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0 题,其中:
选择题 28 题,综合题 2 题
中等难度 30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28 题
  1. 以生产方式的发展来划分,人类文明经历了如图所示的几个阶段。其中空格处

    应是

    A. 铁器文明 B. 工业文明 C. 电气文明 D. 蒸汽文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景德镇为烧造瓷器之所,五方群萃,商贾纷驰,百货荟集,市井错综。……率多

    别籍异民,秉负强梁,不纠于法。故而称景德镇为藏奸纳污,逃亡逋窜之区。伊等锱铢必

    校,……少有龃龉,动即知会同行,罢工罢市,以为挟制。”从材料中可以推知

    ①景德镇的居民流动性比较大

    ②景德镇的手工业和商业均很繁荣

    ③景德镇的工匠富于斗争精神

    ④政府对景德镇的控制相对薄弱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对比这两图,中国古代城市商业活动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A. 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

    B. “草市”盛行,集镇兴起

    C. 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

    D. 政府加强对商业活动监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

    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A. 汉朝的丝绸之路

    B. 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 明朝的朝贡贸易

    D. 晚晴的中英鸦片贸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诗经·大田》中说:“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与这一诗句

    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 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 土地公有制瓦解

    C.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井田制遭到破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秦统一全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同时,经济上自公元前216年始,“使黔首

    (百姓)自实田(自己上报土地数目)”,这一法令表明秦朝

    A. 秦朝在全国实行土地国有制度

    B. 土地私有制度已经在全国确立

    C. 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经济政策

    D. 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经济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 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 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 百姓皆重商轻农

    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重大变化。下列赋役制度适应了这

    一变化的是

    A. 相地而衰征

    B. 租庸调制

    C. 方田均税法

    D. 一条鞭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

    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

    “创举”反映了

    A. 资本主义的萌芽

    B. 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 爵位制度的创设

    D. 君主专制的加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有文献记载“17—18世纪,西欧银行业迎来大发展,大量银行在各大城市建立

    起来。”你认为这种现象

    A. 有可能,因为那时西班牙、葡萄牙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探险

    B. 完全可能,因为那时远洋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

    C. 完全可能,因为那时机械制造业在生产中已经确立了统治地位

    D. 完全不可能,因为那时西欧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

    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②工业革命       ③ 殖民掠夺       ④奴隶贸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

    另外一个更大的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取而代之。”这一“革命力量”带来的影响

    不包括

    A. 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B. 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

    C. 促使第二次工业革命达到空前的深度和广度

    D. 引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谈到英国工业革命时写道:“工

    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

    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力量”包括

    ①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

    ②圈地运动的开展

    ③机器工厂的出现

    ④海外市场的扩大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S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

    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

    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如图所示上述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

    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

    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

    A. 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B. 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 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 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

    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

    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

    方国家

    A. 垄断贸易的要求

    B. 商品输出的要求

    C. 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 资本输出的要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民族资

    本、外国资本、洋务资本与官僚资本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曲线E代表官僚资本,请问ABCD

    哪一曲线代表民族资本发展轨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今天的福建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只是行业中普通的一家企业,但在140多年前,

    马尾造船厂的建立,却是一件备受关注的大事。左宗棠在奏折中说,修建造船厂的目的是“欲

    防海之害”。该厂当时属于

    A. 洋务军事企业

    B.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 洋务民用企业

    D.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八十年》中说“尽管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意,并非为了

    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而且这类企业经营不善,管理腐败,并不能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

    侵略,但是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现了新兴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性

    质的生产方式”,在这里,他所要阐述的核心观点是

    A.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一场“自救”运动

    B. 洋务派的阶级属性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失败命运

    C. 洋务运动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D. 民族资本主义在猛烈地冲击着古老的生产方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

    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

    1896-1911年应是

    A. 4.6个          B. 3个         C. 2.5个             D. 0.55个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表2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

    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表2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3

    100

    153

    A. 2      B. 31   C. 73      D. 193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

    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A. 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B. 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 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D. 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马克思曾说过,只要英国人“把机器应用于一个……国家……,就无法阻止这个

    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 殖民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是破坏性的

    B. 工业革命加速了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

    C. 煤和铁是一个国家获得独立的根本条件

    D. 殖民国家的经济掠夺在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

    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

    A. 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B.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C. 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D. 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

    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此材料说明他遭遇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A. 官僚资本     B. 外国资本

    C. 封建官府     D. 地主阶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

    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 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 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 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一五”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

    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可知: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A. 史料正确,理解准确,史论合理

    B. 史料正确,理解准确,史论不合理

    C. 史料不正确,理解不准确,史论不合理

    D. 史料正确,理解不准确,史论不合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

    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A. 大跃进时期

    B. 农业合作化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材料一   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和安全的最重要的手段,兹为增加本国船

    运和鼓励航海,本届国会及其权力机关规定: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这以后,亚洲、

    非洲或美洲,或该三角洲的任何部分……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生产或

    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

    进英吉利共和国,或爱尔兰共和国,或所有的任何其他地方、岛屿、殖民地或领土。

    ——引自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

    材料一引自英国议会颁布的《航海条例》,其直接目的是什么?(2分)由此引发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分)

    材料二   英国的物质生存是建立在商业和工业基础之上的,英国人担当了在全世界传播文

    明的伟大使命。因此他们的商业精神驱使他们遍历四海五洲,同各野蛮民族相接触,创造新

    的欲望;提倡新的产业,而且是首先使他们(这些野蛮民族)放弃不法横行的生活方式,知道

    尊重私有财产,接待外人友善礼貌,成为了这些为商业所必须的条件。

    ——引自黑格尔《历史哲学》《航海条例》

    (2)材料二黑格尔评价英国的海外行动是否正确?(1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重新评

    价英国的海外行为。(6分)

    材料三   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则相反,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电力开始作为机器的动力,其能量之大远远超过了蒸汽机,而且使用上要方便得多,

    因而很快以电力为能源的产品迅速被发明出来,……制造发电,输电和配电设备的电

    力工业也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

    —— 中华网

    (3)发电机是由谁最早研制成功的?(1分)随后,人们发明了哪些“以电为能源的产

    品”?(2分,任答两个)这些产品的涌现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材料四

    (4)上面图片中这两种交通工具都以什么为动力?(1分)这两种交通工具的发与发展

    促进了哪种能源的大量开发?(1分)

    (5)材料三、材料四所反映的这生产力飞跃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1分)在它作用下

    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1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6~l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5.25

    8.25

    13.5

    17.O

    21.O

    27.5

    51.O

    ——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二:人口向城市不断移住,农村因租地集中,耕地牧场化,以及机器等等而不断人口过剩化,农村人口因拆毁小屋而不断被驱逐,这种现象是同时并进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口问题》

    材料三: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致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

    总人口的5.1%上升为6.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

    至l 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

    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

    厂三大类。

    ——皮日休《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四:由于历千年而仍其故的农工结合体因在近代受到的冲击程度不同,造成了不同

    区域间传统农业区域和商品化农业专业化区域的同时并存。在小农经济一统天下的传统

    农业区域,城乡间的联系和互动性差,乡村对城市产生的推动力小,城市对乡村产生的

    拉力也弱,故而城市与乡村均发展缓慢。

    ——戴鞍钢《近代上海与苏南渐北农村经济变迁》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2分) 并据材料一、二分析英国城

    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前期城市发展的背景。(6分)

    (3)对比材料一、三归纳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4分),根据材料四分析其特点形成

    的主要原因。(2分)

    (4)近代中英两国的城市化进程,对当今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有何启示?(2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