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4 题,语言应用 1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8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儒家与现代人生

    傅佩荣

    ① 由孔子所奠基的儒家学说“究竟”有何主张?它对现代人还有指导作用吗?

    ②首先,它的历史际遇十分复杂,从西汉董仲舒倡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就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与利用,扮演安定社会的主导思想。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可以用“阳儒阴法”一词来描述,表面打着儒家的招牌,内里采取法家的手段,一旦国家陷入困境,就把责任推给了儒家。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诠释,为了配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形成僵化而封闭的教条,也就不足为怪了。于是,一般人对儒家的印象就异化为:重视群体和谐而忽略个体差异,讲究人情面子而忘了真诚坦荡,最后沦为不讲道理的三纲五常,不分黑白的酱缸文化。

    ③其次,现代人生在西方文化主导及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变得既丰富又复杂。我们身处其中,容易觉得忙碌、盲目而茫然。许多学者以“后现代主义”一词为其标签,意思是:没有任何观点可以免于被质疑与否定,由此形成价值中立或“只问事实不问价值”的现象。因此,如果我们能从儒学中找到“解药”,那将不但是我们之幸,也是全人类的福音。

    ④其实,孔子在重视群体和谐时,并未忽略个体的主体价值;若不谈行动者的主体,人生又如何可能建构真善美圣等价值呢?

    ⑤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认为实践人生理想的主动力量在于人。他心目中的人是不分阶级、族群与贫富差异的,推崇孔子为人文主义者,说他具有深刻的人道情怀,乃是合宜的判断。问题在于:孔子所谓的“人”,一般都被认定侧重于群体,譬如他的核心观念是“仁”,而“仁”字“从人从二”,自然不离人我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分辨:一方面,孔子对人的期许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里的“己”显然是指个体而言,君子与学者应该有此自觉。另一方面,平凡百姓也有其自我要珍惜,最典型的话语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百姓心中打定了主意,谁都无法再去左右他。在道德修行上更是如此。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要进要止,全在于“吾”自己的选择。

    ⑥为何需要强调个体呢?因为不论群体如何相处,道德价值的主体必须是个人,并且是真诚的个人。像“巧言令色,鲜矣仁”一语,不是暗示我们行仁的条件是真诚吗?有真诚才有动力,也才能从事道德实践。所以孔子会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若不真诚,又如何可能“欲”仁?同时这个“我”自然是就个体而言的。

    ⑦儒家思想重视个体,其重点不是今日社会民主与法治基础上所保障的人权,而是肯定每一个人在道德实践上都有不可逃避的责任,因而也有不可抹杀的尊贵价值。

    ⑧在分析中国人的性格时,会发现“群体”的作用远大于“个体”。如果回溯儒家起源,认真研究,就会察觉原来孔子的观念是兼顾群体与个体,并且在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孔子的观念对于现代人生仍然深具启发性,其故在此。能由个体的真诚出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想才能真正普遍推广开来。

    (节选自《儒家与现代人生》,有删改)

    1.下列关于作者对“儒家思想的历史际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自西汉董仲舒倡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就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与利用,扮演安定社会的主导思想。

    B.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阳儒阴法”,看似重视儒家思想,实则采取法家手段。

    C.为了配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僵化而封闭的教条。

    D.人们对儒家思想的印象被异化为:忽略个体差异,忘了真诚坦荡,不讲道理、混淆黑白。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避免质疑与否定任何观点,由此形成的价值中立或“只问事实不问价值”的现象,被许多学者贴上“后现代主义”的标签。

    B.作者认为,孔子在重视群体和谐时,并未忽略个体的主体价值。

    C.孔子认为人不分阶级、族群与贫富差异,所以他被推崇为具有深刻人道情怀人文主义者,是有道理的。

    D.孔子的核心观念是“仁”,即重视人我之间的互动关系,又强调个体的自省自觉。

    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匹夫不可夺志也”,说明儒家强调谁也不能左右百姓的意思,这与今日社会民主与法制基础上所保障的人权是一致的。

