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语言应用 3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压(zhòu)   (fán)语   (nòng)堂   激(zhuó)扬清 

    B.(chēn)目   千(zǎi)   (chá)粉    叱(zhà)风云 

    C.游(shuì)   堆(jí)    (cú)菊     含情脉(mò) 

    D.(jǐn)量   (fēi)红   收(liǎn)   游目(chěn)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笙箫   淬火   恳求   味同嚼腊 

    B.海哮   惆怅   弥望   德高望重 

    C.攀缘   勖勉   账簿   意气用事 

    D.压诈   杀戮   干禄   不计其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尊重人性,擅用人才,才能让现代企业得到持续发展。 

    B.一只小小的蝴蝶停在了一朵玫瑰花上,静静地煽动翅膀——你,还会忽视它的存在吗? 

    C.一个城市的基础建设,不需要花里胡哨的东西,那些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D.有些人把那些只知读书而不假思索的人称为“书橱”,也有人称这种人为“书虫”“书呆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日前,30台新能源空调公交车投放到新线路后,线路运行里程不变,首末班时间不变。车辆更新后票价同市区目前营运的空调车一致。 

    B.阅读危机的实质是,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 

    C.青铜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拔剑出鞘,寒光耀且,因此用纸试之,二十余层一划而破:这把宝剑叫越王勾践剑。 

    D.我市将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使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同步对接,努力建立“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入校即人厂”的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有关文学名著和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荷塘月色》采用圆形结构,作品依照空间顺序,写作昔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又归来;同时,作者的情感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都呈观一个圆形。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类,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氓》即选自国风中的《卫风》。

    D.《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半自传体”小说,这部小说不少地方都取材于作者亲历的生活,他父母的形象在佩葛蒂夫妇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历史上有一种通行观点:孔子后“儒分为八”,到战国中后期演变为两支。一支始于子夏,讲文献之学,数传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参,究又理之学,二传至孟子。以后,苟子便是汉代经学家所尊信的大部分儒家经传的先师,孟子则成为两宋起道学家所崇敬的不祧之祖。儒家内部这两派的分野,也就是所谓“学统”与“道统”之别,“汉学”与“宋学”之分。对这个说法,学界历来意见不同,这里不必细究。此说至少有一点不错,即孟子其人其书的重要性的确是从两宋开始凸显的。这以后,“孔孟之道”几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孟子去世后,由他为代表的儒家中的一派似无太大发展。到战国晚期,由荀子代表的一派渐露头角。苟子稍晚于孟子,他长期居齐,因学问博洽,三次出饪“稷下学宫”的“蔡酒”。他精通多种儒经,被认为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十分重要的人物。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子思、孟子一派有严厉的秕评,当然,荀子的批评只能说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  

    秦汉以降至两宋以前,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孟子其人,只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孟子其书,只能归入“子部”一类。在官私文献中,多是“周孔”或“孔颜”并提,鲜见有“孔孟”合称的。值得注意的是,东汉赵岐在注解《孟子》时,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可“亚圣”之名,来被宋朝以前的官方认可过;而“传记博士”即使存在过也为时很短,且不说此事因不见于《史》《汉》记载而颇启后人疑窦。当时,也有人批评孟子,最典型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专立了《刺孟》一篇,列举了孟子八个方面加以批评。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争论国子学当祭“周孔”还是“孔颜”时;唐太宗时,增加从左丘明到范宁二十二位儒者从祀孔庙时;唐玄宗封廉渊为“亚圣”和“兖国公”,封“孔门十哲”和“七十子”为侯、伯时:孟子都只字未被提及。当时科举考试的“明经”科目中只有《周礼》《左传》等“九经”,《论语》和《孝经》被列入“兼通”,而《孟子》一书没有资格入选。

    但从中唐起,情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孟子之名被缀于孔子之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孟子其人被政府封了爵号,从祀孔庙;孟子其书被增入儒经之列,悬为科举功令,不久又超越“五经”而跻身于“四书”,变成中国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历史上的“孟子升格运动”。

    (选自徐洪兴撰《孟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1.下到各项,对“孟子升格运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战国初期开始,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学相比,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学发展一直曲折,过程始终不顺利。 

    B.孟子去世后,孟子学派经历了多个朝代的相对沉寂,中唐之后情况渐渐改变,孟子及其著作渐获重视。 

    C.秦汉到两宋之间,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官私文献不见孟子之名,《孟子》甚至没入选科举考试的科目。 

    D.从两宋开始,孟子本人及其著作的重要性才初次凸显。此后,“孔盂之道”便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以荀、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分别研究义理之学和文献之学,荀、孟二人分别影响了汉代经学与两宋道学。 

    B.荀子有长期居齐、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祭酒”的优势,因此,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得以迅速发展。 

