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选择题 24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17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4 题
  1. 中国古代大多数封建王朝执行并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B.保证赋税的征收和力役的征派

    C.确保社会稳定有序           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   )

    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           B.自然灾害的影响

    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D.小农经济的脆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论述道:“人聚于乡而治,聚于城而乱。聚于乡则土地辟,田野治,欲民之无恒心不可得也。聚于城则徭役繁,诉讼多,欲民之有恒心不可得也。”这种认识产生的背景是(   )

    A. 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C. 市民阶层争取自身权利           D.小农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   )

    A.质量管理严格             B.产品做工精美

    C.生产不计成本             D.产品不入市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清政府规定:“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外,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或集股,或自办,悉听其便。全以商贾之道行之,绝不拘于官场体统。”该政策:(   )

    A.大力支持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B.促使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C.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D.使民族工业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春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936年初,国民政府规定,对农产品加工,提倡就农村或其附近发展,对一般工业应由政府实行保护和奖励的政策,对于那些地方上无力举办的大工业,应由政府、企业家一致进行。这说明国民政府采取的行动是(   )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外资投资国内产业

    C.提倡国货运动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学者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原有的“知识无用论、排外思想、意识形态的狂热与平均主义同时被新政策和新规划的大潮一扫而空。”其中“新政策和新规划”应包括(   )

    ①恢复高考制度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③设立经济特区   ④分配制度改革

    A.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 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观察下图相关信息,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被纳入生产合作社的轨道     B.是对私有工业的和平改造

    C.采取公私合营的经营方式     D.国营经济建立的必经之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开始建立      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 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 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剪掉了辫子;但随之在社会上却又流行起戴帽子的风尚。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彻底性     B.辛亥革命后西方近代文明传播广泛

    C.人们一时难以适应社会习俗的变革     D.民主共和的观念渗入到习俗变迁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   )

    A.租界当局拥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    B.交通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技成果    D.上海交通开始与西方近代文明接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点赞”“ 女汉子”“ 且行且珍惜” “no zuo no die”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

    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          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材料主要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

    A.引起了商业革命  B.引起了价格革命

    C.开始了殖民扩张  D.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1900年达到46. 6万英里。出现兴建铁路的热潮的原因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     B.巩固国防的需要

    C.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D.开发边疆的需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759年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意思是要防止(   )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社会贫富差别的扩大

    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面是《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A代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因保守的经济政策而衰落

    B.B代表中国,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在19世纪后期经济衰落

    C.C代表美国,两次工业革命中其经济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D.D代表德国,19世纪6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其后发展更迅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其实早在1933年的时候,罗斯福政府就已经承认了苏联并且也与苏联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1934年,美国国会也废除了干涉古巴主权的《普拉特修正案》,与此同时美军也从海地和尼加拉瓜撤军,美国还允许菲律宾独立。上述美国的行为说明的实质是(   )

    A.保护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B.经济危机造成了军力的下降

    C.美国外交政策的需要        D.美国与这些国家结盟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面这组对话反映的核心观点是(   )

    马克思:小罗,你最近的忙碌让天国这里有点乱啊!

    罗斯福:噢,为啥?

    马:因为你,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但亚当·斯密最近却不再来我这串门了。

    罗:哈哈,承蒙夸奖。

    马:你先别高兴,看了你的改革,起先我到真动心过,后来就开始忧心了,最后还有些灰心起来……

    A.认为罗斯福的某些改革措施是建立社会主义

    B.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模式与自由主义经济相冲突

    C.罗斯福的改革措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一致性

    D.罗斯福改革实质上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二战后,欧美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有(   )

    ①新经济的出现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       ④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有人曾把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是“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 对这个比喻理解正确的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B. 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下图反映出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

    1913-1937年苏联(俄)工业产值增长图

    A.1913-1920年工业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战争的破坏

    B.1920-1925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1925-1932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在于这一时期的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D.1932-1937年工业产值高速增长源于斯大林体制的逐步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斯大林说:“苏维埃经济制度则具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是任何一个资产阶级国家,即使是最‘民主的’、‘全民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所不敢梦想的"这一制度(   )

    ①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②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绝对领导

    ③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           ④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分配制度往往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乃至社会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租庸调制度是唐朝的赋税制度,成年男子要交一定粮食,称为租。缴纳一定的绢或布,称为调。服役期间,不去服役的要上缴一定的绢或布代役。租庸调制度与均田制相互配合,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度也会遭到破坏。武周以后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严重,公家已经没有土地实行均田制……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更是激烈,加以军需,各地长官都可以任意摊派赋税,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中央不能派遣官员监察,于是各种苛捐杂税纷纷出现,加剧了阶级矛盾,赋税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规定每家每户按照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一切杂税杂役。

    材料二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三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2)

    表2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

    年份

    产量

    收购

    收购量占产量(%)

    1958

    20000

    5876.0

    29.4

    1959

    17000

    6740.5

    39.7

    1960

    14350

    5105.0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材料四  20世纪到福利制度黄金时期的70年代,英国福利开支增长了2.7倍,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4%上升到29.4%,1 983年,增至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38.2%。

    ——王振华《重塑英国: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税法的实施背景。(4分)

    (2)材料二、三反映出在分配方式上存在着怎样的共同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这些问题的相似背景。(4分)列举后来两国为改变这种状况所采取的措施。(4分)

    (3)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二战后西方国家出现了什么现象?(2分)简要分析其背景。(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分配制度的认识。(4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8分)铁路的发展对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5年时,欧洲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里程仅为760公里,1885年达到7030公里,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整个非洲大陆,通过密集的铁路网,被欧洲的殖民者牢牢控制着。

    ——《罗得斯纵贯非洲的铁路梦)>(2014年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

    (1)根据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分析,此时铁路修建迅速的原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非洲铁路修建中能处于优势地位的原因。(6分)

    材料二   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自治》

    (3)依据材料二,如何评价英国在印度修建铁路的行为?(不得照抄材料)(4分)

    材料三   

    年份

    1894

    1911

    1927

    1937

    1945

    1978

    2006

    中国铁路里程(千米)

    483

    9800

    11900

    15500

    24000

    48600

    770838

    注:表中数据摘编自《浅谈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结题报告

    (4)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材料三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4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0分)李明玉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指出:形成于一定时空之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经济发展方式,常常称之为经济发展模式。某一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其发展模式就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导致处于危机或竞争弱势的国家,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1)运用所学知识,以20世纪主要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为例,说明“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8分)

    (2)依据材料说明,在经济建设中,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2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