    B.因为不论群体如何相处,道德价值的主体必须是真诚的个人,所以儒家重视个体而不仅仅是群体。

    C.儒家思想肯定每一个人在道德实践上都有不可逃避的责任,因而也有不可抹杀的尊贵价值。

    D.从儒家起源看,孔子的观念是兼顾群体与个体,并且在两者之间保持动态平衡,这对于现代人生仍深具启发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谭嗣同传

    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首在浏阳设一学会,每七日集众而讲学,君慷慨论天下事,闻者无不感动。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林、刘同参预新政。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及七月二十九日,皇上赐衣带诏: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力主变法。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八月初一日,上召袁世凯,特赏侍郎。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初六日变遂发。是夜,袁世凯向荣禄揭发“围园劫后”之密谋。顷之,抄捕南海馆①之报至,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明日,君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力劝东游,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遂相与一抱而别。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就义时,慷慨神气不少变,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年仅三十有三。

    (节选自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略有改动。)

    注:①南海馆:康有为先生的居所。

    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擢:提拔,选拔

    B.君径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到……去,造访

    C.请至颐和园仆而杀仆         首:告发

    D.不有死者,无以圣主       酬:应对,对答

    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B.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C.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D.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3.下列各项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着重叙述了在戊戌政变前夕,谭嗣同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和在政变发生后,谭嗣同的应对举措和遇难过程。

    B.作者在叙述史实的时候,还善于描画场景,特别是成功地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真实再现了谭嗣同的壮烈人生。

    C.本文刻画了谭嗣同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谭君的敬佩之情,但作者并不赞同谭君主动待死的愚忠和迂腐之举。

    D.谭嗣同与袁世凯的对话,表现出袁世凯的虚伪、狡诈;谭君与作者的话别,则反映出了他对梁启超的关爱和重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2)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汪大娘

    张中行

    ①汪大娘,旗人,是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帮佣,只管做饭。

    ②我开始认识汪大娘时,她四十多岁,中等身材,偏于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嘻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大概男人早已作古了吧。有个女儿住在永定门外,像是也少来往。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

    ③汪大娘的行事,勤勉,这不希奇;希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体说,是离开常轨不成,浪费不成。她刚来时,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是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习惯的,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依她。

    ④两三年前,我们夫妇往天津,见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汪大娘呼为大少奶奶的,闲谈,说到汪大娘,她说:“我们都怕她,到厨房去拿个碗,不问她也不敢拿。孩子们更不成,如果淘气,她看不过,还打呢。所以孩子们都不敢到厨房去闹。她人真好,一辈子没见过比她更直的。”

    ⑤李家房子多,自己住正院,其余的房子大部分出租。门户多,住时间长的,跟王大娘熟了,家里有什么事,她也管。

    ⑥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是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主其事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李家上上下下着了慌,是唯恐汪大娘记不住。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入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度过去。

    ⑦还有更大的难关,是因为她年高辞谢到女儿家养老、文革的暴风刮起来的时候。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然要深入调查罪状。汪大娘曾经是用人,依常情,会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询问对象。不幸这位汪大娘没学过阶级斗争的理论,又不识 时务,所以总是答非所求。比如人家带启发性地问她:“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她答:“一点不苦,我们老爷太太待我很好。他们都是好人。连孩子们也不坏,他们不敢到厨房淘气。”不但启发没收效,连早已教她不要再称呼的“老爷太太”也冒出来了。煞费苦心启发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来,又一个难关平安度过去。

    ⑧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也都舍不得她走。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一问,才知道她年及古稀,还没到过故宫。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听到这件事,反而有些轻微的黍离、麦秀之思,秀才人情,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太太们和老太太们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

    ⑨我们也抄来住址。但不凑巧,还未成行时,文革的大风暴来了。其后是自顾不暇,几乎连去看看的念头也消灭了。一晃十几年过去,风停雨霁,人人有了明天还可以喝清茶看明月的安全感,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还健在吗?还住在她女儿那里吗?因为已经有了几次叩门“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痛经验,我们没有敢去。

    ⑩但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还常常使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

    (选自陕西大学出版社 张中行著《柴门清话》,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借助汪大娘出身卑微、生活困苦却正直、质朴、宽厚的形象,讴歌了底层普通百姓身上特有的可贵品质。