    C.官私文献中鲜见有“孔孟”合称,孟子的“亚圣”之名在宋朝以前也从未被认可过,可见孟子曾经被冷落。 

    D.东汉赵岐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但那时孟子并不被广泛尊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中后期儒学内部两派,存在“学统”、“汉学”与“道统”、“宋学”的分别,这种说法证明了孟子及其著作是从两宋才开始受到重视的。 

    B.孔子之后,儒家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派别斗争,孟子一派因为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从而沉寂了很长的时间。 

    C.宋朝以前,孟子只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他的书也只能归入“子部”,并因他的事迹不见于《史》《汉》记载,也常被后人怀疑和批判。 

    D.从中唐开始,“孟子升格运动”使孟子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孟子被政府封爵号,著作被增入儒经之中,跻身子“四书”,列入科举科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春天去看肖邦

    肖复兴

    ①说来真巧,去肖邦故居那天,正好赶上是春分。  

    ②肖邦故居位于华沙市区50公里外一个叫做沃拉的小村。车子驶出市区,便是一片开阔的原野,平坦的土地大部分裸露着,还没有返青,到处是一丛丛亭亭玉立的白桦树,一片片的苹果树和樱桃树,油画一样静静地站立在湛蓝的天空之下。再晚一个多星期,田野就绿了,果树都会开花,那样的话,肖邦会在缤纷的花丛中迎接我们了。

    ③肖邦故居的门口很小,里面的院子大得出乎我的想象,虽还是一片萧瑟,但树木多得惊人,深邃的树林里铺满经冬未扫的厚犀树叶,疏朗的枝条筛下雾一样飘曳的阳光,右手的方向还有条弯弯的小河,宁静得如同旷世已久的童话,阔大得如同一个贵族的庄园。肖邦的父亲当时只是参加反对沙皇的武装起义失败后跑到这里教法语的一个法国人,破落而贫寒,怎么可能买得起这么大的庄园?我真是很怀疑,无论是波兰人还是我们,都很愿意剪裁历史而为名人锦上添花,心里便暗暗地揣测,会不会是在建肖邦故居时扩大了地盘?

    ④那幢在繁茂树木掩映下的白色房子,就是肖邦的故居了。房子不大,倒很和肖邦当时家境吻合。如果房前没有两尊肖邦的青铜和铁铸的雕像,和村里其他普通的房子没有什么两样。它中间开门,左右备三间小屋,如今成为了展室,展柜里有肖邦小时候画的画,他的画很有天分,还有他送给父亲的生日贺卡,是他自己亲手制作的。墙上的镜框里陈列着1821年肖邦12岁时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的手稿:降A大调波罗乃兹。五线谱上的每一个音符都写得那样清秀纤细,让我忍不住想起他的那些天籁一般的夜曲。

    ⑤客厅的一侧,有一个拱形的门洞,门洞的后面是一扇窗,走过去一看才知道,那里就是肖邦出生的地方,竟然只是一块窄窄的长务,长有五六米,宽却大概连1米都不到,因为中间放着一个大花瓶就把宽的位置占满了。

    ⑥实在想象不到肖邦出生在这里,家里还有别的房间,为什么他的母亲非要把他生在这样一个憋屈的角落里?命定一般让商邦短促的一生难逃命运多蹇的阴影。

    ⑦肖邦只活了39岁,命够短的。在这39年里,只有前9年的时光,肖邦生活在沃拉这里,那应该是他最无忧无虑的时候,以后的岁月里,疾病和情感的折磨,以及在异国他乡的颠沛流离,一直影子一样苦苦地跟随着他,直至最后无情地夺去他的生命。肖邦的母亲是纯粹的波兰人,富有教养,弹得一手好钢琴,给予他小时候良好的音乐启蒙。肖邦就是在这里和瑞夫纳老师学习钢琴,那一年,他才6岁。8岁的时候,他登台华沙演奏钢琴,引起轰动,被称为“第二个莫扎特”。瑞夫纳说他已经没有什么可再教他的,建议他去华沙。他去了华沙,和华沙音乐学院的院长约瑟夫·埃尔斯纳系统地学习音乐,又是埃尔斯纳建议他去巴黎,他去了巴黎,开创了音乐新的道路。

    ⑧在肖邦故居里迎风遥想肖邦的往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一个那么弱小而疾病缠身的人,竟然可以让整个欧洲为之倾倒,让所有的人对波兰当时一个那么弱小一直被人欺侮的国家与民族刮目相看,该是多么了不起。音乐常常能够超越某些有形的东西而创造历史。

