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9 题,单选题 21 题,非选择题 3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9 题
  1. 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极力推动鸦片贸易合法化,其意图在1858年通过《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得以实现。1905年自由党上台后,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鸦片出口。这种变化说明

    A. 鸦片贸易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鸦片贸易无利可图

    C. 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受制于政党利益

    D. 自由主义者开始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26年春,食品价格上涨,工人平均实际工资下降,引起了工人的不满,城市的失业问题,也相当尖锐,导致了党内的激烈争论;1927年底到1928年春,发生收购危机,这一危机到1929年更趋严重。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A. 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B. 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

    C. 改变了社会意识形态

    D. 加剧了国家政权颠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09年6月1日,在“限塑令”走过整一年之际。国家统计局银川调查队的调査结果显示,77.8%的市民认为“限塑令”实施后对减轻白色污染有帮助,82.2%的市民认为“限塑令”应继续实施。而如今,很多人认为“限塑令”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呼吁进一步修改这一法令。这说明

    A. 国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

    B. 国家大力扶植商品零售业

    C. 注重环保成为新的社会时尚

    D. 塑料购物袋不方便人们的生活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太平天国前期,英国出使中国的全权代表文翰声称:英国“绝不左袒(偏袒)中国政府(指清政府)”,表示要恪守“中立”,同时把《南京条约》的文本抄送给太平天国政府,英国人上述态度是因为

    A. 太平天国与英国有相近似的宗教信仰

    B. 英国人要与太平天国维持一种相对平等的外交关系

    C. 英国人惧怕太平天国会进攻沿海地区通商口岸

    D. 英国人幻想太平天国会承认和维护英国在华的侵略权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林增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写道:“(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约有1亿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一部分不是来自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来的。”依据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全部来源于国内的剩余资本

    B.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C.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结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作为一种西洋舶来器物,自行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中国社会。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却推广较少。这种情况表明,在近代中国

    A. 器物变革改变民众生活

    B. 近代化转型的过程曲折

    C. 政局动荡阻碍交通进步

    D. 排斥西方世界近代文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 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B. 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 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德国历史学家西格弗里德·劳菲尔(Siegfried  Lauffer)曾强调:“这两条原则,即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权利,所有决定必须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是古代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相似的特征。从古代到现代,它们都被迅速接受……所以现代政治思想起源于古代雅典,而不是其他任何过去的政治形式。”下列说法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

    B.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

    C. 民主是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

    D. 雅典的民主是奴隶主自由民的特权民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全球通史》记载:到18世纪,规模巨大的洲际贸易已发展起来,但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南北美洲的贸易。原因可能是

    A. 欧洲生产能力尚不具备优势

    B. 欧亚民族矛盾阻碍贸易发展

    C. 欧洲人更喜爱美洲商品

    D. 欧洲与亚洲交通不通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1 题
  1. “罗马法规定有能力的罗马人要承担更重要的国家公职,做这样的事都是无偿的,所以这些职位被称为“荣誉”,而且任职者要拿出自己的钱来应付公共的开支。最后,罗马法中还有公益许诺(Pollcitatio)制度,即已担任或将担任公职的人允诺以自己的费用为自己的城市完成某项公共工程。”这说明罗马法

    A. 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B. 关注执政者的经济实力

    C. 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D. 重视团体主义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清朝时期,某地方官府倡导乡饮酒礼,酒礼由州官担任主持人,行礼致辞为:“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该致辞所包含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有

    ①宗法观念    ②忠孝观念     ③等级观念     ④神道观念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世纪末来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回忆录中写道:广东的近代化自19世纪60年代前期开启后,一直到80年代前期,基本上处于半停滞状态,因为时任的广东总督和广东巡抚中,任期较长且受朝廷信赖的基本是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的官员。李提摩太此语旨在

    A. 回避殖民侵略对近代化的破坏

    B. 指出清廷重满轻汉政策的危害

    C. 批评洋务派缺乏积极进取精神

    D. 强调近代化中政治决策的重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 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B. 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C. 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D. 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58年至195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购置的拖拉机及各种设备的总值达到了320亿卢布,约有100万技术人员转到了集体农庄,使得集体农庄摆脱了机器拖拉机站的控制,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能够根据自身的力量来使用各种机器和技术力量。这项改革

    A. 打破了斯大林模式

    B. 发挥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D. 确立了与美争霸的优势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春秋时期的周襄王说“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材料中所说的是周朝(   )

    A. 王室力量雄厚

    B. 四方诸侯雄起

    C. 实现天下一统

    D. 王权依托神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董辅蚋在其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①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②农民购买能力增强③市场购销体制的建立④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江泽民同志曾说,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而且也为国际市场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技术;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这表明

    ①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中国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③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正在增强

    ④中国会继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791年托马斯·潘恩的《人权论》在英国出版,书中提到:“主权作为一种权利只能属于国民,……‘光荣菜命’之所以好,是因为当时的人民行使了这个权利,推翻了一个暴君。……任何一个政府,如果不按共和国的原则办事,都不是好政府,共和政府把为公众谋福利作为其目标。把民主制作为基础保留下来,同时摈弃腐败的君主制和贵族制,代议制就应运而生。”下列解释与材料主旨不符的是

    A. 作者提倡建立代议制共和国   B. 光荣革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C. 政府月的是为公众利益服务   D. 作者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当前邦联的不足以维持联邦》:“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为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据此作者强调的是