    B.文革来临时,汪大娘仍旧称呼主人“老爷太太”,这表明汪大娘因身为佣人而自视低人一等,自尊意识不强。

    C.汪大娘这一底层劳动者身上的闪光点或许侧面映照出当时社会上许多上层知识分子文雅外表下的虚伪与冷漠。

    D.作者抓住了许多典型重大的事件来刻画汪大娘的人物形象,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她恪尽职守、诚实坦荡的美德。

    E.汪大娘离开时,作者特地抄来地址以备看望,十几年后局势安定了,仍然想起她,正面突出了汪大娘的可敬。

    2.理解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⑴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⑵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

    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汪大娘的“正直”?

    4.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提出一个关于读书明理可信程度的问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①无风镜②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

    ①潭面:指湖面。

    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从景物特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两首诗的不同。

    2.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湘夫人》中“       ,洞庭波兮木叶下”两句描写了凄凉冷落的景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屈原《湘夫人》)

    (2)《拟行路难》中以水流方向各别来显示人生遭际殊异的诗句是:“          。”(鲍照《拟行路难》)

    (3)三顾频烦天下计,            。(杜甫《属相》)

    (4)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突出表现李白傲岸性格和不妥协态度,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衣(mèi)  忽(yōu)   翡翠寒(qín)     流水潺湲(chán  yuán)

    B.欢(xuè)   玉(dián)   然中开(hōng)     吞声踯躅(zhí   zhú)

    C.暑(rù)   雪(jì)    钟鼓玉(zhuàn)   旌旆逶迤(wēi   yí)

    D.怨(duì)  芳(qiān)  含情凝(tì)      迤逦不绝(yǐ  l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古典诗歌中的常用词语往往具有特定的内涵,形成了某一特定意向,阅读时不能望文生义,否则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B.陈寅恪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

    D.著名作家三毛曾言:心之何如,犹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望尘莫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根据诗中的“一鳞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联缀,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B.黄杨木雕古朴文雅、精致圆润,深受收藏者喜爱。近年来一直成民间收藏的新贵,在拍卖市场上风头强劲,名贵精品收藏前景看好。

    C.尽管顶着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莫言的作品仍然遭到书店退货,这成为文学书籍市场滞销最新的,令人多少有点吃惊的案例。

    D.最近浙江温州接连出现的因企业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的老板,不仅给温州企业家的群体形象“抹了黑”,还欠下一笔还不了的金钱债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依次填人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自古以来,中国有着广大的诗歌需求,甚至有一种诗歌崇拜的氛围,在其背后,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心灵市场。                           

    ①而其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境界也就是心灵层次,从而不断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安心

    ②而诗歌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心灵的学习或者说学问

    ③好的诗歌作品能让他人读了以后感到动心

    ④而这一点,也许正是当代人最需要和最渴求的

    ⑤体验诗中情感,领悟诗中意境,同样达到安心的效果

    ⑥诗歌的起源是感于心动于情,其过程是从心出发,用心写作,也可以说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A.②⑥①③⑤④   B.②⑤①③⑥④

    C.⑤④②①③⑥   D.⑤②③④⑥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一女孩在公交车上拒不给一残疾老人让座,一男乘客当场掏出百元钞票使劲打女孩的脸,逼其让座。事情发生后,很多网友在对此纷纷发表看法,请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分别填上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话。

    黑领一族:这位见义勇为的男乘客有血性,真爷们儿,女孩该打!

    自鱿人:你说得对,   A   

    蓑衣客:我不认同,不让座只是道德问题,主动让座者固然应当得到人们的尊重,但在现代文明社会,同样也要尊重别人不让座的权利。

    黑领一族:照你这样说,   B  

    拈花一笑:没错,打人是法律问题,打人者一定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蓑衣客: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文明,对拒不让座的女孩,我想劝她的是  C   ;对打人脸的男乘客,我想劝他的      D    

    答:

    A:                              

    B:                              

    C:                              

    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方孝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培根:如果问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回答则是:第一,无所畏惧;第二,无所畏惧;第三,还是无所畏惧。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或套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