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2 题,其中:
文言文阅读 2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语言应用 1 题,选择题 4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话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后完成小题。

    《三国演义》节选

    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又早新春。乃命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关、张闻之不悦,遂一齐入谏玄德。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玄德忙施礼,问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将军今日可与相见。”言罢,飘然自去。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张飞曰:“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岂可相强。”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分付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 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顿首拜谢。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张飞的言行反映出他的卤莽,而张飞的卤莽正反衬出刘备和关羽对诸葛亮的敬重和访求贤才的虔诚之心。

    B. 文中的诸葛均和小童看似闲笔,但是他们都是刘备见诸葛亮过程的铺垫,使得刘备的求贤之路显得崎岖不平,行文也变得摇曳多姿。

    C. “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照应前文司马徽、徐元直对诸葛亮的推荐,强调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

    D. 诸葛亮认为,曹操成功靠天时和人谋,不能与之争锋;孙权的优势在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刘备的机会在于人和,可成大业与孙、曹鼎足而立。

    E. 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衬托、对比等手法,从侧面和正面塑造了诸葛亮这一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

    2.这段文字反映出刘备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试分析“隆中对”一段从哪些方面表现出诸葛亮“万古之人不及”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俊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佘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趦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雏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B.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C.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D.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       庙朝:宗庙和朝廷,特指君主听政的地方。

    B. 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      黛:古代女子画眉用的青黑色的颜料。

    C. 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黜陟:封建时代官员降职

    D. 膏吾车兮秣吾马           膏:油脂,这里用作动词,指用油润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愿认为自己命里注定无法成为“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只能退而归隐,做一名山林隐士,但这也不失为大丈夫所为。

    B. 这篇赠序不是像常见的赠序那样对受赠名进行赞颂、勖勉,而是引述李愿自己发过的议论来赞颂李愿,写法可谓别出心裁。

    C. 文中极力赞美隐居的清高,称道隐居的乐趣,甚至表示自己也要去做隐上,据此我们可以推测,作者在当时也不甚得志。

    D. 本文把当时官场的得意者和拼命钻营者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并对二者给予无情的批判,从而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败。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

    (2)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3)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苏武传》)

    (4)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5)公诚能驰一个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与曹操论盛孝章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打鱼的

    汪曾祺

    女人很少打鱼。

    打鱼的有几种。

    一种用两只三桅大船,乘着大西 北风,张了满帆,在大湖的激浪中并排前进,船行如飞,两船之间挂了极大的拖网,一网上来,能打上千斤鱼。而且都是大鱼。一条大铜头鱼(这种鱼头部尖锐,颜色如新擦的黄铜,肉细味美,有的地方叫做黄段),一条大青鱼,往往长达七八尺。较小的,也都在五斤以上。起网的时候,如果觉得分量太沉,会把鱼放掉一些,否则有把船拽翻了的危险。这种豪迈壮观的打鱼,只能在严寒的冬天进行,一年只能打几次。鱼船的船主都是些小财主,虽然他们也随船下湖,驾船拉网,勇敢麻利处不比雇来的水性极好的伙计差到哪里去。

    一种是放鱼鹰的。鱼鹰分清水、浑水两种。浑水鹰比清水鹰值钱得多。浑水鹰能在浑水里睁眼,清水鹰不能。湍急的浑水里才有大鱼,名贵的鱼。清水里只有普通的鱼,不肥大,味道也差。站在高高的运河堤上,看人放鹰捉鱼,真是一件快事。一般是两个人,一个撑船,一个管鹰。一船鱼鹰,多的可到二十只。这些鱼鹰歇在木架上,一个一个都好像很兴奋,不停地鼓嗉子,扇翅膀,有点迫不及待的样子。管鹰的把篙子一摆,二十只鱼鹰扑通扑通一齐钻进水里,不大一会,接二连三的上来了。嘴里都叼着一条一尺多长的鳜鱼,鱼尾不停地搏动。没有一只落空。有时两只鱼鹰合抬着一条大鱼。喝!这条大鳜鱼!烧出来以后,哪里去找这样大的鱼盘来盛它呢?

    一种是扳罾的。

    一种是撒网的。……

    还有一种打鱼的:两个人,都穿了牛皮缝制的连鞋子。裤子带上衣的罩衣,颜色白黄白黄的,站在齐腰的水里。一个张着一面八尺来宽的兜网;另一个按着一个下宽上窄的梯形的竹架,从一个距离之外,对面走来,一边一步一步地走,一边把竹架在水底一戳一戳地戳着,把鱼赶进网里。这样的打鱼的,只有在静止的浅水里,或者在虽然流动但水不深,流不急的河里,如护城河这样的地方,才能见到。这种打鱼的,每天打不了多少,而且没有很大的,很好的鱼。大都是不到半斤的鲤鱼拐子、鲫瓜子、鲶鱼。连不到二寸的“罗汉狗子”,薄得无肉的“猫杀子”,他们也都要。他们时常会打到乌龟。

