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字词书写 1 题,句子默写 1 题,名著阅读 1 题,语言应用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字词书写 共 1 题
  1. 阅读下列语段,把其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在方格内。

    砂锅鱼头终于端上来了,紫砂的盆,拙朴、hān(   )厚。盆里的鱼头,足有一尺来长,汤色乳白黏(   )稠,如牛奶般的,肥而不nì(   ),鲜美无比。更兼一小把香菜的点缀(   ),汤更透了香。

                            (摘自丁立梅《烟雨中的天目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 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④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卖炭翁》)

    ⑤商女不知亡国恨, 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泊秦淮》)

    ⑥________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⑦__________________,雉从梁上飞。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⑧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   (《论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名著阅读。

    (1)下列对名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观音院中老和尚为得到唐僧的袈裟命人纵火,孙悟空找广目天王借来了辟火罩保护唐僧,黑风山的黑熊精却趁火连夜盗走了袈裟。

    B.保尔因在神父家补课时,把一撮烟末撒在神父家的做复活节糕用的面团上而被校长开除。

    C.江姐初次到川北来,许云峰做了她的向导,为了旅途的方便,他们便以姐弟相称。

    D.那格人国家有“长生不老者”他们头上的胎记在不同时间呈不同颜色,12岁时是绿色;25岁时是深蓝色;45岁时是炭黑色。

    (2)阅读《草房子》选段,完成题目。

    他个头长得高,比他同龄的孩子高出一头多,但并不胖,脸色红润,很健康,是一个女孩子的脸色。他往油麻地孩子群里一站,就能很清楚地与油麻地的孩子们区别开来,像一簸箕黑芝麻中的一粒富有光泽的白芝麻。

    选段中的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水浒传》选段,完成题目。

    他只得再坐箩里,又下井去。到得底下,他爬将出箩,却把柴大官人抱在箩里,摇动索上铜铃。上面听得,早扯起来到上面,众人大喜。及见柴进头破额裂,两腿皮肉打烂,眼目略开又闭,众人甚是凄惨,叫请医士调治。他却在井底下发喊大叫。

    ①文中的“他”是谁?

    ②柴进为何会在井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下列语段中的句子都有语病,请根据要求改正。

    ①据专家报道,全世界至少有5万人每天死于由水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②发展中国家每年大约有2500多万人死于饮用不洁净的水。③中国水利部部长钮茂生日前发出警告: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在30年内,中国就会发生干净水源枯竭。④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饮用水质已经成为12亿中国人生存的尖锐问题。

    (1)第①处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_移到___________前面。

    (2)第②处成分赘余,应将___________删去。

    (3)第③处用成分残缺,应在____________后增加___________。

    (4)第④处结构混乱,应在___________ 后增加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材料二:《朗读者》由董卿担任制作人以及主持人。董卿是一位知识渊博,随时可以引经据典、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性,她的美丽与智慧,点亮了节目,凸显了节目的文化韵味。《朗读者》在嘉宾的选择上以“情怀”为标准,68名嘉宾中有明星,有作家,有科学家,也有普通人,这些人勇敢、善良,各具特色。

    材料三:随着“碎片化”时代的到来,公众已经很难有充裕的闲暇时间去静下心来品读一本书籍,去感受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朗读者》的出现,使公众再次感受到向往以久的对文化生活的回归,同时满足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价值诉求。

    材料四:《朗读者》每一期栏目都会事先设定好特定的主题,并以此展开对诗词歌赋、文学典籍的回顾。每一段隽永的文字,每一段或慷慨激昂或缱绻抒情的诗词,均会让公众感受的语言与文字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即使是开场白,也字字珠玑,深入人心。

    (1)材料一向我们介绍了《朗读者》这个电视专栏的节目性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二、三、四,探究《朗读者》成功的原因用哪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释)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1.“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境况?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3.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晏平仲婴者,莱①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②贤,在缧绁③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④,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⑤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节选自《管晏列传》)

    (注释)①莱:国名,在今山东平度以西。②越石父:齐人。③缧绁:拘禁犯人的绳索,引申为囚犯。④戄然:震惊的样子。⑤诎:通“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⑴既相齐         

    ⑵延入为上客

    ⑶夫问其故       

    ⑷晏子怪而问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⑴晏子戄然④,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

    ⑵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用自己的话说说,御之妻为何想要离开他?

