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选择题 4 题,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材料作文 1 题,语言应用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情景默写 1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4 题
  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美感作为感觉,是在对象化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不能超脱的诗人,总是执著于某一些特殊的对象。他们的心灵固结在美感上,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最大的祸害莫过于执著于某些特殊的对象了。

    ①他们不能成为美感的主人

    ②他们的美感又固结在这些特殊的对象上

    ③美感就失去寄托

    ④反而让美感受对象的役使

    ⑤心灵就会遭受致命的打击

    ⑥一旦丧失这些对象

    A. ②⑥③⑤①④

    B. ②③⑥④①⑤

    C. ⑤②①④⑥③

    D. ⑤①④②③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

    包浆是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包浆的形成,多是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或土埋水浸,甚至空气中射线的穿越,在文物表面渐渐形成的皮壳。也有由文物把玩者经久摩挲盘玩的手泽造成的,比如把玩的核桃、手串。

    人有包浆吗?有的。皱纹是人的包浆,白发是人的包浆,包浆是如影随形的沧桑感。当然,包浆更多体现在人的气质。如智者的灵气、勇者的硬气、隐者的仙气以及读书人的书卷 气……随着生活历练的增多,一个人做事做人的底气和才气不断增长——或做事驾轻就熟,事半功倍        。凸显的生命包浆之色泽,可谓幽光沉静,溫存内敛。

    (1)概括文物包浆形成的两大原因。

    (2)人的包浆是指什么?

    (3)根据语境,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后面的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并与之形成排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跳出教条的藩篱、突破程式化思维,多察实情、多听心声,拥抱广阔的社会生活,我们把握的将是多元多变的现实,迎来的则是更有价值的人生。

    B. 从艺术角度来看,我们很难说《乡村爱情故事》不优秀,但其真实、接地气的艺术追求,还是得到了不少观众的认可,也得到了市场最直接的反馈。

    C. 大学文学教育的目的需要体现大学精神,不是以把文科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市场需要的大众写手为目标,而是要成为高雅文化的守护者和引领者。

    D. 我国科学家表示,不反对研究复活已灭绝的物种,但没必要执著于此,而应该将前沿的生物技术更多地投入到维护生物多样性、挽救濒危物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行道上车让行人本是交规,然而长久以来的落实情况却很不乐观:新交规一经出台,就如汤沃雪,使车让行人蔚然成风。

    ②你是个不求回报的大方之家,你就像是随叫随到的知心大姐姐,只要朋友需要,你一定会全力相助,从来不去衡量利弊得失。

    ③这里虽然气候条件恶劣,但富硒土地较多,在专家的帮助下,大家克服各种困难,大力发展科技型园艺,方寸之地开辟出了独具特色的致富路。

    ④在安徽省宿松县拍摄的《大山之恋》讲述了一对青年大学生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故事,他们放弃瓜田李下的甜蜜,体现出当代青年的高尚情操。

    ⑤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绿公司”年会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我们现在每一天都如履薄冰。十年以内BAT未必在,可能三年内就不在了。”

    ⑥电影《听说》成功的秘诀在于不法常可,它并没有像许多电影那样用第一人称来叙事,而是大胆地选择用背景音乐来打破沉默的画面。

    A. ②④⑥

    B. ②③⑤

    C. ①⑤⑥

    D. 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B. 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C. 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音韵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

    D. 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E. 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2.诗的颔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请结合全诗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听海的心

    迟子建

    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了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上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摈弃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掬一捧海滩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

    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

    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

    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

    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

    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突然就化做彩云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灵魂化成的。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分!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虽然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河流里有色彩绚丽的鱼,但我更爱家人,更爱我家院子里的狗!

    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就结束了。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大家奔向森林,采集一切可食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兴;知道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镰刀头敲击铁桶,赶走贪吃的熊;知道在遭遇蛇时,怎样把它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怎样用烧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

    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会记得蕾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静的春天》,是这位伟大女性,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是环境保护的先驱者和实践者。她的《惊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进,不忍离去。蕾切尔·卡森曾说,假使她对仙女有影响力,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

    蕾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了,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潮汐,一直回荡在我们耳畔,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一眼头顶的月亮,让我们能够满怀柔情,把一颗清晨的露珠当花朵来看待。看到她用朴素纯净的文字勾勒的那片缅因州的海,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我心中,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

    蕾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世人。所以她的音容失明于这个世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辉,从未落入黑暗之中。

    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

    (选自《青年博览》2017年第19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对母子动作神态做了精细描写,以中年男人精神的萎靡来反衬盲人老妪精神的昂扬,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也凸显了本文的主旨。

