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5 题,其中:
单选题 20 题,选择题 12 题,连线题 3 题
中等难度 3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0 题
  1. 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养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的出现(   )

    A.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 促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

    C. 有利于团结农民共同抗日   D. 调动了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7世纪晚期,英国土地税的收入占到政府总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而到1793年时,土地税的收入只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左右。这主要是因为(   )

    A. 君主立宪制得以发展和完善   B. 关税成为财政主要收入

    C. 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D. 社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自由殖民主义时期,英国政府规定印度产品出口英国,英国征收保护性关税,而英国输往印度的商品,则以自由贸易为名,征收象征性关税。这一规定(   )

    A. 使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B. 表明英国已是世界工厂

    C. 摧残了印度的传统手工业   D. 使得自由贸易流于形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清代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既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制”,又有照顾老年人、妇女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种继承制度(   )

    A. 旨在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   B. 造成家族地权不断集中

    C. 说明清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   D. 导致宗法制愈来愈巩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春秋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以土地为标准;而战国官吏的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官员报酬的变动(   )

    A. 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B. 反映了官吏待遇下降

    C. 标志着分封制趋于瓦解   D. 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清时期平均每年发生水旱等自然灾害超过18次,农业发展形势严峻。但是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却增加了近3倍。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   B. 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C.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D. 政府推行以土地为主的赋税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代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人多从事纺织业。这种现象(   )

    A. 说明了南北经济的差异   B. 推动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

    C.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加速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是地丁税、钱漕、盐课,其中地丁税占全部税收的三分之二;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关税、厘金的收入几占税收的一半。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 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   B. 自然经济的开始解体   C.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D. 传统社会经济的衰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据史料记载,在湖南岳州等地,“自近年(指1899年以后)设立洋船税关,生意顿盛。洋纱一宗,尤为畅销。业此者现仅有四五家,而每日所获,综计不下三四百金。惟本地所产棉花,其价日贱,且无人问津”。这一现象表明当地(   )

    A. 近代民族纺织业缓慢发展   B. 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

    C. 对外贸易数量的日益萎缩   D. 农业商品化程度的加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古雅典法律要求提前公布大会议程,便于人们了解要讨论的事务。对于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两次投票,第一次所做的决定可能在下次会议上被更改,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告。这些做法(   )

    A. 进一步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B. 扩大了雅典公民的政治权利

    C. 表明雅典民主制度日趋成熟   D. 有利于减少直接民主的失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世纪中叶前后数十年间,欧洲各个国家都出现了政党组织。到19世纪末,宪法议会和政党已经成为全欧洲共同的政治现象。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欧洲(   )

    A. 资产阶级异常活跃   B. 工业化进程加快

    C. 民众参政意识增强   D. 代议制逐渐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美国独立之初,英国商船可以选择与税收征管较宽松的州开展贸易。甚至各州间竞相提供优惠条件与英国商人开展贸易往来,上演了一场场商业“内战”。这表明此时的美国迫切需要(   )

    A. 建立分权制衡体制   B. 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

    C. 与英国展开贸易战   D.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供应,禁止私人自由贸易。这一规定(   )

    A. 促使苏俄开始所有制变革   B. 严重脱离了当时俄国的国情

    C. 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 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25年至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增加了32.8%,而同时期的农业仅仅增长了5.1%。这一状况(   )

    A. 使得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开始失调   B. 加快了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

    C. 反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D. 表明新经济政策成效十分有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据统计,苏联与欧洲国家的贸易额由1950年的3.6亿卢布增加到1965年的20.54亿卢布。苏美贸易在1960—1964年间也增长了116%。这反映了(   )

    A. 欧美放弃遏制苏联政策   B. 美苏冷战并不影响世界贸易

    C.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D. 苏联对外政策调整效果显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有人指出,让世界经济为美国经济服务,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为美国人打工,这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已经筹划好的如意算盘,而且美国成功的让世界各国纷纷钻进自己的“圈套”之中。为此战后美国(   )

    A. 积极实施马歇尔计划   B. 倡导建立世界经济体系

    C. 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D. 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表为英国1983—1984年度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单位:英镑)。由此可见,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

    13

    13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

    实际收入

    108.6

    108

    151.2

    当时的英国(   )