    A. 进行独立战争,争取民族独立         B.实现联邦制,建立中央集权

    C. 进行罗斯福新政,改革的必要性        D.建立反法西斯联盟的迫切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 重视农业生产   B. 承认商业的重要性

    C. 继承重农抑商思想   D. 提出农商并重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礼记·王制》记载:农户帮助耕种公田,私田就不再纳税;公家分配的农田和宅地不准出卖。对这一记载所涉及的土地制度评述正确的是

    A. 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手段

    B. 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 这种制度具有公私二重性质

    D. 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中国当时仍是一个农业国,农民和农业人口占80%,生产力主要还靠人力,农民渴望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邓小平给了他们这样的权利,农村形势马上改观。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1/4左右,戈尔巴乔夫提出把土地出租给他们50年,却没人愿意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靠人力有宅旁园地就够了。材料表明

    A. “包干到户”不适合苏联

    B. 苏联改革走“中国模式”

    C. 经济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D. 苏联改变单一的公有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

    A. 经济特区的设立   B. 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839年,英国棉纺织厂女工14.6万人,占棉纺工人总数的56.45%,毛纺织厂女工占工人总数的69.5%,丝织厂占70.5%,麻纺厂占70.5%。到1851年,英国就业女工人数大增,分布在纺织、服装、采矿、金属、帮佣、造纸、印刷、食品等行业。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对外殖民扩张,男性远离故乡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技术发展进步,妇女角色转变 

    D.社会分工细化,妇女思想解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这样君主们就被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要履行这种义务,君主们极易陷于错误,要行之得当,恐不是人间智慧或知识所能做到的……”。它体现的是

    A. 人民主权      B. 自由主义政策

    C. 社会契约主张     D. 限制君主权力的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79年,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后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减少政府补贴;四是打击工会力量,限制罢工。据此可知,撒切尔夫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A. 物价持续下滑,失业人口剧增

    B. 经济发展缓慢,通货膨胀严重

    C. 工人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

    D. 经济增长过快,政府开支巨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以掩饰资产阶级本质的牧师面貌出现的”。下面直接说明这一特征的是(  )

    A. 调节工业生产   B. 整顿财政金融

    C. 规定工资工时   D. 实行美元贬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有学者对罗斯福的经济理论进行了这样的概括:“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对上述材料中关键词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应当保留”指保持资本主义

    ②“经济的营运”指市场经济

    ③“改进和补充”指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④“改进和补充”开创了经济营运的新模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的标准至少应包括四个基本内容:

    ①国土完整、主权完整,以及有效保护公民权利;

    ②积极维护直接涉及国家经济发展之关键部门、产业和经济安全;

    ③防范与控制来自国内、国外的各类安全一一经济的、政治的与军事的;

    ④与周边国家、地区搞好共同安全合作体系。据此可知

    A. 经济安全被提到国家安全的核心地位

    B. 国家安全主要来自外国的进攻或武力威胁

    C. 应与周边国家结盟以确保国家安全

    D. 需防止国际垄断资本向全球范围内的扩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英国曾拒绝卷入任何涉及转让国家主权的欧洲一体化行动。舒曼计划公布后,“令英国感到担心的是,戴高乐(法国总统)正在采取行动,企图把欧洲经济共同体发展成为欧洲政治经济联盟。”于是决定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六国就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进行谈判。这表明英国

    A. 想控制欧洲共同体与苏联争霸

    B. 力求挽回被欧洲大陆国家抛弃的命运

    C. 不想失去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D. 借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国际政治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的关系,西方近年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一些人认为全球化将成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无国界的时代;但也有些人说情况“完完全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全球化只会造成我们关于主权看法的变化,它“不危及主权的安全,更精确地说全球化正在促使我们采取一种更精密的眼光来看主权问题”这些人还说、关于全球化使民族国家成为过时的论点“与象牙里的腹话没有区别”。还有人指出,为了促进整体的重大战略和使其他方面主权的最大化,主权的各个方面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从这一意义上讲,“主权更可以看成是一套人们正在使用的准则和习俗,可以显示出变异和灵活性”

    ——王加丰《“欧洲化”,西欧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主权问题》

    依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陪审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古雅典著名的政治家梭伦实行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项措施是设立了被称为“赫里埃”的公民陪审法院。陪审法官从年满30岁的雅典公民中选举产生(一般人数为500名左右),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参加案件的审判。每次参加审判的陪审法官人数大概是法院陪审法官总数的1/10,审判结果由陪审法官投票表决,投票方法是往票箱内投放石子。古罗马的司法审判权最初属于民众大会,每个案件都由30至40名法官共同审理。法官全部从公民中选举产生,每年改选一次。

    ——摘编自《浅析中西陪审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目前,美国有两种人数不同的陪审团,分别是大陪审团和小陪审团。大陪审团由23人组成,小陪审由12人组成,每位陪审员任期最长不超过18个月。美国法律规定,选出的陪审团必须在受理地区的范围内具有相当合理的代表性,即在种族、年龄、性别等方面较为准确地反映该地区的人口状况;这样就更能保证陪审词不会在某些问题上有严重的意见倾向……原被告双方的律师都有相等的将其认为应该回避的人从陪审员名单中除名的机会。

    ——整理自《试论英国的陪审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雅典陪审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的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雅典陪审制度相比美国陪审制度的不同,并分析美国陪审制度所体现的价值理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8.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项农机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到9156项。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财建立农学院。同年,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展开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的相关研究。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1914年,国会批准《史密斯一利弗法》,从法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县三级管理结构中。

    ——据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类国社会经济史论》

    (1)根提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何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评述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一些人抨击罗斯福的依据并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