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5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两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启蒙与救亡并重           B.推动中国近代化

    C.救国与救民并重           D.实现国民西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公元前415年,雅典发生毁坏神像案,迅即被与酒会联系在一起。报案者称,虽然没有目睹神像被毁过程,但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判有罪。材料表明在古代雅典城邦

    A.私人生活空间有限不被社会尊重       B.审判以及判决不注重任何证据

    C.法律在具体执行时忽视公权保护       D.集会只能在市政广场公开举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王守仁说“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又说“四民异业而同道”。与他的观念相吻合的时代现象是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朝廷强化“闭关锁国”政策

    C.徽商“贾而好儒”风气形成       D.明清学术彻底背离传统轨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 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 由此可知

    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要为自由提供经济上的保障”

    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全球通史》把XX国建立的共和政体在欧洲广泛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切实可行—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随后XX国通过民主建州,使得民主制度在空间上扩展;内战后保障了公民权。据此,XX国指的是

    A、美国      B、法国

    C、意大利     D、德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鸦片战争前,对外贸易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

    D.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经济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C.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

    A.史学即史料学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治史所以明变            D.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美国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战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5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马考莱在总结中世纪英国政治制度时说:国王的权力虽说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这“三大原则”是:其一,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其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其三,国王必须按国家法律掌管行政,如果他违背法律,其谋臣及代办官员应负责任。

    ——陈晓枫、苏艾平《英国封建政治的特质与宪政的生成》

    材料二  如果我们耐心考察一下英国政体的组成部分,就会发现他们是两种暴政的残余。第一,由国王所体现的君主政体暴政的残余。第二,由上议院所体现的贵族政治暴政的残余。第三,由下议院所体现的新的共和政体的成分。

    ——《潘恩选集》

    材料三  根据1949年的《议会法》,上院对下院所通过的法案,只能行使一年的延置权,一年之后,法案将自动成为法律,送英王批准。1963年制定了一项《贵族法》,规定世袭贵族可以放弃世袭头衔,成为平民。因为作为贵族,他们无法参加大选,不可以成为下院议员,因此也就不可能作为党的领袖进入到主流政治中去。

    ——钱乘旦、许洁明著《英国通史》

    材料四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英国政体有何变化?

    (3)材料三中“主流政治”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英国议会发生这种变化的原  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14世纪—16世纪欧洲文学

    10世纪—13世纪中国书院

    课程教学主要内容

    文学、历史

    (1)基本教材:儒家经典著作(2)重要读物:理学大师著作、讲义、语录、注疏;史学著作包括《左传》《汉书》等;诗词教材包括《诗经》《楚辞》等。(3)其他:治民、讲武、水利、算数等学科,但比例很少,不如儒经地位高。

    文法

    辩证法

    算术

    几何学、地理学

    天文学、力学

    音乐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对士的需要激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私学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式……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的巨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又有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专以一家之言立教。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出生于今安徽的文翁来成都任蜀郡守,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汉书·循吏传》),遂将教育文化事业放在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效果大显,人才辈出,风气大变。“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汉书·循吏传》)

    ——摘编自袁庭栋《天府的记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说明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初年文翁兴办教育的特点及其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获得登记的选民共有近4300万人,占人口总数1/10左右,这一比例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议会选举相比也不算低。当然,除少数知识分子和热衷政治的人外,许多选民连如何运用选举权都一无所知,政治参与意识也较低。因此,实际参选人数并不很多。在选举中,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选举结果,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宋教仁一案曝光,引起舆论大哗,各界攻击矛头直指袁世凯。

    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政治史上的一道奇特景观。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913年10 月6 日,国会两院在所谓公民团(实为袁手下伪装的士兵警察及便衣特务)的叫喊声中,举行总统选举。这些人包围了国会,叫嚷“今日非将公民所属望的总统选出,不许选举人出会场一步。”但即使在这种恐吓之下,袁在前两次投票中仍未能获得足够当选的票数,而只是在第三轮投票中才得以获得多数选票。10 月10 日,袁正式就任大总统,临时政府也变成正式的政府。

    ——摘编自徐中约著《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表现。

    (2)根据上述材料,对民国初年政治转型的艰难性加以说明。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代汉建新。建国后,王莽试图缓和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王莽改制”。 公元9年,王莽颁布了一道著名的变法诏令:“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诏令发布后的第三年,宣布取消“王田”、“私属”制度:“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犯私买卖庶人者,且一切勿治。”

    ——《汉书 ·王莽传》

    (1)根据材料指出王莽改制的目的。并概括公元9年王莽变法诏令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王莽改制失败的主要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