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25 题,综合题 2 题,简答题 1 题
简单题 18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5 题
  1. 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范喜良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农夫。他可能使用过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是

    A.铁锄        B.曲辕犁      C.翻车        D.棉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上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匠优秀,积极性高           B.生产不计成本

    C.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          D.国家权力的支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材料表明

    A.明成祖目的是借外商引导国人投身海外贸易

    B.明成祖担心向外商征税会侵害外商所在国利益

    C.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D.朝贡贸易追求未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张履祥为其亡友的妻子幼子安排生计:“瘠田十亩,自耕农仅足一家之食;若雇人代耕则与石田无异;若佃于人则计其租入,仅足供赋税而已……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蓄池鱼。”这说明明清政府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 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 重农抑商政策更加严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

    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观察下列图表,指出1895~1900年我国出现这种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列强经济侵略的放松

    C.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空前提高

    D.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运动的推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外国棉纱“初时只销售于九江、南昌、广信、饶州,继至吉安、临江、抚州、建昌,今年(1898年)遍及瑞州、袁州、赣州、宁都、南安等处,通省皆已流通,价值不下一千万两。从前妇女手纺之纱,(至此)几乎无人过问”。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手工纺纱业繁荣      B.中国自然经济没有发生变化

    C.洋纱在中国内地市场畅销   D.民族纺纱业发展得极其缓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这反映出“一五”计划

    A.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经济工作中存在着严重冒进倾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70年12月,毛泽东会见美国客人斯诺时说:“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要走弯路,就是S形。”下列事件属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上“走弯路”的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执行

    D.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表反映中国1953—196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情况,其中1963—1965年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

    时间

    1953—1957年

    1958—1962年

    1963—1965年

    增长率

    14.6%

    0.6%

    15.7%

    A.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D.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策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然而在1992年,广东人仍然担心来自北京的黄灯和红灯,他们亟想看到绿灯信号。1992年广东看到的第一个绿灯信号是

    A.《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D.“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如今的计委(国家计划委员会)大院(位于北京城西三里河)已有几分落寞,冬天感觉更是如此,在灰色的天空和枯萎的树枝映衬下,苏式老楼越发显得破败,很多窗户已没了玻璃,用塑料编织袋勉强堵上。”(据北京晚报2013年3月2日)计委大院的落寞,是由于

    A.中苏关系恶化         B.计划经济彻底退出舞台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

    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

    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

    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央视3套热播的《歌声飘过30年——百首金曲系列演唱会》,下列歌曲不可能入选其中的是

    A.《在希望的田野上》         B.《春天的故事》

    C.《走进新时代》            D.《我是公社小社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

    A.迪亚士的远航          B.达伽马的远航

    C.哥伦布的远航          D.麦哲伦的远航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荷兰著名诗人冯德尔曾写到:“我们阿姆斯特丹人扬帆远航……利润指引我们跨越海洋,为了爱财之心,我们走遍世界上所有的港口。”上述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15世纪      B.16世纪     C.17世纪      D.18世纪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帝国主义国家在殖民地从事建设时,往往优先考虑母国利益,而非照顾殖民地。根据

    这种观点,英国殖民印度时最先开始的可能是哪一项建设

    A.交通设施     B.水利设施

    C.教育制度      D.议会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759年,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社会贫富差别的扩大   B.工人运动的兴起

    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从纽约运往英国的小麦,或从孟买运往英国的棉花等主要商品的运价降低了2/3左右。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对殖民地掠夺的加剧      B.小麦、棉花产量的提高

    C.工业革命带来运输业的发达   D.受英国经济危机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以下哪一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更完整

    A.垄断组织的产生          B.工厂制度的产生

    C.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推行     D.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阅读下列美国钢铁业在某一时期的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美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年份

    1870

    1900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工人总数(个)

    78000

    272000

    钢铁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总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A.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不断大       D.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著作《全球通史》中说:“在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威斯汀豪斯公司的股票从151上升到286,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从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实业家、学究式的经济学家和政府领导人都表示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段材料实际上揭示了

    A. 美国股票市场存在虚假繁荣景象

    B. 美国金融证券业正处于发展的高峰

    C. 金融证券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

    D. 金融证券业对美国经济发展贡献越来越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罗斯福新政被称为是“3r”改革:即“recovery、relief、reform”,其中反映“recovery”方面的内容是

    A.推出了多项社会保障               B.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 

    C.大力的调整农业政策               D.大规模兴办公共工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关于在美国出现的“新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B.它包含了一系列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C.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促进了美国经济长达10年的增长

    D.它已摆脱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等规律及其他影响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的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

    ——《百年巨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古今中外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材料二  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至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13至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1847年5月,十小时工作的提案在下院通过,6月8日“十小时法案”得到王室批准成为法令。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材料三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采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二   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是,晚清社会的发展却从根本上逆转了传统的价值观,“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也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在绅与商的交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同时,社交应酬也带有明显的商业利益,而不再以联络友情为主。

    材料三  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同时在一般礼仪中严格的“等级”、“身份”的界限也开始趋于模糊。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晚清习俗中所表现出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