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6 题,其中:
选择题 35 题,综合题 1 题
简单题 21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5 题
  1. 世界著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最后5分钟”的原动力是

    A. 自由劳动力的大量存在   B. 资本积累的完成

    C. 科学技术的进步   D. 市场的需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 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 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材料能反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是

    A. 《诗经》描述“千耦其耘”

    B. 《汉书•食货志》记载“还庐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C. 白居易《朱陈村》描述“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D.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农无 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厘金原是1853年实行的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即一种由地方督抚自行掌握的酌量抽厘的商业税,实行遇卡抽厘,税款完全出自华商而不涉及外商。至1931年,沿袭70余年的厘金制度被废除。下列对厘金影响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B、削弱了本国商品竞争力

    C、是强化重农政策的手段         D、便于地方割据势力抬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齐民要术》:“耕而不耢(lào,平整土地的工具),不如作暴。”。以上三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A、天津地区       B、上海地区

    C、苏杭地区        D、珠三角地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列材料中能够反映我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政策的是

    A、“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B、“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C、“乡农卖丝争赴市,客船大贾米行商”

    D、“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抑议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哥伦布的话在15世纪的西欧非常具有代表性。他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这种对黄金的贪婪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

    A、黄金是欧洲人解决商业危机的主要途径

    B、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C、黄金是欧洲人踏上新海岸所首先需要的东西

    D、商品经济对掠夺财富加速积累的需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你认为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未被应用于工业。”这里所说的“缺乏刺激”是指

    A、缺乏必要资金投入              B、缺少社会市场需求

    C、缺乏技术成果创新              D、缺少政府政策保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对该观点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工业革命要求政府放弃其经济职能

    C、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日益扩大         D、工业化要求不断打破对经济的垄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有学者认为,19世纪的英国提倡自由贸易,并非是受经济学启发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谋利的行善之举。当时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主要基于

    A、促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           B、确立国际经济交流准则

    C、贯彻自由贸易理论              D、保护本国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同学小明发现在古代常用文字中有关“马”的单字特别多,而且划分很细致;而现代常用文字中的关于马的单字少了很多,但关于“机”的词汇却多了。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B、传统文化的丧失和灭绝

    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D、文字改革的必然结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全球通史》中写道:“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工业革命的需求

    C、中西交流的加强               D、世界市场的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

    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C、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D、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CCTV《公司的力量》解说词叙述: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在掌握石油行业的10年中,日常用油的价格降低了80%。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却说:“从某些方面看,人们争议的不是垄断本身,问题是他们过度阻碍了新的竞争者进入。”可见垄断组织的出现

    A、不能提高生产效率             B、根本上保障了消费者利益

    C、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D、导致了企业间的竞争减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9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弊。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竹枝词是风土诗的一种,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如要研究近代上海开埠后的商业活动,可选用的竹枝词是

    A、“邑志详陈旧土风,镇升为县百年中。田家妇女帮农作,镇市夫男晓女工。蓬首晨兴遥入市,归家手挈米和盐。”

    B、“南北分开两市忙,南为华界北洋场。有城不若无城富,第一繁华让此方。”

    C、“菜圃瓜畦拓百弓,杭家村北夕阳红。楝花倒覆三间屋,酒幔低垂十里风。”

    D、“北口山头民力忙,耕牛无恙乐平康。一鞭残照吹横笛,蚕豆青青麦半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三次达成协议——《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水路运输费用)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

    B、其争“利”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

    C、其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

    D、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美国学者罗兹曼在其著作《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他们的指导观念大体上是从儒家政治观念的武库中拣来的,在内容上是复古的。他们的模式来自中国的历史,他们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人民的物质……有缺陷之处。”据此材料中“他们”的实践是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进行制度变革                D、创建继昌隆缫丝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A、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B、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C、变革中国政治制度             D、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反对建立电话电报事业的理由之一是“中国人架设电线就是不孝,不孝必然不忠,架设 电线必然导致不忠不孝,罪莫大焉!”持此观点的应是

    A、洋务人士     B、顽固势力

    C、维新人士     D、革命党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从1885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消费资料的工业产值比重稳步增长,生产资料的比重逐年下降

    B、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民族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但工业布局不合理

    D、在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假如图中的F1 为动力,F2 为阻力,其中F2 >F1 的情况出现于

    A、1895-1913年                 B、1914-1919年

    C、1927-1937年                 D、1945-1949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找“出路”的轨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都选择了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B、都选择了民主共和之路

    C、都试图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D、都选择了革命的道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下图是建国初陕西西安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和“骑驼乐舞三彩俑”。作为历史材料,它们

    ①生动地展示了唐朝先进的制瓷工艺技术

    ②有助于我们了解“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

    ③证明了唐朝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多样性

    ④增加了我们对唐“厚葬”之风的直观感受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边际之地”的增加

    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       B、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

    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D、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垕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据统计,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3/4。由此可见,当时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B.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

    C.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        D.中国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国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A.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D.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在欧洲人眼里,地球的真实构成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中世纪的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辐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其主要原因是

    A、欧洲缺乏对世界其它地区的了解        B、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C、中西方当时从未有过任何的联系        D、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异常缓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1 题
  1.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的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百年巨商》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据材料二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937年后该企业渐趋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