    A. 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   B. 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C. 税收过重挫伤积极性   D. 逐步消除贫富差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据统计,到1988年为止,发达国家工业产品的平均进口关税水平,已由20世纪40年代的54%下降到4.7%,发展中国家工业产品的平均进口关税也降为14% 左右。这说明(   )

    A. 国际合作与协调促进了贸易自由化   B. 发达国家的关税降低幅度大

    C. 贸易壁垒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D. 世界贸易的中心发生了转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二战前日本议会分为众议院和贵族院,贵族院的权力大于众议院,议会不对选民负责,而对天皇负责;二战后日本议会取消了贵族院,设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均由20岁以上男女公民直接选举产生。这反映了二战后日本(   )

    A. 受到美苏冷战的影响   B. 试图效仿美国政体

    C. 清除了国内封建势力   D. 积极推进民主改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当国际气候谈判进程因美国于2001年退出《京都议定书》而陷入僵局后,欧盟则明确表示将承担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之战役的领导者角色,并推出了若干项着眼长远的气候外交战略。这表明欧盟(   )

    A. 正着力构建多极化格局   B. 致力于提升国际影响力

    C. 外交重心发生重大变化   D. 试图借机插手地区事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2 题
  1. 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完善的农艺体系。该体系的形成(   )

    A.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促进了传统经济发展

    C. 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   D. 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上述现象(   )

    A. 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B. 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

    C. 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   D. 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代任官制度规定,五品以上髙官的任命,先由中书门下审核,然后以君主的名义颁发委任状,六品以下则由吏部任命。但是,谏官补阙(七品)、拾遗(八品)和监察御史(八品)的任命方式却与五品以上高官完全一样。这反映了唐代(   )

    A. 三省体制制约了皇权   B. 官吏任命方式相对混乱

    C. 监察与行政职权分立   D. 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清代光绪时期的荒灾救助集前代之大成,近乎完备周密。但据《申报》记载,1906年湖南发生水灾,江西安义县等地出现禁止米谷出省救济湖南事件。几年后,湖南邻省发生水灾,湖南巡抚也下令限制省内粮食流入邻省灾区。这反映了(   )

    A. 灾荒造成省际矛盾逐渐激化   B. 地方政府赈灾能力的下降

    C. 吏治腐败破坏荒灾救助机制   D. 封建朝廷的权威面临挑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洋务派鉴于“既不能禁华商之勿搭洋船,又何必禁华商之自购轮船”,所以允许商办运输业,但又怕完全商办“久恐争利滋弊”,于是把商办置于官府监督之下。由此可知,近代“官督商办”企业的产生(   )

    A.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B. 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 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   D. 辅助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近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逐渐出现“崇奢黜俭”的消费观念,甚至“隶卒倡优之徒,服饰艳丽;庶人之妻,珠玉炫耀,虽经禁约,全不遵守”,形成了“等威不能辨,贵贱不能别”的局面。该现象反映了(   )

    A. 沿海地区习俗逐步西方化   B. 沿海地区正经历剧烈的变革

    C. 男尊女卑的观念遭到摒弃   D. 求奢成为一种主流社会意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近代学者潘鸿声在1920—1924年,对长江、黄河流域12省区3000余户农家使用农具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査,发现这些地区的农具在构造和形制上没有多大改进,仍停滞在古老、简陋的手工操作阶段。这说明当时中国(   )

    A. 农业技术受西方影响有限   B. 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C. 经济受工业革命影响甚微   D. 民族工业引进机器困难重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据统计,1949年至1957年,全国城市人口由5765万增加到9949万,增加了72.58%;农村人口则由48402万增加到54704万,仅增加了13.02%。这一时期人口增长不平衡,主要是因为(   )

    A. 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B. 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影响

    C.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制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表是1960年和1978年世界各国GDP总值与中国的对比(各国倍数以中国当年GDP总值为基数),

    1960 年

    1978 年

    中国

    597亿美元

    2164.6亿美元

    美国

    9.1倍

    10.6 倍

    日本

    0.74 倍

    4.6倍

    西德

    1.21 倍

    3.4倍

    法国

    1.05 倍

    2.3倍

    由此表可以推知(   )

    A.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B. 法德和解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

    C. 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D. “左”的思想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7世纪中叶,荷兰不仅垄断了黑奴贸易,还从非洲源源不断地将黄金、白银运到国内,将美洲庄园生产的蔗糖、棉花、玉米等农作物大量地运输到欧洲市场出售。这反映了当时(   )

