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单选题 11 题,非选择题 4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1 题
  1. 田庄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考古发现的陶风车、陶水井、短辕一牛挽犁画像石、曲柄锄石刻、水利灌溉模型等都出土于东汉豪强地主的墓中。这主要说明

    A. 豪强威胁到个体经济的发展

    B. 汉代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 当时厚葬风气逐渐盛行

    D. 田庄经济有一定的进步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创办洋务过程中,李鸿章曾感叹自己“三十年来日在谣诼之中”,张之洞也说自己“无日不在荆天棘地之中”。两人遭受攻击可能是因为他们

    A. 违背了封建伦理纲常

    B. 与顽固派根本立场相悖

    C. 挑战了重义轻利观念

    D. 对西学的理解过于肤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春秋初期,楚国君主首先称王。随后,吴、越等国国君也相继称王。上述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 分封制的动摇

    B. 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C. 专制制度动摇

    D. 周王实行宽松的统治策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但在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因此,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这主要是因为

    A. 总统仅是形式上的元首   B. 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

    C. 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   D. 共和派力量十分强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28年,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体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北宋时期就开展了“圩田”、“沙田”、“山田”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活动。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 南方地区人地矛盾显现

    B. 南方农业强调精耕细作

    C. 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盛行

    D. 水稻种植面积得到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雍正帝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军机事务,五年后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王大臣处理,1738年乾隆帝裁撤总理事务王大臣,恢复军机处。这一演变反映了

    A. 军机处逐渐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B. 政治决策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C. 军机处逐渐成为加强君权的工具

    D. 清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文中指出,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其中有马克思主义、白由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三民主义、改良主义等。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

    B. 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

    C. 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

    D. 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辛亥革命二十七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在《辛亥·北伐与抗战》中指出:“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合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的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中共如此解读辛亥革命,旨在

    A. 推动国民大革命

    B. 完成土地革命

    C. 维护国共合作

    D. 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进一步明确了现阶段实行二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这一规定

    A.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 纠正了左倾错误

    C. 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D. 克服了平均主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中产阶级发起了服装改革的潮流,典型的男装是西服外套和马甲、黑色灰色或蓝色的裤子,20世纪初妇女中广泛流行短裙和女士长裤。这一时期的服饰变化

    A. 强化了服装的装饰作用

    B. 促进了平等观念的产生

    C. 适应了生产领域的变革

    D. 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4 题
  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8年美国官员们“对中日战争看法开始转变,认为这场冲突不能被看作中日两国间事件”。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从6月起就致力于对华贷款,他一再向罗斯福说明:美国只需一艘战列舰代价,就可维持中国抗战;如果中国停止抗战,美国就需用更多的钱建设海军。而且,目前只有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国,这有利于共产主义的发展与苏联对中国的控制。此外向中国提供贷款,让中国购买美国汽车与石油,这有利于美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罗斯福最终于1938年11月30日批准了对中国2500万美元桐油贷款。在美国影响下,英国也宣布对华贷款50万英镑,随后又决定贷款500万英镑。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批准向中国提供贷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斯福批准向中国提供贷款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材料 西方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第一次接舷是十六世纪的事,但是真正对照和冲突的时代到十九世纪才开始。我们是让一切观念、信仰、制度很自由地与西方文化慢慢接触,慢慢接受感染,接受影响,于是有时起了一步步渐进的改革,也有时起了相当迅速或激烈的变动。那种种自动的革除淘汰,那种种数不清的采纳吸收,都不会破坏这个站在受方的文化的性格与价值。

    ——摘编自胡适《中国的传统与将来》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坚守”,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是“泰山学派”的创始人。他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的影响甚大。曾任国子监直讲,“从之者甚众,太学之盛,自先生始。”和孙复、胡瑗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强调“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主张“息民之困”。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

    ——据《宋史•石介传》编

    (1)根据材料,概括石介生平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可眸】

    材料宋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同时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扶贫是各政府的职责,需设立独孤因等恤养老幼贫痪的常设机构。虽然这些实践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做法,但其理念值得我们今天深入思考。

    ——摘编自《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扶贫制度的作用及当代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