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单选题 22 题,null 3 题,非选择题 2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9 题,困难题 8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 题
  1. 按周礼,天子的舞用“八佾”(“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春秋时期卿大夫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季孙氏这样的“僭礼”

    A. 实质上是争夺权力的一种表现

    B. 其根源在于周朝中央集权的弱化

    C. 表明了儒家思想受到一定冲击

    D. 体现了新兴奴隶主贵族力量上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 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 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 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D. 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

    A. 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

    B. 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 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 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 外戚、宦官权力过大   B. 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

    C. 君权至上的结果   D. 中央集权所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自殷周以来,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经历了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古代宗族制度

    A. 社会功能逐渐减弱   B. 政治功能趋向增强

    C. 主体呈平民化趋势   D. 始终坚持儒学主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2 题
  1.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C.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手段   D.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

    A. 皇帝制度

    B. 三公九卿制

    C. 御史制度

    D. 郡县制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簿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这表明秦代

    A. 已出现完整的官僚体系

    B. 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C. 官僚政治的模式已经形成

    D. 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 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这表明卢坤

    A. 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

    B. 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 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

    D. 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中间跨越50余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

    A. 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

    B.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

    C. 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

    D. 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宗法制

    A. 在西周以后走向消失

    B. 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

    C. 是国家政治制度核心

    D. 成为法律规范的源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南宋思想家叶适曾说:“吾祖宗(指宋初诸君)之治天下也,事无小大,一听于法,虽杰异之能(指某些官员),不得白有所为,徒借其人之重以行吾法耳。”材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 皇位世袭的牢固   B. 依法治国的推行   C. 专制主义的强化   D. 中央集权的完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元代,行省实行圆署会议,行省所掌重要政务,“事从公议”,且常有“大事集议,众论不齐”等情况。这一做法(  )

    A. 不利于强化集权   B. 具有原始民主性

    C. 可减少决策失误   D. 削弱了行省职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汉宣帝曰:“庶民所以安其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唐太宗曰:“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县令尤为亲民,不可不择。”明太祖称:“府州县官,民之师帅。”由此可见

    A. 汉唐明三代出现的地方良吏最多   B. 古代统治阶级强化对县官的管控

    C. 皇帝视地方官为治国的重要帮手   D. 封建时代各级地方权力僭越中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皇位世袭是皇帝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但历史上不断出现骚乱、争议、政变、兵变、谋杀、篡位等现象,这些现象

    A. 表明嫡长子继承制无以为继

    B. 体现皇帝制度中皇权至高无上

    C. 反映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

    D. 说明宗法制因君权过重受冲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明朝万历皇帝因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七、六,史称“万历怠政”,这实质上反映了

    A. 君臣之争引起官场混乱   B. 内阁对皇权制约强化

    C. 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D. 君主专制弱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宋代司马光曾说:“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清官包拯亦言,监察官“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这说明古代(  )

    A. 监察官选任重视德行   B. 监察官直接服务于皇帝

    C. 选拔监察官程序复杂   D. 皇权加强依赖监察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霍光秉政后对当时的丞相田千秋宣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汉武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霍光能“治内”、田千秋能“治外”是由于(  )

    A. 宗法制   B. 察举制   C. 郡国并行制   D. 中外朝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和探索阶段。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  )

    A. 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   B. 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C. 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   D. 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己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   B. 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

    C. 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   D. 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明代万历年间的刑部尚书王世贞曾说:“百余年来,天子不独断必有所寄,不能不归之内阁而至嘉靖中,遂操丞相之柄,而出其上。”关于明代内阁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成为辅佐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B. 阁臣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C. 成为控制六部的最高中央机构   D. 权势日重皆因君主集权的结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清朝军机大臣的职责是:“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以下关于军机大臣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军机大臣的职责表明皇权的强化   B. 军机大臣实质是皇帝的机要秘书

    C. 军机大臣承旨办理机务出纳皇命   D. 军机大臣从此无权参与军国大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康雍乾三朝平定西北等边疆叛乱后,不仅遵循汉族军礼,告成于太庙和祖陵,还立告成碑于太学之中,全国各地文庙纷纷仿效。到了乾隆年间,类似的造碑运动达到了高潮。这使得清代(  )

    A. 民间叛乱日趋沉寂   B. 文人竞相从军建功立业

    C. 传统礼仪革故鼎新   D. 大一统意识进一步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860年,外国公使驻京。恭亲王奕䜣请设“总理各国亊务衙门”,咸丰帝只同意设“总理各国通商亊务衙门”,但奕䜣认为如此洋人“饶舌必多”,奏请去掉“通商”二字。这表明

    A. 公使进京有碍清廷内政

    B. 对外通商尚未达成共识

    C. 筹备洋务引发朝野纷争

    D. 国际交往理念亟需改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题文)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与倭国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是

    A. 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 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是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

    A. 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B. 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C. 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D. 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3 题
  1. 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固有的稳定与秩序,列强凭借特权肆意干预中国政务。这主要表明

    A. 清朝丧失对国家政务的管理权

    B. 海关管理权落入英国人的手中

    C. 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制危机

    D. 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换约”事件:

    A. 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B. 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 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D. 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清总督是兼管两省或三省事务的高级地方官,“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其意图是

    A. 扩大地方的权力   B. 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 整饬地方的吏治   D. 协调地方和中央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互不统属。这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效率迟缓之弊。明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人们认为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

    ——摘编自[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混淆,未得其真。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摘编自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二 今一国之士多者千数,或流徙异邦,或取给殊方,面犹不识,况尽其才力。而中正知与不知,其当品状,采誉于台府,纳毁于流言。任己则有不识之蔽,听受则有彼此之偏。所知者以爱憎夺其平,所不知者以人事乱其度;既无乡老纪行之誉,又非朝廷考绩之课;遂使进官之人,弃近求远,背本逐末。位以求成,不由行立,品不校功,党誉虚妄。损政制道五也。

    ——摘编自《晋书》

    材料三 科举考试成为了把各种信仰、种族、观念、家庭背景、经济利益不同的人与国家政治取向联结在一起的纽带,成了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整合社会各种力量的粘合剂。庞大的中国拥有如此众多的民族和各种利益不同的集团、人群,不但没有向西欧那样分裂成众多小国而是不断走向统一,科举考试制度的凝聚作用不可忽视。

    ——摘编自杨光《科举考试拯救了中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初官僚存在的问题并概括汉代对举荐人赏罚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度存在的弊端。

    (3)结合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变化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