    ⑨走出故居,沿着它的侧门走去,下一个矮矮的台阶,那里草木丛丛,更漂亮而幽静。忽然,传来一阵钢琴声,听出来了,是肖邦的第一钢琴叙事曲,是从肖邦故居里传出来的。明明知道是从音响唱盘里播放出来的,却还觉得好像是肖邦突然出现在故居里,推开了置放钢琴的房间里的那扇窗子,为我们特意的演奏。

    (选自《音乐这扇门》中国华侨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

    分,有错项得0分) 

    A.作者参观肖邦故居虽时值春分,原野并没有浓郁的春意,作者期待“再晚一个多星期”, 等春意渐浓时再来,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这次参观怀有不小的遗憾。  

    B.第⑦段补叙了肖邦短暂人生的主要经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承上启下,既照应了上文最后一句话,又自然地引出下文作者对肖邦艺术贡献的感慨。  

    C.作者怀疑后人“都很愿意剪裁历史而为名人锦上添花”,在建肖邦故居时扩大了地盘,表达了对因敬慕名人而改变历史事实的做法的不满之情。

    D.文章结尾写听到从肖邦故居传来的一阵钢琴声,想像肖邦正在故居里为游客演奏,表现出肖邦音乐的巨大感染力,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肖邦的深情缅怀。  

    E.作为一篇游览手记,本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详细地描述了一路的所见所闻。再由实到虚,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2.作者来到肖邦故居院子,描写了什么样的的景色?有什么作用?请结合第③段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

    3.本文的语言意蕴丰富,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的文字。(4分))

    五线谱上的每一个音符都写得那样清秀纤细,让我忍不住想起他的那些天籁一般的夜曲。

    4.作者说遥想肖邦的往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结合文章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延。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粱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夫功哉?且失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越,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请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

    对曰:“足下不知也。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主父大怒而笞之。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臣之事,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令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其敢自必也。”

    (选自《战国策》卷二十九“燕一”)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东周之人也   鄙:庸俗,浅陋。 

    B.廉如伯夷,不取素餐   素餐:素食,蔬果类食品 

    C.而不来   期:约定时日。 

    D.臣之固不与足下合者   趣:志向,目标。

    2.下列各组表述中,全都表明苏秦“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的一项是(3分) 

    ①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②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 

    ③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④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 

    ⑤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   ⑥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秦通过列举尾生、伯夷、曾参的事迹,说明自己也有向他们学习的愿望;结尾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了自己好心没有好报的处境。

    B.苏秦指出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都是因为他们“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

    C.苏秦认为故事中那个小妾虽然能够“活主父,存主母”,但是却因为摔落酒杯而被主父鞭笞,这就是因忠信而获罪的不公平事例。

    D.苏秦认为自己像故事中的妾一样,忠信得罪。如果受到罪罚,他担心以后来侍奉燕王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了。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3分) 

    (2)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3分) 

    (3)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看者也。(3分)

    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浞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韩愈《讳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日

    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螿。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注释】①蛩(qióng):蟋蟀、蝗虫。②寒螿(jiāng)即“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出来叫。③通邻:这里指邻里之间的交住。  

    1.此诗写于夏末秋初,请结合前两句,说说作者是怎么表现这种时令特征的。(4分)  

    2.这首诗歌是作者漫步在自家小院的一时兴来之作。请结合诗歌三、四句,分析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生活情景。(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   ,长路漫浩浩。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诗经·氓》)  

    (5)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  

    (6)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7)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3 题
  1. 请仿照划绒的句子,在烛之武、荆轲这两个历史人物中任选一个为例,在横线上另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4分)

                ;杜甫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用满腔忧国之情凸显了生命的价值;司马迁含垢忍辱,发愤著书,以一部传世之史解读了生命的价值。我们终于明白:生命总归会结束,价值永存世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语境,在结尾填上合适的句子,要求不超过30个字,并且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去吃自助餐,明明平时对刺身之类极不感冒,今天却像大多数人一样,把三文鱼、生蚝硬着头皮塞进胃里,不在乎味觉的享受,只想把那200块钱吃回来……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在不知不觉中跌入“沉没成本”的陷阱。面临选择时,我们往往会被“沉没成本”套住,念念不忘先前的投入和付出,担心之前积累的会因为现在的决定付诸东流,于是犹豫良久后不愿意改变现状,白白丢掉很多机会。而经济理论认为,“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的决策。

    因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面是2014年国内电子商务市场“双十一”购物节的调查,请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表一)                       (表二)

    根据以上图表,请你总结出两条结论。  

    结论1.

    结论2.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铁凝曾经说过:“过去的事情来不及衡量是否幸福,将来的事情没必要揣测会不会幸福,我

    能想到的最大的幸福,就是用心享受面前的好茶,珍重身上衣、眼前人,让此刻愉快的感觉更

    醇厚。”

    对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幸福就在此刻”为题,写一篇幂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文体鲜明,详略得当,写出自己的感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