    4.晏婴是个怎样的人?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人最快的脚步是“坚持”

    ①最近读书,偶然翻到一段记述,颇令人感慨。宋代诗人石曼卿做海州通判时,发现县衙对面“山岭高峻,人路不通,了无花卉点缀映照”。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叫人用黄泥裹着桃核做成弹丸,闲暇时便一颗颗往山岭上投。几年下来,竟然“花发满山”。后来,苏轼游历此地,赋诗赞曰:“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

    ②空山收获繁花似锦,表面上看得益于诗人的奇思妙想和闲雅情趣,本质上则源自日复一日的坚持。数年之间,没人记得清都有谁参加过投掷游戏,也无法计算究竟有多少颗桃核最终落脚山坡。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重复播种、静谧无言的守望等待,定然不会迎来满山芳华的惊喜。其实,为学立志、干事创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③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诚如诗人所言,生活之路迢遥,比拼的并非一时一地的速度。在贵州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挥洒___1___年时光,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恒心,最终凿通“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彻底改变了祖祖辈辈缺水的命运。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更没有从天而降的“伟力”;那些不急不躁、朝着既定目标砥砺奋进的人,才能在日积月累中抵达梦想的彼岸。

    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坚持”二字,谈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做一阵子不难,做一辈子很难。苏格拉底曾给学生们布置作业,要求大家每天甩手上百下。结果,第一天所有学生都能完成,但一个月后尚能坚持者仅剩一半,一年后还在坚持的就只有柏拉图一人了。现实中,不少人在干事创业之初也都意气风发,但在漫长而艰辛的跋涉路途中,逐渐褪去了干劲与激情。殊不知,即使慢,即便遭遇挫折,只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终能遇到美好风景。坚持,可说是梦想的生动注脚。

    ⑤当然,坚持不是不辨方向、不顾实际地盲目前进。方向正确,步履再慢也终将抵达;目标缺失,行动再快也难偿所愿。今天,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职业版图”被快速刷新,人们面临着更多的职业选择、更快的生活节奏。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认为积累和坚持已经落伍,下苦功夫没有前途。于是,他们以最快的脚步追求速成,开网店赚钱就去做店主,“网红”吃香了又匆忙去直播……在浮躁中,一步步陷入了低效忙乱的怪圈。对个体来说,不省思自身方位、不注重过程积累,就难免竹篮打水一场空。

    ⑥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河北塞罕坝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面,如今绿树葱茏、天净水清,这样的绿色奇迹,映照着塞罕坝人超越半个世纪的坚守。“万事从来贵有恒”。日拱一卒的坚持,永远是打开梦想之门的金钥匙。

                              (人民日报)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第③段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核桃哨

    许松华

    哥撂下一麻袋核桃就走了。哥叫麻山。

    麻山背对着她说:“哥瞅你活得腻烦,这袋核桃该够你磨蹭一辈子吧!”盲女的眼泪就刷地流了出来。盲女14岁。

    她握着核桃,呆呆的,木木的,恍如化石。

    她拿起身边的钻子,捏着核桃钻起来。她知道,哥把她的命运交给了核桃。钻好,她放在嘴边轻轻吹了一下。

    “嘀——哩——”核桃发出滞涩的脆音,略带点不安,又略带点惊慌地消失了。她惊喜得像一头小鹿在胸口欢蹦乱跳地撞。

    盲女就天天坐在院前钻呀,掏呀,刻呀。风儿掠过树林,她悄悄支棱起耳朵;河水流过卵石,她陶醉般地朝那个方向凝望着。

    她看不见夕阳,看不见青青的翠竹,乳白色的炊烟动人地袅娜着。

    过路的老汉牵着牛从她面前走过,总带点哀怜的口气叹道:“这娃呀,疯魔哟!”放学的孩子看着她,远远地不肯拢来。

    麻山把她雕的核桃哨捎到集上,换回俩小钱。麻山把钱一股脑儿倒在她手上,说:“这是你的劳动所得,哥可是一点也没敢贪心呀!”

