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2 题
中等难度 1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2 题
  1. 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这种现象发始于    (    )

    A.秦朝                          B.汉代                   C.宋代                   D.清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明神宗实录》一书记载:“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它反映了福建经济的主要特色是(    )

    A.农耕经济                   B.商品经济            C.海洋经济            D.外贸经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大清律例》载:“嫡庶子男,除有宫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表明清代在财产继承方面(    )

    A.所有家庭成员均分财产                             B.嫡长子享有优先继承权

    C.子女都有平等继承权                               D.嫡庶长幼之趋于淡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我是南宁邵佳,真正革命到达路。……走上马路连冲锋,反贼全部都失败。心在革命不在家,谁知龙岩带了花。……总要共产到成功,我辈青年把田分。”诗中描述的情形应发生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工农武装割据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图是见证中苏友谊的一幅照片。照片中的历史性会晤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

    A.中苏正式建交

    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中苏结成抗美援朝同盟

    D.中苏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中国共产党曾发表社论称赞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和苏联并为“民主世界的双璧”。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是    (    )

    A.罗斯福新政成功实施 B.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团结合作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表反映了1978—1982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劳动投入和劳动生产率的指数变化(注:均以1978年为100)。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工农业年总产值基本相当,反映了这一时期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

    B.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大于工业,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D.劳动投入不断增长,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在古代雅典,Asion一词是指那些仅在身体意义上属于这个城邦,但被排除在公民组织之外的自由民。下列人员可以归为Asion的有                       (    )

    ①法庭陪审员      ②被故逐的执政官           ③首席将军的妻子    ④家庭奴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图描绘了少年沃尔特·霍利(16世纪英国著名航海家)与经验丰富的老船员交谈的情景,他们谈论的论题不可能涉及(    )

    A.哥伦布的海洋冒险

    B.大豆、玉米的引种

    C.非洲黑奴的贩卖

    D.蒸汽轮船的航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图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一幅漫画,它主要反映胡佛政府采取的措施(    )

    A.对缓解危机收效甚微

    B.使自然环境逐渐恶化

    C.安抚了农民的不满情绪

    D.促成了福利机制的建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早在战争结束之前,美国军事策划人员已经预见到“反对当前敌人的战争一旦结束,世界在国家军事力量对比方面将出现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从罗马帝国衰落后的1502年中发生的事情看,只有罗马帝国衰落一事可与之比拟……打败日本后,美国和苏联将是仅有的头等军事大国。”这些预见变为现实的证据有                       (    )

    ①欧洲衰落                     ②德国分裂              ③美苏争霸              ④日本崛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列有关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变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美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B.多极化格局取代两极格局

    C.经济区域集团在全球普遍建交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我以博物学者的身份参加贝格尔号环航世界时,我曾在美洲看到有关生物的地理分布以及现存生物和古代生物的地质关系的某些事实,这些事实深深地打动了我。……在很长的时间里,通过自然力量的选择,即通过最适者的生存,我觉得生物的变异量是没有止境的,一切生物彼此之间以及与它们的物理的生活条件之间互相适应的美妙而复杂的关系,也是没有止境的。                ——达尔文《物种起源》

    材料二:一些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理论家抓住这一完全应用于生物学领域的观点,用其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年)依据它解释强与弱的区别;成功的个人和种族已经在自然界取得竞争优势,并因此进化到比其他适应性较差的人种更高的状态,在这一推理的基础上,斯宾塞等人证明了帝国主义列强主宰世界是自然科学法则不可避免的结果。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1875年前后,欧洲国家和非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有了巨大差别。……非常凑巧,当时所有重要的非欧洲帝国都处在衰落之中。它们的统治者从自己的臣民群里只能得到最微不足道的支持,像18世纪英卧儿帝国的瓦解,使英国人有可能在印度进行接管,同样,19世纪土耳其苏丹、伊朗国王、中国皇帝和日本幕府的腐败无能和昏庸无道,都使得欧洲人的入侵轻易获得成功。   ——[美]R·R·帕尔联《现代世界史》

    材料四: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族者,科学之共,其财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的轮。”国人而蒙昧时代,盖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材料五

    (1)据材料一概括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在西方的影响。(9分)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有关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比较欧、亚国家间的“巨大差别”。(12分)

    (3)材料五著作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指出材料四、五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共同影响。(8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欧、亚一些学者采用达尔文进化论的不同意图。(8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5分)历史A.[选修1——历史上重大的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乇底。首先罢试诗赋,仪留策论,其次新增义,地位在策论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篡、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淇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材料二: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知青苗之类,皆焉。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室异者之口。

    ——昆公武《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10分)

    (2)分析材料中王安石重视《周礼》的原因。(5分)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比一切东西更有利的莫如挖掉这些罪恶的根源,那就是不经议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财产税的专断权力;如今,已由两院断定并以国会的一项法案,宣布这权力是违反法律的。

    ——《大抗议书》(1641年12月1日递呈国王)

    材料二: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人民享有报复他们原来的自由权利,并通过建立他们认为合适的新立法机关以谋求他们的安全和保障,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利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

    ——洛克《政府论》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主张,并指出其实质。(7分)

    (2)材料二是如何说明“立法者”与“人民”之间关系的?这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什么主张?(8分)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至二世三年而亡。凡十五年,时亦促矣。而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甚至专制政体之流年,秦亦于此匆匆十五年间,尽演出之,诚天下之大观也。

    ——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盖赢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柳治徵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中国文化史》

    (1)材料一中,作者为什么发出“天下之大观”的感慨?请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加以说明。(10分)

    (2)两则材料的评价有何相似之处?(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