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非选择题 4 题
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西周时,以商周为中心的核心文化传播到了各地,将各地的四夷文化融合统一为中原文化。能够完成这一过程的是

    A. 禅让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有关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记载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赵匡胤劝守信等部将“自择善地,各守外藩,勿议除替”

    B. 宴会次日,赵匡胤等部将“皆称疾,请解军权。上许之”

    C. 几个朝中大将唯命交权主要迫于赵匡胤已牢控中央禁军

    D. 赵匡胤使用和平手段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朝的中央政府实行六部制,比汉朝的十三曹整整少了七个部门。唐太宗李世民用官非常之少,贞观年间,中央机构中的文武官员最少时只有643人,全国仅7000余人,这应该是历朝官员人数最少的政府了。据此推断,唐朝

    A. “小政府大作为”的执政理念

    B. 精简机构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C. 百姓所承担的赋税徭役最轻

    D. 完善科举制后选拔出更多人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鸦片战争前夕,广州保持着中国最大贸易口岸地位。1865年后,上海已经稳固地确立了其海外贸易的首要地位。以下对两地经济地位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有利于提高上海地位

    B. 鸦片战争后上海地位的确立根源在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C. 明中期后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造就其鸦片战争前地位

    D. 鸦片战争后广州地位下降主要原因在于落后的传统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B. 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C.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D. 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太平天国在南京颁布过被称道的《天朝田亩制度》。但是这一文件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程度都决定了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它的价值是为近代思想史提供了

    A. 农民土地所有制

    B. 农民的大同模式

    C. 天国纲领性文件

    D. 农民反封建斗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888年,一位在九江的西方人记述道:“洋布由于价钱便宜,似乎在这一地区正在顶替土布……近五年来数字在稳步增加,目前差不多比1884年增长了一倍。”当时在宁波的西方人也在报告中说:洋布“价格低廉,所以一年一年地流行起来,运入内地去的,也能迅速卖出”。据此可知

    A. 近代中国的手工业已经全面破产

    B. 我国沿海地区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C. 中国土布质量差无法与洋布竞争

    D. 我国一些地区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白寿彝在《中国交通史》中写道:(民国政府成立后的新交通)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和风力;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和以前专为军事政治上的便利而设的交通事业不同。这实际上反映了

    A. 交通之近代化及其管理之规范化

    B. 交通之机械化及其组织之商业化

    C. 交通之工业化及其适用之军政化

    D. 交通之机械化及其受众之官僚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虽然法律专家们并不认为自然法无形中对罗马民法起了限制作用,但是他们确实把它看作人类立法应当顺从的楷模。这一基本原则是罗马的一个伟大贡献,至今仍在起作用。”这说明罗马法

    A. 许多原则和制度被近代采用

    B. 为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立法技术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D. 自然法观念对后世影响巨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关于黑奴贸易转化成资本,马克思有一句经典的论断:“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这种关系是指

    A. 黑奴贸易的背景

    B. 黑奴贸易的利润

    C. 黑奴贸易的影响

    D. 黑奴贸易的结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苏俄的一份文件中写道:“余粮的自由必须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这一政策的贯彻

    A. 是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B.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面恢复发展

    C. 适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新形势的需要

    D. 推动了俄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开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二战期间,中国从美国获得的租借物资不及英国的5%、苏联的15%、法国的一半。当时美国给英、苏的租借物资,货一上船,所有权即归英、苏,而给中国的租借物资即便运到中国,控制权仍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手中。据此可知

    A. 中国国际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

    B. 贫弱的中国仍然遭受美国的侵略

    C. 这是美国维护自身利益的体现

    D. 这不利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时起,丝绸之路就作为一条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在随后历史上的各时期发挥着无可匹敌的作用。但如此的一条延续了千年的古道,却在人类历史走进了近代文明之时,逐渐地在岁月的风尘中消逝。公元前138年张骞为实现汉武帝夹击匈奴的战略计划而出使西域,虽无功而返,但他所带回的有关西域的信息却让当时的汉武帝下定了联系西域诸国的决心。公元前119年,张骞受命再次出使西域,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自此,中国的包括丝绸在内的商品开始大规模西传。……至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且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匪盗猖獗,加上其对西亚的掠夺,阻塞了东方经中亚到达欧洲的商道,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摘编自《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败》

    材料二葡萄牙和西班牙探险家的行动与郑和的短暂访问不同,他们象征着承担改变该大陆政治和经济平衡的使命。他们用舰载大炮和带滑膛枪的士兵所做的正是这件事。回顾历史时,有时似乎很难理【解析】
    一个像葡萄牙这样人口和资源都很有限的国家,怎么能航行如此之远并取得如此之多……这一步一经迈出,帝国的丰厚利润以及获取更多利润的愿望更加快了扩张的过程。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丝绸之路得以开通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方到达欧洲的商路被“阻塞”带来的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远洋探险目的的差异,分析中西方远洋探险对各自历史发展趋势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假设明清两个王朝政权不是与经济发展反方向地高度强化政治专制主义,而是循着两宋对经济实行‘开放’的宽松路线前行,说不定中国传统经济也会发生像西方那种类似变迁的趋势,市场经济可能会出现某种突破。……但这种假设毕竟敌不过历史‘实在’的力量,政治体制是一道逾越不过去的‘铁墙’。”

    ——摘引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解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明清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代太学兴办的过程中,在博士的任命、学生的招收、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采用各个方面,都形成了相应的制度。作为太学教授的博士官,统一由国家任命,经过严格的审查,由于人数少,只有名流学者才能担任。学生也经过严格的挑选,正式学员有公费待遇,需经过专管教育的太常官亲自选拔。其他学生自费上学,名额不定,由地方政府选送,条件是“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学生在校学习,主要学习儒家的经书,考试及格才能委以官职。总之,汉代的太学,就是通过各种制度,运用国家行政的力量,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儒学人才,这是对春秋战国到汉初四百多年间单纯由私学独撑局面的重大改革。汉代太学的建立,奠定了我国古代社会官学教育发展的基础。这不仅在当时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而且培养了许多“经明行修”的人才,对后世学校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毛礼锐《汉代太学考略》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汉代太学的兴办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太学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黄炎培(1878—1965),中国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发起人之一。1913年他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1915年4月,随农商部“游美实业团”赴美考察教育,撰写《旅美随笔》。他认为办教育如同治病,知病源才能开好药方,做到对症下药。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自此起,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不断发展、成熟。黄炎培早期职业教育思想更多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为重,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20年代起,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20年代中后期,黄炎培总结近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认为:“(一)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二)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三)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

    黄炎培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1)根据材料,概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黄炎培及其职业教育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