    A. 荷兰成为世界殖民帝国   B. 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C. 黑奴贸易引发价格革命   D. 欧洲殖民扩张的加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联合国成立以来,制止了不涉及美苏等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和克什米尔这些地区的战争,却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等一系列局部战争。这说明二战后(   )

    A. 联合国在维护和平中起重要作用   B. 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的局面

    C. 大国相互博弈导致世界局势动荡   D. 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尚未建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国际开发协会(IDA)成立于1960年,是世界银行集团附属机构之一,主要通过向生产性项目提供无息贷款,促进欠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右图为1981年—2009年IDA总贷款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得出(   )

    A. 世行宗旨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B. 亚非国家成为世行无息贷款的主体

    C. 印度是亚洲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国家   D. 落后国家的发展主要依靠世行贷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是指中唐至北宋的变革,并非仅指唐宋之际。其核心主张是,从唐到北宋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裁体制的过程。所谓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迄今仍有很多历史学者将唐朝的三省制视作较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责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帝阅、驳议,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

    ——摘编自陆扬《唐宋变革论错在哪?》

    材料二 由中国学者王瑞来提出的“宋元变革论”,从南宋历元,跟明清、乃至近代的联系来观察历史。其核心主张是,宋元大变革使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经济高度发达的江南,最近最直接的基础是南宋和元代。……南宋政府的多次发行的纸币会子已成为社会主要支付手段,在“钱楮并用”的基础上,贵金属称量货币白银也开始跻身于流通领域。特殊的国际政治格局之下,依托江南发达的商品经济,历来的“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在南宋终于彻底转向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宋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过去中国的状况相比,具有划时代的变化,靠近了现代的我们。”

    ——摘编自王瑞来《从近世走向近代——宋元变革论述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并简要评析内藤湖南对唐代三省制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并概括南宋以来中国古代出现的“靠近了现代的我们”的主要经济现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世界

    中国

    18世纪中后期

    1750年,欧洲五国英、法、德、俄、意GDP共占世界份额 17%。

    1781年美国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1750年,中国GDP占世界份额32%,居世界首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 政府平定准噶尔的战争最终取得 了胜利,中国至此实现了全部的统一。

    19世纪前半期

    1832年议会改革,是英国代 议制民主政治的又一次进步。

    18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至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不久颁布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1820年道光帝登基,十日后其着手撤换军机大臣,改组军机处。

    1838年至1842年,中国向外输出的茶叶年均在四千多万担,到1846年达到八千多万担, 生丝出口,由三千余包增至一万八千余包。

    1861年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为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19世纪60年代,中国发生洋务运动,近代工业产车;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上表为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前半期中外政治经济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比表中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体现中外比较或关联,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后初期到50年代末,西欧和美国建立了特殊的经济关系。1946年整个西欧的工业产量比1937年下降了30%,其中德国下降了69%,法国下降了28%,英国下降了4%,而美国却提高了47%。同时期,西欧主要国家的工北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由30.5%下降到22.2%,而美国却由41.4%上升到56.4%。二战前西欧九国的出口值是美国的1.5倍,而战后仅及美国的1/2。受到战争严重破坏的西欧经济的恢复需要资金、技术和设备,而在当时两种社会制度严重对立的形势下,西欧唯一能够依靠的是美国。而美国出于政治、经济的需要也必然要援助西欧。在金融方面,美元实际上成为西欧各国唯一的国际支付手段,美国成了向西欧提供国际流通货币的中央银行总库。

    材料二 从50年代末开始,西欧和美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发生了显著变化。1960年—1970年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7%、4.4%和5.3%,而美国仅为4.3%,同时期以上西欧三国的工业生产分别增长78.7%、75.6% 和100%,而美仅增长61% ,1970年法国、联邦德国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比1948年分别上升了1.9%和6.5%,而美国却下降了16.8%。但在当时,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还没有力量与美苏相抗衡。正如联邦德国前总统阿登纳指出的那样:“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当时美国认为推动西欧一体化有利于实施其对苏联的遏制政策,因此也支持西欧的联合。基于此,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指出:马歇尔计划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美国和西欧的关系需要“进行痛苦的调整,需要耐心,需要敏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幼香《二战后欧美经济关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不同时期欧美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并指出影响二者关系的主要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知识,分析二战后不同时期欧美经济关系的演变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