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3 题,综合题 4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3 题
  1.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C.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 “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孔子除了是位披着泥古服装的创新者外,还是他所处时代的孩子,但对于……令人尊敬的大哲人孔子所处的时代,他却只能给予南辕北辙的解释。”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孔子是守旧派的代表

    B.孔子的某些思想违背了时代潮流

    C.作者强调孔子思想的创新性

    D.孔子对时代的解释缺乏证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对于农、工、商、虞(从事山林水泽行业的人),政府应“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材料表明司马迁

    A.认为政府应平等对待农工商虞

    B.主张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商业行为

    C.主张国家应该对经济适度干预

    D.肯定了追求财富是人类的自然本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据唐《通典》载:“东至宋(今商丘)、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材料体现出唐代

    A.交通便利促进商业发展

    B.对外经济交流十分繁盛

    C.坊市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D.区域贸易促进城市繁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近代中国有些人宣称:“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习为机巧,专明制造轮船、洋枪之理乎?”,该言论

    A.是西方坚船利炮刺激的产物

    B.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表现

    C.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驳斥

    D.是封建士大夫的普遍认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陈旭麓先生说:“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

    A.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

    B.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

    C.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

    D.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评价太平天国,不能非此即彼。无论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如何,无论洪秀全其人如何,也不能反过来说大清就是好的,大清的镇压是正义的,大清不需要被革命。”这一观点认为对太平天国运动应该

    A.遵从革命史观来评价

    B.功过折中进行评价

    C.主要肯定其反清意义

    D.结合事实作具体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以下卡片资料摘自中国近代某文件,该文件的颁布

    A.为结束专制独裁统治扫清了障碍

    B.正式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预示了中国帝制时代的终结

    D.为共和政体提供了法律保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某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誓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抗日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毛泽东于1935年2月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是指

    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B.进军井冈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遵义会议,中共不断走向成熟

    D.长征胜利,中共践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36年12月14日,苏联《真理报》的社论说:“(张学良)本人乃一贯采取不抵抗政策。现在他乃以抗日运动从事投机,俨然高揭抗日旗帜,实际上则助日本使中国分裂,使中国更加骚乱,成为外国侵略之牺牲品。”这一评论

    A.反映了苏联支持中国抗日的基本立场

    B.说明西安事变违背国内抗日救亡呼声

    C.准确指出了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动机

    D.对西安事变结局的推断符合历史事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37年12月17日,蒋介石在《我军退出南京告国民书》中说:“敌如欲尽占我四千万方里之土地,宰割我四万万之人民,所需兵力,当为几何?敌之武力,终有穷时。”这表明蒋介石

    A.仍然在坚持片面抗战路线

    B.对中日国情已经有所认识

    C.意在为南京沦陷寻找借口

    D.正确分析了中日双方形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67年,尼克松在《外交季刊》(ForeignAffairs)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数以1O亿计或许是全人类中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他的主旨是

    A.提倡美国与中国结成友好同盟

    B.讽喻新中国的孤立无援

    C.主张各国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

    D.认为对中国的孤立政策是无益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四十五年间“中国面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完成国家工业化②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③实现了民族独立④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959年9月,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

    A.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B.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

    C.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

    D.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真正杀死苏格拉底的不是民主本身,虽然民主的确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杀死苏格拉底的真正凶手是民主的审判,是背离了司法自身灵魂的雅典司法。”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不成熟的是司法而不是民主

    B.民主审判有悖司法独立

    C.雅典民主政治十分完美

    D.直接民主是多数人的暴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在1787年的制宪会议上,富兰克林一直在琢磨刻在华盛顿座椅上的太阳是日出还是日落,当他含着激动的眼泪在宪法文本上签字后,他说:“现在我很高兴的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对材料中“日出”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A.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利于国家稳固

    B.确定共和政体,促进美国经济发展

    C.分权制衡,有利于维护民主制度

    D.制定宪法,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2015年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98周年,苏联解体24周年。有学者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文明并存、竞争的局面。这种观点是

    A.文明史观

    B.整体史观

    C.唯物史观

    D.唯心史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867年,英国国王批准了国会提出的一项改革法案:每年缴纳地租12镑以上的租佃者和每年收入5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都有选举权;城市中一切房东和每年交房租满10镑,能缴纳济贫税并在某一选区住满一年的房客,都有选举权。该法案的通过

    A.消除了英国选举制度的弊端

    B.保障了真正意义上的普选权利

    C.促使间接民主转向直接民主

    D.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尽管法国主流文化不认可巴黎公社时代的社会主义,但是对巴黎公社还是有很多正面的评价。他们痛恨第二帝国在1870年秋天的失败与新政府的妥协,为自己的国家有这样的理想斗士而自豪。据此判断,法国人正面评价巴黎公社是因为

