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52 题,其中:
单选题 37 题,选择题 7 题,null 4 题,非选择题 4 题
简单题 23 题,中等难度 25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7 题
  1. 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它在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该观点意在强调分封制

    A. 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

    B. 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

    C. 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

    D. 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古罗马……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不可磨灭的烙印”突出表现在

    A. 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B. 罗马法成为近代欧洲法律的源头

    C. 罗马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

    D. 罗马建成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 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 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 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共同纲领》规定:“中央人民政府与地方人民政府间职权的划分,应按照各项事务的性质,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以法令加以规定,使之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新中国初期,符合这一规定的制度是

    A. 政治协商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村民自治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一中国式道路”。以下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 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

    B. 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C. 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以后

    D. 中国式道路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 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 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 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有政体不好的缘故,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由此可见

    A.民权主义是民主革命的核心      B.民族主义可以促进政治革命

    C.民生主义是民主革命的目标      D.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缺一不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人将五四运动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捍卫国家主权而不排外的群众运动”。这一评价表明

    A. 五四运动是对义和团运动的继承

    B. 科学理性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 “内除国贼”成为最为迫切的呼声

    D. 五四运动是一场组织严密的民众爱国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据1948年3月的统计,我南线三路大军共调动和吸引敌90个旅于自己的周围,而大别山地区敌人兵力最多时(1947年12月)为33个旅。这说明(   )

    A.刘邓大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大别山根据地有效地牵制国民党军队

    C.刘邓大军是参加淮海战役的主力军    

    D.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形势已经成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英国历史学家屈维廉指出:1688-1689年威廉入主英国“成为英国历史上的决定性的转折点”。“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

    A. 王权结束   B. 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C. 国王与议会之间形成了制衡关系   D. 责任制内阁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这实质上反映了天国太平

    A. 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

    B.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 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D. 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光荣革命就是‘革命的反革命’——它在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的意义上,起到了革命的意义,同时却抑制了激进革命的发生”。据材料判断,“反革命”指

    A. 资产阶级向旧贵族做出妥协

    B. 议会违背了人民的意愿

    C. 避免了再次暴力斗争的出现

    D. 资产阶级政变更换国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顾准认为,西方近代两股潮流催生了两种风格各异的政治统治,一是经验主义,“一寸一寸前进”“螺旋上升”,沉着事功。二是理想主义,动辄革命,狂飙突起。政治传统“理想主义”的典型国家应该是

    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德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 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

    B. 人民迫切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 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 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世纪上半期,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社会改造方案纷纷提出。这反映了

    A. 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B. 民族主义思潮兴起

    C. 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分化

    D. 资本主义走向衰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历史学家许倬云说:“春秋以后,战国时期虽然征伐不已,七强之间几乎已无复华夏蛮夷的区别。最后,秦统一天下,不仅因其武力的征伐,更因孟子所谓‘天下定于一’的观念,已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据此判断,秦统一天下的思想基础可以概括为(  )

    A. 华夷观念淡化   B. 武力征伐影响

    C. 儒家思想主张   D. 文化心理认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载:“淳化中,赵韩王出镇,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表明宋太宗可能

    A. 废除相权强化君权   B. 将相权一分为三

    C.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D. 意图解散中书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渐渐地,这些考试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在此,作者意在强调该制度

    A. 扩大了官员来源

    B. 提升了官员文化素养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明永乐帝在位期间,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最终形成。下列有关其形成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朱元璋正式设立内阁      B.张居正是朱元璋的内阁首辅大臣

    C.明成祖朱棣时内阁属于虚职      D.朱元璋时的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清代的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两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这体现了该机构的特点是

    A. 机构简单

    B. 处事机密

    C. 位高权重

    D. 职能法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在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 指出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产生民主制度

    C. 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D.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恩格斯说,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之处有二:一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据此判断雅典由氏族过渡到国家的重要标志是

    A. 城邦制的形成   B. 梭伦改革

    C. 克利斯提尼改革   D. 伯利克里改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伯利克里曾自豪地说:“我们在解决私人争端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悦诚服。”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 法律至上

    B. 实行直接民主制

    C. 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D. 主权在民,轮番而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易中天在《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一书中说:“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是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材料中“精巧的设计”指的是

    A.君主立宪政体       B.社会主义联邦政体

    C.联邦共和政体       D.君主专制政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A. 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B. 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 可议决德国的一切政策、法令

    D. 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17到18世纪被称为西方社会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美、法等先后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这种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征是

    A. 都否定了君主制度

    B. 改革和革命是建立新制度的主要方式

    C. 都成为当代一切民主制度的典范

    D. 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核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它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作者强调了中英战争的

    A. 必然性

    B. 偶然性

    C. 可能性

    D. 必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在当时对近代经济制度已经有所认识,以下言论能反映这一点的是

    A.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 “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C. “免除一切地租、赋税负担”

    D. “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雷颐说:晚清的悲剧就在于没有大灾难,统治者就不会主动变革,非要在一场大灾难以后才不得不变革。下列促使清政府进行首次政治改革的是(   )

    A. 鸦片战争的失败   B. 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C. 甲午战后的危机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胡绳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成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政策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著名维新人士容闳认为,“(美国)十三州独立,杀英税吏,焚英货船,其举动何殊义和团?”这表明其(    )

    A.肯定了义和团反帝斗争的正义性 

    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对美国独立战争的指导意义

    C.批判义和团反帝斗争的盲目排外性  

    D.希望义和团以暴力推翻清政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同时也为了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战役。这一战役

