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名句名篇 1 题,文学作品阅读 1 题,其他题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6 题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有错误的是

    A.游(áo)丽(qǐ)透(tī)言简意(ɡāi)

    B.蓓(lěi)负(zǎi)戳(yōu)恶扬善(chénɡ)

    C.临(bīn)怀(miǎn)怪(pǐ)人忧天(qǐ)

    D.椎(jǐnɡ)首(qiáo)粗(ɡuǎnɡ)牵附会(qiǎn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是

    A.单薄薄

    B.锐不可当当之无愧

    C.

    D.专心志闲情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南沙群岛位于我国最南端,那里二百多座岛礁星罗棋布,宛如撒在碧海中的明珠。

    B.在中华老字号博览会上,老字号纷纷推陈出新,以时尚新品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C.在篮球比赛中,优秀队员不会只顾炫耀个人球技,因为他们懂得独木不成林的道理。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在生活中人们常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面语段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句子是

    ①“中国的年轻人不自私”。海外媒体这样评价说。②地震中,他们是把生机留给学生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老师;③地震后,他们是趟过湍急的河流通报险情的勇者。④救灾中,他们又是组织有序冲锋在前的志愿者。⑤中国的年轻一代,以自己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赢得了世界的赞叹。

    A.第①句和第②句

    B.第①句和第③句

    C.第②句和第④句

    D.第③句和第⑤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结合语境,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最恰当的是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    ,各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溪流蜿蜒,如一条银蛇,    ,游向远方,像一位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去迎接朝阳和大海。

    A.①水底轻轻晃动着绿油油的水草 ②时隐时现

    B.①水底轻轻晃动着绿油油的水草 ②清澈透明

    C.①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晃动 ②时隐时现

    D.①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晃动 ②清澈透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对下面语段中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溪流一出来,便宣告了它的生命寻着自己的道路要流动了。②正因为要寻着自己的道路,它的步伐是艰辛的。③然而,它从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金属般的声响;它从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白练般的颜色;它回旋在幽潭之中,便有了自己不可测的深沉。

    A.第①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借溪流的“宣告”显示了它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

    B.第②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以“艰辛的步伐”强调了前进路途中的坎坷不平。

    C.第③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摹了溪流欢快流淌时喧嚣的声音和优雅的姿态。

    D.第③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展现了溪流历经种种磨难依然坚忍、乐观的精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默写

    1.沙鸥翔集,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1分)

    2.与君离别意,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分)

    3.停杯投箸不能食,________。(李白《行路难》)(1分)

    4.歌曲《在水一方》中的“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是源自《诗经·蒹葭》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2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学作品阅读 共 1 题
  1. 名著阅读(2分)

    《论语》是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次提及有关的问题,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格言莫过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3 题
  1.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北京“两会”上,防治PM2.5污染物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虽然PM2.5已经成为热门词汇,但很多人对它知之甚少。请你作为科普宣传员,完成下列宣传任务。依据下面材料,用简洁的语言解释PM2.5为什么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3分)

    【材料】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主要产生于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科学研究发现,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被吸入人体后会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依据下面两则材料,说明我国监测PM2.5的意义。(4分)

    【材料一】2010年9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们公布了一张全球空气质量地图,展示了长期以来全球PM2.5的分布状况。这张2001- 2006年间平均全球空气污染形势图上,全球PM2.5最高的地区在北非和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地区。中国华北、华东和华中PM2.5的密度指数接近每立方米80微克,甚至超过了撒哈拉沙漠。

    【材料二】发达国家很早就已经开始监测PM2.5的指标。而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更新了《空气质量准则》后,很多国家已根据各自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和社会经济技术水平,对空气质量标准进行了新一轮的修订,加入PM2.5的监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利用从以上材料中获得的知识,围绕“从我做起,让首都的蓝天更蓝”这一主题,向同学们提出两条倡议。(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划线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衣食所⑵公与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⑵彼竭我盈,故克之。

    3.结合全文,分析第③段画线语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小题。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②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⑤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说说作者在文章题目中加上“秋天”二字的原因。(4分)

    2.分析第③段画线句中“我”的回答为何让母亲喜出望外。(4分)

    3.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作者从“看花”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7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汉字书法》,完成小题。

    汉字书法

    ①汉字书法不但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而且以它特有的风韵影响了左右芳邻。

    ②它首先影响的是中国画。中国画骨子里其实也是一种线的艺术,讲究用丰富的线条来勾勒物体的轮廓,历来主张以线造型,以形传神。细线显刚,曲线见柔,折转表示锐利,波弯显示绵软,不同的用线可以表现画家独特的感受和情趣。

