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下列措施,对旧贵族政治特权产生直接冲击的是

    ①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爵级制”取代“世卿世禄制”

    ②俄国“二一九法令”规定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③梭伦按财产多少将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④日本“废藩置县”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杜甫有“锦官城外柏森森”诗句,锦官,三国蜀汉王朝时已设有此官并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故成都又别称“锦官城”。下列关于古代锦官和蜀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蜀锦主要用于宫廷和皇室用品    B.蜀锦主要是面向市场生产

    C.锦官主要是监督蜀锦的生产       D.蜀锦代表了当时四川手工业生产最高水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13年11月复旦大学历史系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经过对全国各地258个曹姓家谱等各种历史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又通过复杂的染色体DNA全序检测法,最终得出曹操不是汉代丞相曹参后人。对此你认为复旦大学得出这一研究成果的基本方法最应该是

    A.充分利用并整理了原始资料       B.注意掌握了唯物史观等史学观点

    C.充分利用了最新高科技技术      D.收集、整理、研究材料,得出结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国学大师王国维谈到人生境界时指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段话中,王国维使用的文学形式是

    A.诗         B.词         C.赋          D.散曲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图为1896年李鸿章到访美国之际,《纽约时报》用李鸿章在美国受欢迎的程度来打响自己的广告:“李鸿章从来没有错过《星期日周报》”,反映出李留给美国人乐于学习西方知识的积极形象。最能说明李鸿章这一形象的是

    A.奉行“外须和戎”,签订屈辱条约B.镇压太平天国,力图挽救清朝统治

    C.办理洋务事业,引入西方工业文明D.主张实业救国,创办了民族轻工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12年4月,孙中山向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1783年12月,华盛顿向大陆会议辞去了他所有的公职,回家务农……。孙中山和华盛顿放弃手中权力的共同原因是

    A.维护革命成果,防止专制再现      B.以退为进,再谋大业

    C.反革命的威逼,不得以为之       D.内讧所致,以退为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35年10月初,蒋介石在成都先后作了题为“建设新四川的根本要道”和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的关键”的演讲,强调四川地位的重要及其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的密切关系,第一次明确、公开地提出了“天然是复兴民族的最好的根据地”的思想,肯定地阐明了以四川为根据地的思想。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国民政府

    A.建设新四川以剿灭红军         B.将西南作为抗战大后方

    C.依托四川以应对日本扩大侵华    D.为迁都四川作准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近日透露,自己即将离开央视,重返传媒大学进行“口述历史”的教学和研究。“留住过去的声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口述史学正在兴起。下列主题不适合今天按口述史方法研究的是

    A.鸦片贸易的统计资料           B.文革时期民众的生活

    C.南京大屠杀证据研究            D.二战期间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人口迁徙是世界联系加强的表现。阅读下表,对该材料的解释正确的是

    目的地

    时间范围

    人数

    美国

    1821~1932

    3420万

    亚洲俄国地区

    1800~1939

    1200万

    阿根廷

    1856~1932

    640万

    加拿大

    1821~1932

    520万

    表:欧洲移民表

    ①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     ②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

    ③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 ④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8世纪80年代,美国政治家麦迪逊写道:“全世界将初次看到一种以颠倒一切政府的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全世界将看到整个社会权力到处服从于各部分权力;全世界将看到一个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怪物。”“怪物”是指

    A.邦联体制的国家              B.联邦体制的国家

    C.君主立宪制国家              D.民主共和制国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在其《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写到“民主革命扫荡了旧制度的众多体制,却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对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①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法国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

    ②中央集权制的巩固是大革命的成果之一

    ③今天的欧美大国都属中央集权制国家

    ④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使国家政权得到巩固

    A.①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玛丽亚一起访问苏联。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 ”。西方人对苏联抱有好感的主要原因有

    ①西方经济大危机的打击,法西斯主义兴起   ②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

    ③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渐凸显         ④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28分)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1年9月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指出“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

    ——《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2009年5月

    (1)依据材料归纳新旧史学发展变化的主要观点。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10分)

    材料二  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认为:

    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因此,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历史发展阶段,安排章节内容。

    第二,“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为此,大纲以阶级斗争的重大事件为“社会制度改变”的转折点。

    第三,突出苏联的历史,其第九部分“现代——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总危机”,可以说是苏联史的缩编。

    (2)新中国的历史教育体现了怎样的史观?简要说明1956年教学大纲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8分)

    材料三  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在世界史部分构建了这样一个体系:世界史内容体系

    ①一条主线: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

    ②两个系统

    纵向系统(时间为序,生产力为动力)

    横向系统(空间地域联系、交往为动力、 市场的作用)

    ③三个阶段及阶段特征

    15世纪末~19世纪末:从分散发展到世界成为一体

    20世纪:密不可分的整体   

    21世纪: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加速

    (3)从世界市场形成的角度简评世界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10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李悝“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相当于今31市亩),岁收一石半。(指亩产粟1.5石。)”“……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商君书·农战篇》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吕氏春秋·上农》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2分)提炼材料信息分析小农与国家的关系。(不得摘抄原文)(6分)

    材料二  明清两代的统治者看重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胜过科技的革新,他们担心科技革新会带来令人不安的变革。不仅是政府的政策,充足和稳定的技术工人保证了劳动力的来源,这一点对革新也起不到促进作用。当雇主想要提高产量时,会发现雇佣更多的工人比投资技术要节省成本。在短期内,这种战略维持了中国的相对繁荣,并使大部分人口得以就业。但是从长期来看,却是中国没能跟上欧洲人的技术水平,而后者在18世纪中期开始了令人震惊的技术革命。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2)材料二中,杰里·本特利认为明清两代的统治者看重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胜过科技的革新。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结合史实加以说明。(6分)

    材料三  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

    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高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3)比较材料三中不同时期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简要分析两国发展差异转变的主要因素。(10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