次扩大后的27个成员国领导人签署了《里斯本条约》,2009年《里斯本条约》的生效为欧盟重启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9年——欧盟选举赫尔曼·范龙佩担任欧洲理事会主席,凯瑟琳·阿什顿女士被任命为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

    2016年——英国全民公决退出欧盟。

    材料二   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

    ——龙多·卡梅伦、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三   欧盟的成立建立在一系列的超国家机构基础上。比如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等。……由于集体决策机制,各国将基于本国利益提出各项应对措施,繁冗的决策程序、不可避免的讨价还价带来了巨大的决策成本,并且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有效的应对。

    ——姜艳霞《从欧洲债务危机看欧元区的制度困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欧洲走向联合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当前欧盟面临的危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式.其中,教师选定教材中的内容,指定相关参考书籍进行探究学习的文献法是适合高中生的探究方式之一。

    下面是某位历史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课题与参考书目:

    探究课题

    深入探究欧洲启蒙运动

    参考书目

    作者

    出版社

    《文艺复兴史纲》

    陈小川

    人民大学出版社

    《法国大革命史》

    马蒂厄

    商务印书馆

    《美国建国简史1——独立宣言:渴望自由的心声》

    玛丽·莫斯特

    中共党史出版社

    《美国建国简史2——美国宪法:实现良治的基础》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陈来

    商务印书馆

    《启蒙运动与现代性》

    詹姆斯·施密特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请根据教师提供的课题以及参考书目,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该教师预设的探究角度并说明理由。(要求:指出2个探究角度,逻辑清晰,理由充分,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