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0 题,其中:
选择题 1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名句名篇 2 题,语言应用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2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3 题
  1.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寥(kuò)   予(ɡěi)     带(xié)   不屈不(náo)

    B.慰(jí)     制(è)      雾(ǎi)   嵘岁月(zhēnɡ)

    C.侣(juàn)  害(qiānɡ)   狭(ài)   揉造作(jiāo)

    D.贫(jí)     印(lào)     按(nà)   熠生辉(y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真正的教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永远都在半道上,都在与宇宙共震,生存于永恒之中。

    B.无数优秀作品,无不折射着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使命感,跳动着时代的脉博,体现了时代的精神。

    C.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素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

    D.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深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遭遇这次突如其来的灾难,他整天沉溺于酒精中,无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B.文章如果观点模糊,不知所云,纵然话说得很漂亮,也不能达到表达作者思想的目的。

    C.酷好古代文明的王老先生,此次看到这么多的出土文物,不禁望洋兴叹,立刻埋首研究。

    D.全球范围内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产生的合力加速了每个国家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概莫能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意象是诗的核心,它是诗人借助想象力对实际生活中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    ,在头脑中形成的形象。

    (2)如果把摄影散文写成照片的解说文字,那就会    凝滞而毫无生气,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美感了。

    (3)我    一次和他讲过,要他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可惜他总是听不进去。

    A.生成   呆笨   不止  B.生成   呆板   不止

    C.合成   呆板   不只  D.合成   呆笨   不只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坚信,中国同东盟国家实现互利共赢,必将让南海成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

    B.2015年全球GDP仅增长3.1%,比2004-2007年约5% 以上的增速相距甚远。

    C.中国女排的这块金牌,是她们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自强不息而取得的胜利。

    D.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执法,使信息透明,防止开发商“浑水摸鱼”非理性过快上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本书阐述了以玄奘、鉴真、鸠摩罗什等为代表西行求法僧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佛教慈悲、和平、包容的精神播撒到亚洲大陆的各个角落,与当地文化    ,促进了佛教自身发展,也促进了不同文明的    ,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成果。这些文化成果至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是推动当代文明    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也是佛教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独特优势。

    ①和谐发展     ②互鉴融合    ③碰撞交流

    A.③①②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对下列语段主要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面对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局面,国际社会对G20杭州峰会表达出高度期待。基于对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全球化逆转态势的科学判断,中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新理念,全面表达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中国观点。中国给世界经济开出的“药方”,是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引领经济全球化迈向新阶段,推动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的伟大战略抉择。

    A.国际社会对G20杭州峰会表达出高度期待。

    B.中国方案助推世界经济发展。

    C.中国为世界经济开出标本兼治新药方。

    D.中国提出了发展世界经济的新理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对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方法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对偶、拟人)

    B.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比喻、排比)

    C.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比喻、拟人)

    D.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设问、对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对下列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诗提出了民族盛衰由谁来主宰的追问,体现了词人豪迈的气概、博大的胸怀。

    B.“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这两句表明诗人希望人们如同孩子一般懵懂而纯真,去相信未来的美好。

    C.“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在一起”——这句诗说明了在诗人的爱情观中,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是爱情的必要条件。

    D.“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中的“只愿”两字犹言幸福是你们的,“我”情愿独面大海,背对世俗。这表明诗人把幸福的祝福给了别人,自己却难于在尘世找到幸福生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列对文化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根据其体例,词的上阕为十三句,下阕为十二句。

    B.《致橡树》的作者是舒婷,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

    C.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存《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D.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意义上的联系:一种情况是名和字意义相近,如岳飞,字鹏举,“鹏举”既是大鹏展翅高飞的意思;另一种情况是名和字意义相反,如韩愈,字退之,“愈”与“退”意思正相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其道也固先乎吾        B.饮黄泉

    C.积成德,而神明自得     D.假舟楫者,非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地位低的人会感到羞耻,地位高的人常会阿谀奉承。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理解断句停顿,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文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文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挈挈:急迫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学于师       耻:以……为羞耻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糊涂

    C.人益不师                   事:伺候

    D.又挈挈而                   东:往东去

    2. 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圣人之所以为圣

    C.今之世,不闻有师     D.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两组对比,论证不同的认识、做法和结果。

