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连线题 5 题
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12 题
  1. 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谧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谧法。秦始皇此举意在

    A. 维护皇权尊严   B. 弘扬三纲五常   C. 废除宗法制度   D. 取消分封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南北朝时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煌职掌又增加了雨早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这说明

    A. 儒教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B. 城隍崇拜扩大了部分行政职的

    C. 官府借助城隍信仰加强统治   D. 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前期长期由l名宰相主持众宰相议政,并将议政记录奏请皇帝决策后再发尚书省执行;唐后期则改为每10天轮换l人主持,后又改为每天轮换。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保证议政公允   B. 防范个人擅权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加强权力制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元朝通过南北大运河漕运江南米粮供应都城官民;明太祖时期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   B. 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 海路漕运其有明显优势   D. 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饮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

    A. 践行“夷师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 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C. 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   D.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11年11月,清政府颁布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皇帝继承顺序,于宪法规定之。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由皇帝颁布之。宪法改正提案权属于国会。该规定

    A. 意在化解革命危机以维护皇权   B. 顺应维新派施行新政的呼声

    C. 具有西方分权制衡的本质特征   D. 开启了晚清预备立宪的进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中央红军长征期间曾经先后设想在湘西、云贵高原、川西、新疆等地建立新的根据地,最后选定在陕北。这表明

    A. 红军战略转移计划周密   B. 西部地区群众基础薄弱

    C. 敌强我弱形势没有改变   D. 北上抗日成为全民共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50年,美方声称美军进入台湾是为了保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属于应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临时措施。对此,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予以驳斥:“能不能设想因为墨西哥内战,英国就有权利占领美国的佛罗里达呢?这是毫无道理的,不能设想的。”据此推断,该“突发事件”是

    A. 国共内战扩大   B. 朝鲜战争爆发   C. 越南战争升级   D. 中苏结成同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公元前6世纪的雅典法律规定,公民在出现严重政治争论的时候,保持中立或不参与的,将被剥夺公民身份。这表明当时雅典

    A. 公民个人权益受到限制   B. 公民的参政热情消退

    C. 重视培养公民政治素养   D. 公民政见的高度一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对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来说,自由是一个活生生的真理,但对其他美国人来说,它又是一个充满残酷意昧的戏弄。”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独立宜言》   B. 《邦联条例》   C. 1787年宪法   D. 《国家工业复兴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49年,一名意大利工人在抗议政府加入北约的运动中被警察枪杀。20多年后,有访谈学者发现很多受访者自称对此事印象深刻,却将此事说成是在1953年抗议资本家开除工人的工潮中发生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劳资冲突对当事人伤害太深   B. 个体记忆难以客观还原历史宾相

    C. 受访者对接受访谈存在顾虑   D. 口述纪录出现偏差缺乏史料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二战后.英属殖民地纷纷独立。随后,大多数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又加入了以英国为核心的英联邦。联邦内各成员国主权平等、经济互惠。其加入英联邦的动因是

    A. 加强联邦的内娜团结   B. 从应区城合作的趋势

    C. 应对超级大国的戚胁   D. 谋求自身稳定与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中后期,英国以农奴劳役为基础的庄园制度瓦解,原来依附于封建主的农奴成为独立小农,但也失去封建主对农奴的保护义务。15世纪末,毛纺织业兴盛,圈地运动随之发展起来,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新兴的租佃农场主普遍采用集约经营,提高生产技术,更多农民被排挤出农业生产部门。英国国王为加强王权解散大贵族雇佣的家兵队,宗教改革过程中又大规模解散修道院,也使得流民队伍进一步扩大。几乎同一时期,明朝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封建赋役负担沉重,自然灾害频发,流民队伍也迅速扩大,成为影响社会德定的一大因素。

    材料二

    面对流民大多涌向伦敦等大城市的情形,英国订立“血腥立法”惩治流民,以后则逐步建立一整套济贫侧度,加强对流民的管理和疏导。政府还大力鼓励发展工场手工业,吸纳剩余劳动力。

    明朝采用招抚流民回原籍复业、就近附籍等方法,并且给予复业者耕牛良种、免除赋税等安抚优恤措施,安置了大部分流民。明朝还仿效东晋时侨置郡县的办法,“招流民十二万户,给闲田,置郧阳府,立上津等县统治之。”然而,明朝的流民政策却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流民回籍后不堪封建重负仍然逃亡,而武力镇压则更激起流民的反抗,终于酿成明末农民大起义。

    ——均摘编自徐生忠《15至17世纪中英两国流民问题比较研究》等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流民问题日趋严重的原因。指出这一时期中英两国流民问题产生的本质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两国应对流民问题举措的相似之处。结果为何截然不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l近代中国重要历史名词

    五口通商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

    实业救国

    维新变法

    清帝退位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中共一大

    国民大革命

    九一八事变

    开国大典

    任选表1中的2个历史名词,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列出所选历史名词;阐述所选历史名词与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宋前期因为贡举不公,多次引发士人抗议,为此政府在科举考试中推行糊名(又称“封弥”)制度。不仅糊住举人试卷上的姓名、乡贯,也要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第。封弥官不得参与评卷,评卷官也不得参与封弥。

    宋政府又实行眷录法。规定眷录官必须依试卷原文眷录,不准随意窜改文意或增减字句,经校勘官与原文校对无误后方可标号封弥。举人的亲笔试卷称为真卷,送交封弥官保存,以备核查;眷录卷被称为草卷,评阅的主考官只能看到草卷。此外,还制定锁宿制度。规定各级主考官员一经受命,立即与外界隔离,直到考试结束。

    ——摘编自崔勇、丁建军《宋朝科举考试创度改革》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政府科举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宋政府科举考试制度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表2第二次柏林危机的若干重大史事

    1958年3月

    联邦德国议会通过用核武界装备军队的决议。

    1958年11月

    苏联要求美英法在六个月内撤走西拍林的驻军,并扬言必要时将动用核武器保卫民主德国。西方国家也以强硬姿态表示决不离开西柏林,甚至不惜为此一战。第二次柏林危机由此爆发。

    1959年5月

    美英法苏四国外长会议召开,未解决实质性问题。

    1959年7月

    美国正式邀请赫鲁晓夫访美。

    1959年9月

    赫鲁晓夫访美。

    美苏举行战后第一次首脑会谈,赫鲁晓夫同意收回关于柏林问题的声明,美国则同意按苏联的建议举行四大国首脑会汉进行具体谈判。

    美苏发表联合公报。

    ——王斯德主编《大学世界史》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柏林危机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苏妥善处理这一危机的方法,并分析其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于成龙,清朝著名廉吏。1661年,他出任广西罗城知县,针对“城市残破”、“民多饿死”的现状,“革大耗”、“减盐引”(大耗、盐引是官吏贪腐手段)。后来,他升迁四川合州知州,罗城人“遮道呼号,追送数百里”。1650年,他赴任直隶巡抚,即劾罢治罪贪脏枉法的青县知县赵履谦等官员,举荐德才兼备的霸州州判卫既齐等官员。赴任江南江西总督后,于成龙针对贪墨侈靡之风,颁布了《兴利除弊条约》、《示案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时人记述,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康熙帝曾召见于成龙,誉其为“清官第一”。1684年,于成龙病逝。遗物“帷笱(箩筐)中绨袍(旧官服)一袭,床头盐豉器而已”。

    ——摘偏自王普玲、李峰《清初吏治清明探析》等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成龙推行廉政的主要特点。

    (2)有学者认为,”清廉官吏是历史上的客观存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于成龙为例说明这一观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