    A.其对民主政治的推动

    B.其对国际工运的支持

    C.其改造旧世界的理想

    D.其表现出的民族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2014年9月18日,苏格兰就是否脱离英国而独立举行公投,联合王国面临分裂危机,此前有些英国国会议员建议,女王应该介入。白金汉宫却罕见地发表公开声明说,女王在公投上将保持中立。英国女王这样做是因为

    A.国王只是国家的象征,对政治没有任何影响

    B.独立公投是苏格兰内部事务,与英国国王无关

    C.苏格兰即便独立,女王还是英国国家元首

    D.根据英国政治传统,国王在政治议题上必须保持中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截止2015年5月,申请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多达57个,申请国遍布全球五大洲,包含了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不包括美、日两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德国依次则成为亚投行排名前四位的股东。这表明

    A.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终结

    B.多极化的世界进一步发展

    C.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冲击

    D.国际经济新格局已经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4 题
  1. 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中国先秦时期已有许多关于环保的史料,《荀子·王制》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古代中国的环保工作由专职的“虞衡”部门负责。“虞”是山林川泽资源保护的监督机构,“衡”是山林川泽资源保护的执行机构。配合虞衡职司的还有一定的惩罚法令,如周文王时期曾颁布保护自然资源的《伐崇令》、《野禁》等,“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据《旧唐书》记载。当时政府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北宋十分重视包括山场、林木、植被、河流、湖泊、鸟兽、鱼鳖等众多方面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执法。明清的法律则多沿用《唐律》。并有所发展。

    ——根据《古代环保制度之镜鉴》整理

    材料二  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如何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干预。……在英国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的措施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英国当时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的原因。在治理环境方面英国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的脚步,告诉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者,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这一基本要求下,必须有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眼光和心思,把外国的好东西作为改造中国的借鉴。我们试回溯一下近百年的历次重大政治改革运动,哪一次不是爱国与革新相结合的?尽管随着时代的推移,革新的口号和程度不一样,性质上也有所不同,却都和学习外国有关,它的进程充分地表达了这个历史逻辑。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所述“历史逻辑”的合理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借口中国的司法制度过于野蛮残酷,不能适用于西方人,因此强迫清政府承认外国的领事裁判权。1906年秋清廷设立专门司职审判的大理院,从机构设立上启动了行政、司法分立的进程,如果说这一改革还只是对传统体制稍加变动的话,那么在地方各级,从袁世凯在天津府地方试办新式审判厅开始,到京师地方、东三省及江苏等地试办各级审判厅,以及后来各省城、商埠各级审判厅等各级新式审判机构的设立,无疑是对传统体制的重大突破。

    从其人员任用上看,传统体制中,各级行政官即是审判官,审判所需的法学专门知识主要是靠其司法审判的辅佐人员,而新式审判机构的审判官员,既需要较长时期的专业学习,考试选拔合格,并经过一定时期的试用后,才能正式成为其一员。袁世凯在天津试办新式审判厅时,“经试办数月,积牍一空,民间称便”,甚至开厅以后,洋商因为该厅审判公正,“亦有不先赴该国领事投禀而径赴该厅起诉者”。清末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以及其后几部法律,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和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任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

    ——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指出晚清司法审判制度的主要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晴司法改革的背景及其目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郭嵩焘作为一个思想家,在其长期的政治生涯中,通过实践和反复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认为:(英国)所以持久而国势益张者,则在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设市长治民,有顺从民意之情,二者相持,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中国秦汉以来二千余年适得其反;西洋各国以通商为治国之本,广开口岸,设立领事,保护商民,与国政相为经纬,官商之意常亲,中国通商之利一无经营;战与和二者,因时度势,存乎当国者之运量而已,未有不问国势之强弱,不察事理之是非,惟嗔目疾呼,责武士一战,以图快愚人之心。

    郭嵩焘逝世后,他的密友李鹃章根据王先谦、周开铭等人的一个联名公呈,向朝廷写了一个奏疏,请旨为郭立传并赐谥。疏中说:“光绪二年.(郭嵩焘)充出使英法大臣,遣使之初,人皆视为畏途,朝命特以充选。在西洋三年,考究利病,知无不言。英国于南洋开辟新嘉坡一岛,闽、广人流寓贸易工作者,不啻十万,悉受制于英官。该侍郎据约力争于英外部,乃设中国领事官,英埠设华官自此始。自是华人得官保护,遇事不至见陵。其品望最为西人敬服,去任后犹称颂弗衰”。光绪十七年(1891年).奉诏旨:“郭嵩焘出使外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所请者不准行。”

    ——摘编自王兴国《郭嵩焘评传》

    (1)根据材料,概括郭嵩焘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拒绝给郭嵩焘立传和赐谥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