    后来,麻山把好多好多的核桃哨捎到集上,换回的钱提留一半,把另一半交到她的手上,眼热地说:“妹子可是发了财哟!”

    盲女朝旁边的破篓淡淡地一点头。“放这里了。”又自管挖下去。

    麻山看看破篓子,恋恋地叹了口气。

    人们不知道盲女存了多少钱,只听见核桃哨漫天遍地繁响着。

    然后盲女去了一趟学校。

    要不是那天京城来了一群艺术家,说是搞义演,兼吸收民间艺术,盲女也许就永远是山房前一帧淡淡的风景。

    那天四乡的人都去了,热闹异常。待艺术家演唱完后,县委书记说:“大家伙有点手艺的,都献上来呀,要评大奖的!”

    有个小伙子就站到场地中间,把一根唢呐吹得溜溜圆。

    许多人竞相献艺,口哨,二胡,洞箫,三弦,甩花儿,秦腔,唱得天红地彤,云转树摇。艺术家们一个个默默地听着,哑寂无声。

    最后上场的,是一个吹柳笛的小伙子,只见他柳笛一吮,才亮出一声儿就天朗地清;一溜儿出来,全场鸦雀无声,只有一团大白云低低地在人们头顶上伫立不动。

    突然,不,仿佛是低低的,缓缓的,另外一缕亮丽的清音,越过山野,掠过柳垄,拂过湖水,一直消失在白云里。吹柳笛的小伙子收了柳笛。人们用目光追寻着那缕仙乐,最后用心地谛听云层,仿佛要把魂儿从云中拾回来。

    霎时只有许多秦俑呆呆地伫立在这块曾经铁马金戈的古老土地上。

    那缕清音陡地一颤,似乎钢绳倏地一抖,甩出个大花儿。一串音符九曲百折,又刷地把大地上的一切带往天堂。人们似乎肋生双翼,缓缓升上天空,只觉得玉袂飘飘,异香扑面,如痴似傻地跟着渐去渐远。

    艺术家中有个白发苍苍的老者,突然哑着嗓子发一声喊:“留住他,他已经走远了!”

    人们才如梦方醒,着了魔一般一起向左奔去,白发苍苍的老者跑在最前面。跟了半里多路,前面一带柳后,柳丘中,一位白衣少女飘然而立。山上,柳丝细细,白云依依。

    老者道:“请问姑娘叫什么名字?”

    那少女朱唇轻启:“小女无名无姓,人皆称我盲女。若没有别的事,我要走了。”

    老者道:“你……你怎么不来献艺呢?”

    少女昂然答道:“好孬自有评说,名利于我如浮云。”

    老者不肯罢休:“那么,你肯不肯留下来,随我们义演呢?”

    少女缓缓摇头:“我所到之处皆义演。”

    老者叹道:“真乃冰雪一款,朝霞一袭。”抬眼时,早已不见盲女踪迹,唯见水阔烟蒙。众人面面相觑,感叹不已。

    麻山回到家,收到村小学一封感谢盲女捐资助教的信。手攥信函,不觉泪流满面。

                           选自《中国最好看的微型小说》

    1.文章具体写了有关盲女的哪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2.请用自己的语言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她握着核桃,呆呆的,木木的,恍如化石。

    (2)突然,不,仿佛是低低的,缓缓的,另外一缕亮丽的清音,越过山野,掠过柳垄,拂过湖水,一直消失在白云里。

    3.小说第2段和最后一段都写到了“泪”,请分别说说流泪的原因。

    4.“然后盲女去了一趟学校。”这段话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盲女是个什么样的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请以“________,并未离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文题抄写在答题卡“题目”后的横线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