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12 题,中等难度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下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于:

    A、隋朝、唐朝、唐朝   B、唐朝、唐朝、北宋 

    C、隋朝、唐朝、明朝  D、隋朝、唐朝、北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此材料描绘的最有可能是哪个时期人们过中秋的情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上述两种分歧的根源是: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社会阶层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秦律·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这段材料说明古人很早就懂:

    A、保护自然环境     B、封闭山林猎场 C、严惩猎杀家犬        D、禁止进山伐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从世界发展的潮流来看,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根本性影响是:

    A、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社会日益半封建化

    C、思想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D、开始进入民主革命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发明家”是指:

    A、科学社会主义者   B、空想社会主义者 C、巴黎公社领导人    D、第一国际领导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1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11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1972年2月27日,封冻二十余年的中美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中美签署了历史性的外交文件——《联合公报》(《上海公报》)。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材料二:2009年1月1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出席中美建交30周年纪念活动的美国前总统卡特。30年前,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30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美关系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中美两国是伙伴,不是对手,更不应是敌人。归根结底,只要双方牢牢把握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大方向,致力于加强对话、交流与合作,切实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妥善处理台湾、涉藏、人权等敏感问题,中美关系就一定能持续向前发展,更好地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

    材料三:2009年1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同首次访华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奥巴马说,我们在会谈中再次确认,美中两国有许许多多的共同利益。未来美中会有更多合作。我想重申一个事实,美国人民对加强同中国的关系是非常有兴趣的。美中两国在经济、安全等许多全球问题上都可以合作,这符合两国的利益,也有利于全世界。

    这是就职仅十个月的奥巴马首次访问中国,也是他和胡锦涛七个多月内的第三次会晤。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6分)

    (2)材料二指出:“30年前,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中美关系“新纪元”的理解。(6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美关系30年来的发展给我们留下的重要启示。(6分)

    (4)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演变的国际背景。(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