    在小学校后面的苇塘里,臭水河,常常可以看到两个这样的打鱼的。一男一女。他们是两口子。男的张网,女的赶鱼。奇怪的是,他们打了一天的鱼,却听不到他们说一句话。他们的脸上既看不出高兴,也看不出失望、忧愁,总是那样平平淡淡的,平淡得近于木然。除了举网时听到欸的一声,和梯形的竹架间或搅动出一点水声,听不到一点声音。就是举网和搅水的声音,也很轻。

    有几天不看见这两个穿着黄白黄白的牛皮罩衣的打鱼的了。又过了几天,他们又来了。按梯形竹架赶鱼的换了一个人,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辫根缠了白头绳。一看就知道,是打鱼人的女儿,她妈死了,得的是伤寒。她来顶替妈的职务了。她穿着妈穿过的皮罩衣,太大了,腰里窝着一块,更加显得臃肿。她也像妈一样,按着梯形竹架,一戳一戳地戳着,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她一定觉得:这身湿了水的牛皮罩衣很重,秋天的水已经很凉,父亲的话越来越少了。

    1.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女人很少打鱼”这句话为后文写穷人打鱼做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展开,有利于塑造贫苦人家女性的勤劳、坚忍的形象。

    B. “喝!这条大鳜鱼!烧出来以后,哪里去找这样大的鱼盘来盛它呢?”这句话表现了人们兴奋喜悦的心情,照应上文“看人放鹰捉鱼,真是一件快事”。

    C. 作者在描写穷人一家捕鱼时反复写“一步一步地走”“一戳一戳地戳着”,语言平淡无奇,但极具画面感,又能引发读者的联想。

    D. 文章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也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其中既有对贫苦人家生活状况的淡淡同情,更有对江南水乡富足生活的由衷赞美。

    2.本文前半部分用了不少笔墨介绍了几种打鱼方式,有什么作用?

    3.文章最后一段言有尽而意无穷,请简要赏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记文学必须是真实的,这是传记作者、传记学者和读者的基本共识。真实性被认为是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这首先是由传记的历史属性决定的。在《文学术语词典》中,卡登给传记下的定义是:一个人生平的记录,历史的一一个分支。显然,卡登不但给传记定义,而且还给传记定性,即传记是历史的。可是,如果传记仅仅是历史的,那么传记与历史又有什么差别呢?

    传记不同于历史,一方面在于传记再现的对象不是纯粹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历史事件自然离不开它的扮演者——人,但历史中的人是一根红线,他的作用常常是用来串起事件之珠,而大写的人是隐而不见的。传记中的人却截然不同,他是奔腾的洪流,时而劈山开道,时而平静如镜。一件件事发生了,读者关注的却始终是这股洪流,直至它融入大海,传记便戛然而止。确切说,传记不是全景式的《清明上河图》,而是一幅《蒙娜丽莎》式的肖像画。前者无疑更贴近历史。。

    另一方面,从写作目的来说,历史学家的职责在于“通古今之变”,而传记作家则专注于传主的个性。换言之,在历史著作中,我们读到的多半是时间的回旋递进、事件的来龙去脉、朝代的更迭兴衰,逐渐地领悟到历史车轮何以滚滚向前的内在逻辑。相反,传记不是这种乌瞰式俯视以抓起经脉,而是特写式聚焦,焦点始终对着孕育意蕴的细节——传记事实。翻覆如云的情感、变幻莫测的心理、大难临头的危机都被一一剪辑制作,然后展示给读者的是一部个性历程的电影。

    传记和历史存在着差异,但它们却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必须建基在事实之上,恪守事实的真实是它们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但实际上,要完全追求事实的真实并不容易,在收集传主生平资料的过程中,在传记事实链上少了一-个环节是常有的事。遇到这种情况,传记作家怎么办呢?这就涉及到传记的虚构性问题。传记的虚构本质上是一种“死象之骨”式还原,即传记事实也许只是个死象骨架,已无血肉,传记作者要复原大象,就需在把握传主性格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补足那个缺损的环节,使传记事实的链条接上,让钡述得以继续完成。从事实的真实出出发,传记作家没有权利增减象骨,更没有权利替换象骨。他不能“因文生事”,但叙述的真实却要求他“以文运事”。这种虚构现象即是钱钟书所说“入情合理”的想象造成的,与传记的真实性原则并无大矛盾。

    (节选自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是真实性,真实性即历史属性,从本质上说传记是历史的。