    ③汉字书法又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古建筑必有题字,必有匾额,必有楹联,必有中堂,必有山名、水名、堂名、亭名,没有这些,就仿佛美人头上缺簪,公子额前少玉,就会觉得意未到,情未尽。

    ④汉字书法又是与武术相通相连的。武与字通,自古而然。君不见电影《英雄》与《卧虎藏龙》中都有武家书法的镜头在,虽然不免有些艺术的夸张,但绝非凭空想象。别的且不言,只说书法与武术两者的境界与追求,就有绝大的相似之处。两者都非常讲究功、法、气、韵、美。

    ⑤汉字书法也影响到中国古典小说。中国古典小说以线式结构为主,虽然它的空间感十分自由,但它的结构形态依然是线式的。它不喜欢甚至拒绝时空颠倒,而坚持依时而叙,依时而言。小说的结构固然有繁有简,基本形态却万变不离其宗。简单成一线的如《西游记》,就属于单一型线式结构。孙悟空就是引线的金针,孙悟空“走”到哪里,故事便“跟”到哪里。复杂一点的如《水浒传》,故事情节呈水脉系结构,但本质上也属于线式结构,不过不是一条线而已,而是众多支流最终归于一处。更复杂的则是《红楼梦》,《红楼梦》的结构形态是网状的,人物事件千头万绪,纵横交错,网络天成。

    ⑥可以这样说,汉字书法是一切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虽然它对其他种种艺术形式的影响大小有差,彰隐有别,多少有异,但那基础性作用则是毋庸置疑的。

    1.从全文看,汉字书法是如何“以它特有的风韵影响了左右芳邻”的?(4分)

    2.第⑤段中,作者说《水浒传》“故事情节呈水脉系结构”。结合自己阅读《水浒传》的体验,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4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资讯爆炸时代》,完成小题。

    资讯爆炸时代

    ①这无疑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今天一份《纽约时代》上的内容比17世纪一个普通英国人一生经历的还多;可用的资讯平均每4年就增加一倍;各种资料、信息、画面正排山倒海般涌现,人们已经被迫经年累月沉浸其中。我们每天被动地接受着各种加码的信息,在自以为更加自由的同时,却更加被塑造。资讯改变着我们的认识,甚至让我们迷失了自我。

    ②我们总读不完堆积如山的书刊,我们总对一些新事物一知半解。为了在竞争中生存,甚至在社会中立足,我们被迫追赶每分钟都在膨胀的知识,但我们的脚步总追不上周围的变化。

    ③在浩瀚的资讯面前,我们感到极度的恐慌和精神焦虑,我们感到了人的渺小和无力,害怕在如潮的资讯中灭顶,害怕被这个多变的时代所遗弃。

    ④我们需要跳出资讯的泥潭。

    ⑤资讯时代是为能运用资讯的人而准备的。那些把一切资料的碎片都当做资讯的人不可能正确的运用资讯;那些把一切有用和无用的东西都往脑袋里塞的人也不可能成功运用资讯。只有对你真正有意义的资料才称得上资讯,其他的都是垃圾,只会让你更加无知。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超载健忘症”,听完一场毫无意义的演讲,我们不仅没有记住一个字,反而连车停在什么地方都忘了。

    ⑥我们摄取新的资讯,是为了将其组合到旧有的经验中去,获得更佳的知识结构,而不是为了装点门面,甚至全面否定对自我的认识。面对扑面而来的种种资讯,如果不能够根据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进行选择,如果不加分析、理解、取舍而“照单全收”,必将造成资讯对你的严重伤害。富兰克林说:“一个饱读诗书的蠢材,往往比一个无知的蠢材更蠢。”

    ⑦我们完全可以从资讯焦虑中解放出来,以自己的方式去看待和处理问题。我们没有必要附庸风雅,也没有必要贪多求全。在资讯的大海里,如果你想做海绵,企图吸干所有的海水,无异于痴人说梦;不如做快乐的游鱼好了,自由地吞吐海水,汲取所需,摒弃所废。

    ⑧让资讯为我所用,而不是自己被资讯所左右,才能从资讯焦虑中彻底解放。

    1.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2分)

    2.分析文章①-③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3.说说第⑦段中提到的“自己的方式”具体指什么。(3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题目:让________成为习惯

    要求:⑴将题目补充完整。

    ⑵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⑶字数不少于600字。

    ⑷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