    B. 文章说“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这一思想洋溢着“万物有灵”的神秘气息,给本文带来了瑰丽的神话色彩,令人神往。

    C. 文章看似散漫,其实匠心独运。从都柏林的海湾到作者故乡的雪原,再到那片缅因州的海,文笔洒脱自如,而精神贯通,充分体现了现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D. 文章语言华丽,综合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诗性与智性有机融合,细腻而又张扬。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含意。

    3.文章以“听海的心”为标题,有何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双向互动: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

    主流文化是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或能够为该社会确立价值导向,并能整合和引领其他文化的文化,我国的主流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包含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髓的,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内涵的部分,西方外来文化中合理与科学的部分,以及大众文化中中有益的、先进的文化。。

    流行文化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按一定的节奏,以一定的周期,在一定的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被不同阶级所广泛分享的信仰、行为和将他们组织在一起的事物,如时装、流行文化作品、流行音乐及其他流行艺术等,当代中国流行文化,是指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契合并受市场规律支配,以城市大众为主体和主要消费对象,以流行和时尚为突出特征,并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的新型文化形态。

    主流文化作为一种表达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在价值目标上必定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的,以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流行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文化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一个社会亚文化系统越发达,就意味着这个社会越开放。这种发达是建立在高度开放与自信的社会文化心态之上,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度、开放度的重要文化指标。

    流行文化也是思想的力量,它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张扬个性,富有朝气,崇尚科技创新,有助于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不成熟性,社会的正确引导与教育是必需的外部力量,进行主流文化的教育能够使其价值选择在坚持主流文化与主导价值观的前提下有鉴别地吸收流行文化的合理元素,充实自我、满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流行文化总是试图从文化的边缘走向社会主流文化的中心,走向文化的未来,承担起推动文化发展的重任,以证明自己社会价值的存在意义,主流文化也总是在时代的变迁中以崭新的姿态寻求文化的“落差”,将流行文化视为自己的“对应物”,而调整着前进的方方向,构建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既要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又要通过流行文化多样性丰富资源的选择、吸收、创新,形成具有时代特色与创新发展的文化体系。

    (节选自张连梅《关于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契合与功能互动》,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主义文化是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内涵的,是合理与科学的,是有益与先进的,因而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

    B. 中国流行文化是新型文化形态,是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契合并受市场规律支配的文化。

    C. 流行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一个社会的亚文化体系发达与否,是衡量这个社会文明度、开放度高低的重要文化指标。

    D. 时代总在变迁中,主流文化也会把流行文化视为自己的“对应物”调整着方向走向流行文化,成为流行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三项是

    A. 文章开头两段对“主流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概念及它们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

    B. 文章从流行文化是衡量指标、思想力量以及它的推动作用三个方面,论证了两种文化互动的必要性。

    C. 文章提出,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是有帮助的,但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也不可或缺。

    D. 文章认为,流行文化存在的意义在于走向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中心,取代并超过社会主流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流行文化是有时空限制的,在这个时空下是流行文化,在另外一个时空下就不一定是流行文化,除非是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文化。

    B. 流行文化如果具备和主流文化一样的意识形态、目的和宗旨,就有可能发展成为主流文化。

    C. 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需要在坚持主流文化与主导价值观的前提下有鉴别地吸收流行文化的合理元素。

    D. 构建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使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形成双向互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已启动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使用新能源汽车是行业的趋势,也是未来出行的必然选择。事实上,很多国家也出台了类似的禁售日程。英国、法国今年宣布将于2040年开始禁售传统柴汽油车,挪威、荷兰更将这一节点提前至2025年。

    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但相比2016年中国传统用车2500万辆的总产量,同年新能源汽车50万的销量,仍只是九牛之一毛。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预示着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所以,中国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和举措,不是盲目跟风,而是深思而行;不是一时变通,而是长久之计。

    在交通领域,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也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虽然伴有挑战,但只要聚精会神把质量搞上去,新能源汽车总有一天会“大行其道”。

    (选自2017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长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全年产量79.4万辆,销量77.7万辆,产销量连续3年居世界首位。

    (《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趋势分析报告》)

    材料三:

    新能源汽车真的环保吗?从新能源汽车诞生之日起这一争论从未停止。有人认为,新能源汽车只是把城市尾气污染转移到电厂周边,同时电池回收困难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污染转移”质疑,相关人士认为,目前中国电力来源中,清洁能源发电占到1/3,随着能源结构的转变和升级,未来清洁能源发电将越来越多。电池问题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目前电池制作材料在不断革新升级,未来最有希望广泛应用的是燃料电池,比如氩作为燃料,燃烧后变成水可实现零排放。同时,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正积极进行技术创新,重点是电池回收研究。如某企业将市场上回收来的电池在储能电站实现再利用,电池中的锂、钴、镍等金属进行化学回收再利用。