    B. 《清明上河图》体现的是历史的特点,重在表现事件,而《蒙娜丽莎》体现的是传记的特点,重在凸显主要人物。

    C. 同样叙述事实,传记借此来表现人物心理,而历史借此来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D. 传记作家很难收集到完全真实的事实,但这并不妨碍他通过想象来补足事实,从而重塑传主形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写作对象和目的两方面论述传记与历史的差异,意在证明传记的真实性是由其历史属性决定的。

    B. 第二段主要采取对比和比喻论证,形象阐释了传记和历史中“人”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C. 第三段对历史和传记进行了区别,前者是以鸟瞰式俯视抓起历史经脉,后者则以特写式聚焦展示传主个性。

    D. 文章末段论述传记的虚构性,看似与前面的内容无关,实则是有效补充,体现了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记文学兼有历史和文学的特点,前者要求事实的真实,后者则允许运用适度的虚构来补足缺失的事实。

    B. 历史的读者关注事件发展,而传记的读者关注的是传主的生命历程,所以对其背后的历史事件可以忽略不计。

    C. 传记会基于事实表现人物,而对传主细腻的情感、曲折的经历等不会作过多铺陈渲染,这是由传记的历史性决定的。

    D.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一些虚构的情节,这些情节是基于传主性格进行的再想象,以文运事,丰满了人物形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古人有名有字,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才有字。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颜氏家训》);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如东汉的张衡,字是平子;也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的朱熹,字是元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女留学生江歌被杀一案,在日本东京地方裁判所当庭宣判,法院判处被吿人陈世峰有期徒刑20年,人们无不拍手称快。

    ②在“滨州市首届书法篆刻展”上,一位业余书法爱好者的作品获得一等奖,对于这份意料之外的不處之誉,他倍感欣慰。

    ③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不关注自然和生活,缺少真情实感,片面追求语言、形式的新奇,作文成为无关痛痒的官样文章,没有实际意义。

    ④在第16届电影“金凤凰奖”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宣布戴卓凝等演员获得“学会新人奖”时,台下观众一傅众咻,掌声不断。

    ⑤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以其翻云覆雨的情节,吸引了无数观众,票房一路飙升,突破了华谊兄弟最开始的基础预估值。

    ⑥虽然很多人并不相信一些所谓的中奖电话,但是电话里的骗子言之凿凿,使得他们放松了警惕,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

    A. ①③④   B. ②⑤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特朗普的税改法案可能会对美国经济产生刺激,但这场“大整改”是否会对经济产生深远的良性影响,三个研究所的专家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B. 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格使甲骨文研究“低迷”的情势有所改观,有助了增强国民的自豪感,有助于弘扬中华古老文明的影响力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C. 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后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D. 清华、北大等高校相继公布2018年外语类保送生招生简章,报名采用的是网上报名加电子档案传送或纸质报名表邮寄的方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对所学经典名篇的内容、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谏逐客书》现实分析部分铺陈秦王所喜欢的珍宝、美女和音乐,是为了渲染秦国强大,无所不有,批评秦王劳民伤财,声色误国。

    B. 《过秦论》全篇使用对比、排比铺陈叙事,气势充沛,文章中总共用了三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六国与陈涉的对比,有力表现了主题。

    C.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结尾说:他对余生的看法是无脸见人,痛苦至极,又成了宦官,不能隐退山林,只得烦从世俗而行事,通过著书立说来抒发内心的苦闷与不甘。

    D. 《鸿门宴》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因属节选,故事情节不太完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对所学经典名篇的内容、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列传》以大量篇幅写了楚国断绝与齐国关系,楚王受到欺骗、客死异国,楚国兵挫地削的历史事实,充分表现了屈原杰出的政治才能。

    B. 《苏武传》详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的曲折经历,详写匈奴方面劝降、道降和苏武的拒降,略写苏武的身世,从而有力表现了苏武的爱国精神。

    C. 《陈情表》以情动人,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对晋武帝“语书切峻,责臣建慢”的不满情绪,对祖母刘的孝情,在文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D. 张若虑的《春江花月夜》赞叹大自然的奇景,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并与追求人生哲理、探索宇宙奥秘相结合,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意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田家生活,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特点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B. 颔联写自然,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C. 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写出了诗人隐逸生活的清苦孤寂,为结尾的抒情奠定了基础。

    D. 尾联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正反,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2.这首诗的颔联是脸炙人口的名句,请赏析这一联的妙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列传》中表达出屈原自动远离污泥浊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江花月夜》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5)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慨叹离别之情,写自己和友人同是宦游之人,紧接着用乐观豁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宽慰友人。

    (6)《滕王阁诗》中写出滕王阁的形势并遥想当年兴建兴建此阁时的豪华繁盛宴会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话题作文 共 1 题
  1. 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总有那么一个物件,或许是本书,或许是一片叶,或许是一个杯……承载者我们的一段故事,一段深情,请以“记忆深处的那……”为话题,写一篇写人叙事类散文。

    要求:补充完整题目,叙事要真实,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