    A. 标志着全面抗战兴起

    B. 反映中国军队在战场上的主导地位

    C. 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D.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任命了多位国家领导人员。其中,劳动模范陈永贵和吴桂贤都是从基层被火速选拔成为副总理的,他们在工作上实行“三三制”,即每年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时间蹲点实践,三分之一时间到各地调查研究。这说明“文革”时期

    A. 中央政府被全面夺权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弃之不用

    C. 中央注重走群众路线

    D. 基层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增进友谊的 “万隆精神”。你认为亚非会议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帝国主义和殖民力量的削弱

    C.中国等一批进步国家的参会          D.与会国家尊重了文明的多样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A. 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B. 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

    C. 促使西方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 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郑酋午在《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与中国的对策》中写道:“自从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高高在上……过足了‘世界王’的瘾,不过美国人还讲人权、法制与诚信,所以许多国家都乐意由美国领导,美国也领导得很好。”这段材料表明

    A. 美国已建立起单极世界独霸局面

    B. 动荡的国际局势与美国密切相关

    C. 世界各国都乐意服从美国的领导

    D. 美国民主与法制是世界各国的样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1940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制定的《国土计划设定纲要》中提出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机器工业;中国东北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和部分机械及轻工业;在中国华北,注重制盐和矿业的开发;华中允许某种限度的轻工业发展;内蒙古以发展羊毛业为主,华北发展棉花,华中则要限制生产可与日本农作物竞争的农产品。该纲要说明

    A. 日本强化中日间的经济合作物资交流

    B. 日本要有步骤地在中国推进工业化进程

    C. 以日本的本土经济带动东亚经济发展

    D. 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7 题
  1. 史载: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从制度建设角度看,这一叙述表明商代

    A. 封邦建国制度并未确立

    B. 宗法制度并不成熟

    C. 嫡长子继承制并未确立

    D. 世袭制度并不严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西汉大臣贾谊曾上奏“君之宠臣虽或有过,刑戮不加其身”,得到汉文帝的认可。而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如果让恶人逃脱罪责“就会挖空社会安全的基石,扼杀正义”。由此可见

    A. 罗马法对中国古代法律观念影响深远

    B. 罗马法更强调公平和正义

    C. 罗马法维护社会各阶级的利益

    D. 中国人法律意识淡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秩序井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减少决策失误的需要

    B. 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C. 宦官专权乱政现象严重

    D. 君主权力独裁强化的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

    A. 秦朝推行郡县制

    B.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 北宋文官任知州

    D.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59年3月,台湾当局“外交部”规定,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称“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到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些提法的改变反映出其

    A. 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理念   B. 放弃了敌视大陆的原则立场

    C. 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 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中“中央集权”指的是

    A. 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 全国有通行的统一的文字

    C. 以皇权的至高无上为最基本原则

    D. 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4 题
  1. 八七会议决议中指出:“工人阶级应时刻地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材料主要表明八七会议

    A. 继续在执行“城市中心道路”

    B. 明确以开展土地革命为总方针

    C. 仍然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 将革命的矛头指向国民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一书中描述:“公元前594年,他被选为首席执政官,就任以后第一件重大的改革就是拔除在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作为债务抵押品的土地无偿归还原主,保障小块农地的水源;禁止人身奴役和买卖奴隶。因债务流落异邦的人,也都回来了。”材料中的“他”是指

    A. 梭伦

    B. 克里斯提尼

    C. 伯利克里

    D. 普罗泰格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六、牲畜损害他人的,由其所有人负赔偿责任,或将该牲畜交与被害人。七、让自己的牲畜在他人田中吃食,应负赔偿责任。”可见:

    A. 贵族垄断了立法权

    B. 罗马法重视私人权益的调节和维护

    C. 罗马法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罗马法颁布于罗马帝国时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面是关于捷克斯洛伐克等四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数据表。造成1952年各国数据与1948年数据差距较大的直接原因是

    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1948年

    68%

    66%

    29%

    33%

    1952年

    29%

    29%

    15%

    11%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斯大林体制的影响

    D. 经互会的成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4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管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材料三 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摘编自齐秀生《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在当时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北美殖民地,议会是在殖民过程中由各个殖民点(城镇)选出的代表组成的,代表名额一般是公平分配的,因此,人们普遍相信,议会议员首先是他那个地区的人民选到议会里的“代理人”,而不是代表某种更广泛利益的独自思考的“政治家”。因此,人民是现实地选举了代表,代表也是现实地代表当地选民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现实代表制”。

    ——摘编自谭君久《当代各国政治体制——美国》

    材料二第二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二十条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摘编自蒋相泽《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三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总统统率武装部队。总统任命全体文武官员。

    ——摘编自《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美殖民地议会组成的特点。材料中的“现实代表制”反映了什么问题?

    (2)分析材料二,归纳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在选举形式上的不同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近代以来,国共两党虽然有过激烈的对抗,但中共领导人始终对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先生充满敬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叶,那时我们历史悠久的祖国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蹂躏和侵略,中国人民遭受着封建制度的腐朽统治和压迫,中国的民族独立受到严重侵害、主权不断丧失,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愿意忍受奴役和压迫的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在苦难中觉醒,奋起反抗,向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抗争。孙中山先生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生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国共合作,导致北伐战争的胜利。

    ——摘编自邓小平《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

    材料三孙中山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摘编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四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先后走了哪两条不同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各自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孙中山一生的主要功绩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孙中山的“缺点”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依靠的有利地位。”

                            ——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了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