    “相信未来我们的能源是清洁的,排放是趋零的。”这位专家说。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四:

    近两年来,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快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车桩充电接口不兼容的情况普遍存在,公共充电桩平均利用率低、充电接口安全标准有待提升、充电信息和支付网络安全风险等问题仍然不能忽视。

    电池的性能是掣肘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从市场来看,续驶里程是电动汽车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而电池直接决定电动汽车续驶里程,但这一问题不是简单增加车载电池量就能解決,因为这会带来整车设备重量的增加,单位电耗显著增大,随之带来的是碳排放增高。

    (摘编自2018年1月17日《科技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內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做法,我国也开始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这是相关部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面向未来作出的选择。

    B. 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行业发展澘力巨大:只要产品质量过硬,新能源汽车未来就会取代传统汽车。

    C.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呈增长态势,且这趋势将会延续;从增速来看,经历了2016年的波动之后,2017年基本呈上升趋势。

    D.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增长,势必增加电池的需求量,这在给环境保护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相关企业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新课题。

    E. 材料一展望了新能源汽车的前景,材料二用具体数据印证;材料三、四则分析了这一领域面临的问题,并分别提出了解决方案。

    3.从材料来看,当前新能源汽车电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应当怎样解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辆奔驰轿车强行变道时,被一辆比亚迪撞翻。比亚迪车主唐先生把行车记录仪拍摄的事故发生过程放到了网上,一些网友认为他做得好,称赞他“干得漂亮啊,就应该撞他”,并向他求教经验。交警的事故认定书,更为比亚迪车主赢得了“马路侠客”的赞誉。

    后来唐先生在微信群发语音说:“如果不是对方负全责,我一般不会去撞,只要是对方负全责我就去撞。”此话一出,有人开始指责他故意撞车、涉嫌谋杀,先前被称道的唐先生又成了大家批评的对象。

    唐先生后悔的并不是当时没有刹车,而是把语音发到了网上。

    对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就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下面文段有三处逻辑不当,请参照①的方式,修改另外两处。

    面部识别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推动了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与指纹识别技术相似,面部识别技术具有的生物基础,使人脸具有唯一性和不易复制性。计算机以非接触的方式获取识别对象的面部图像后,与数据库图像进行比对,完成识别过程,人面识别的准确率越高,人面数据库的数据覆盖率就越高。面部识别技术非常适合用于机场、地铁等人群密集场所的安保。

    ①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了面部识别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调衢州龙游令。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相继。通判登州。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泽奏免之。

    朝廷遣使由登州结女真,盟海上,谋夹攻契丹,泽语所亲曰:“天下自是多事矣。”退居东阳,结庐山谷间,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蹦之余,人民逃徙,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言:“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上嘉之,金人逼二帝北行,康王即帝位于南京,泽入见,涕泗交颐,陈兴复大计,金人谋攻汴京,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迩,都人震恐。僚属入问计,泽方对客围棋,笑曰:“何事张皇,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金人果败,自是不复犯东京。泽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宗爷爷,泽疏言:“丁进数十万众愿守护京城,李成愿扈从还阙,即渡河剿敌,杨进等兵百万,亦愿渡河,同致死力。臣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上乃降诏择日还京。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黄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都人号恸,遗表犹赞上还京,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忠简。

    (节选自《宋史·宗泽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

    B.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

    C.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贏卒十余人/

    D.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末甲,古代科举制度殿试中的一种等级,殿试录取的等级称甲,最低一等叫末甲。

    B. 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C. 疏也称“奏疏”,与作为文体的“表”不同,是古代臣子向君王陈情说理的文章。

    D. 阙指皇宫门前两边的楼台,中间空缺部分为道路,这里指宫殿,可理解为“旧都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宗泽兴学重教,开启民智。他在担任衢州龙游县令时,发现当地民众不知学习,遂兴办学校,安排老师,讲论经学,不仅转变了风俗,也使考上科举的人不断涌现。

    B. 宗泽高瞻远瞩,颇有政治远见。他在担任登州通判期间,对朝廷结交女真、与它结盟并谋划夹攻契丹的举措不以为然,认为天下将大乱,遂辞官隐居。不再出仕。

    C. 宗泽精明能干,富有军事才能。他在担任磁州知州期间,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防备措施,为坚守磁州作长远的打算,并为此向朝廷献计献策,使五郡互为援助。

    D. 宗泽尽忠报国,至死不渝。他从宋王朝利益出发,一再上书请求皇上返回京城:病重之际,他不把家事放在心上,仍念念不忘歼灭敌人,叮嘱将领要实现其遗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

    (2)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诗人说自己即使身体被肢解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并用反问句“________”来表明对志向的坚守。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

    (3)《爱莲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欺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