    B.甲文对“愚人”的批判用了疑问语气,对“爱其子”者用了感叹语气,可见作者对两者的批判力度不同。

    C.甲文说“师道之不传”已很久了,乙文则列举出具体朝代对其作了有力的印证。

    D.乙文叙述韩愈“不顾流俗”、“抗颜而为师”,说明他是一位“好为人师”者,作者对其行为颇不以为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根”的意义,对于理论来说,包括基础范围的广度、思想来源的深度和影响时间的长度。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蕴涵并彰显此“三度”,所以成为理论自信之根。

    我国传统文人常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显示自信。从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的关系看,“腹有诗书”是基础,“气自华”或“‘论’自华”是自信的结果和表现。按文化大逻辑,理论属于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种类;先有文化、再有理论,如同先有根、再有树;文化体量大、资源足,理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文化朝气蓬勃、生机盎然,激发理论之树茁壮成长。理论是一种关乎价值观念、抽象的甚至是逻辑化的特殊文化,虽不像自然科学那么程式化符号化、历史学那么精细化系统化、艺术那么形象化、生活方式那么具体化,但离开它们,就“穷得只剩下逻辑了”;如果“唯理论而理论”,理论自信“只应天上有”。

    理论不是“空心菜”,而是文化的结晶、文化海洋中耸立的灯塔。1973年,汤因比提出一个著名观点,认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和终结的文明,其世界主义精神、人文主义价值观等,将成为世界文明的希望和未来。如同“探骊得珠”或“冰山一角”,这一理论主张来自博大精深的世界历史文化,来自他对世界历史扎实而深入的研究,来自令众多文史学者叹为观止的《历史研究》。他的文化自信、学术自信促使他产生理论自信,能够作出这样的结论。存在决定意识。当历史的物质存在和意识产品转化为历史文化、成为“被意识”的历史存在,也就成为理论生成的一个源头、理论反思的一个对象、理论提炼的一个熔炉、理论链接的一个要素、理论自信的一种资源乃至资本。文化史告诉我们,文化不只是理论的“充电器”,也是理论的“发动机”,文化底蕴的厚薄、文化功率的大小、文化研究的深浅往往决定理论的深度和厚度、理论自信的强弱。

    理论是思想精华,只有与文化合流才能源远流长、千古流芳。先秦“诸子百家”,源于此前的传统文化和当时的社会文化,演进为灿烂的中华文明,成为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文化自信包括对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肯定、领悟及超越;由此生发的理论自信,促使提出的理论与传统文化“接得上”,与当时人们文化心理需求“合得上”,在现实文化中“落得下”“叫得响”;面向未来,“传得开”“传得远”。

    文化自信的要义在于精神自信,理论自信的要义在于价值自信,或“根”或“果”,都是为了塑造和提升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革命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当代中国人就能清晰呈现自己的人文精神和本质力量,明确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内涵,以更加充沛的精神状态、更加鲜明的价值追求,昂首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节选自2016年9月3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从文化大逻辑看,文化与理论的关系是,先有文化,后有理论,文化是基础,理论是结果。

    B.理论是一种关乎价值观念、抽象的甚至是逻辑化的特殊文化,它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

    C.汤因比认为中华文明将成为世界文明的希望和未来,他提出的这一著名观点来自于对世界历史文化的精深研究。

    D.理论的深度与厚度决定于文化的深度与厚度,理论只有与文化合流才能永久流传。

    2.下列符合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文化与理论自信能提升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B.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之根。

    C.理论是文化的结晶。

    D.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互为联系,彼此促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消失的故乡

    谢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们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青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边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青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山坡道。我记得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怀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汇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造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1. 文章的标题是“消失的故乡”,那么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从三个角度概括回答。

    2. 对第④段划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3.简要分析第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 城乡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难免会产生矛盾冲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2 题
  1. 补写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句)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锲而不舍,            。(荀子《劝学》)

    (3)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韩愈《师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文学常识填空。

    (1)老舍,原名         ,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品有描写人力车夫悲惨命运的优秀长篇小说《      》。

    (2)六艺,即六经,指《      》《书》《礼》《乐》《易》《      》。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长句,根据要求填空。

    9月28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表决均以超过三分之二的表决结果推翻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允许“9·11”事件幸存者和遇难者亲属起诉沙特政府法案的否决。针对“‘9•11’事件受害者起诉沙特政府”,奥巴马和美国国会分别是怎样的态度?

    (1)奥巴马:           。(只填两个字)

    (2)美国国会:           。(只填两个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请以“走在回家的路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选取你感触最深的人、事、景、物来写。②表达你最真挚的情感。 ③做到叙议结合。④文中别出现真实的地名。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