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 题
  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亚投行被各国力挺,是”一路一带”战略的重大利好。亚洲将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级,      ,不可阻挡。欧洲多国的积极加入,使得中国组建亚投行     ,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可以预见,亚投行将       ,成为一个公开透明、包容善治的国际机构。

    A.不容置喙   事倍功半   不孚众望  

    B.不容置喙   事倍功半   不负众望

    C.不容置疑   事半功倍   不负众望 

    D.不容置疑   事半功倍   不孚众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发的“网络可信身份证服务平台”即将在多地投入试点。今后不用携带身份证,在办理开网店、住酒店等需要实名认证的业务时,靠“刷脸”就可完成身份认证。

    B.10月27日,“翰墨中国——全国书法作品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参展作品围绕“中国梦”为主题,用书法的艺术形式传承中国文化精神。

    C.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节目组成员在武汉的精彩表演,受到了武汉各高校学生的热烈欢迎,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D.不动产登记是摸清中国全社会不动产家底的国家级行动,将从经济到法律建设的方方面面产生难以估量的扩散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的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下面歇后语前后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纸糊的琵琶¬——谈不得        

    B.船到码头车到站——必有路

    C.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D.吃了三碗红豆饭——满肚子相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各句中,所引名句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天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季节,诗人们总是喜欢用春天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面对皇帝的退缩、士大夫的排挤和世人的辱骂,心灰意冷的王安石选择了隐居。

    C.“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梅葆玖是梅兰芳的第九子,他不仅继承了“梅派”的精湛技艺,而且形成了新风格。

    D.“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中秋佳节,夫子庙游人如织,怎奈天公不作美,突降的大雨让游客们扫兴而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对下面这段材料的寓意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农民问教授:“一个聋哑人到五金行买钉子,他先把左手的两个指头放在桌上,然后用右手做锤钉的样子。店员拿出锤子,他摇摇头,用右手指了指左手的两个指头;店员拿出钉子,他点点头。这时,一个盲人走进来。先生,请您想一下,他会如何买到一把剪刀?”教授从容答道:“简单。他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刀的样子就可以了。”农民笑起来:“先生,他不需要这样,盲人是会说话的。”(改写自郭亚维《哈佛校训给大学生的24个启示》)

    A.勿受既有认知限制     B.莫因专业蒙蔽真相

    C.审慎辨析言语歧义     D.勇于质疑权威观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贻华亭诸亲友诗序

    (明)何良俊

    余旅寓留都,故乡诸亲友每有来讯,即讽余南归。尝闻昔人以轩冕为桎梏。夫轩冕者本荣身之具也,然不免于牵曳,由达情任性者视之,其于桎梏等耳。若吴中士,竞营厚产,多者以万计,其次不减数千。故皆受有司绦笼,每一接见病若夏畦,其为桎梏,孰甚于是?

    余羁旅贫困,有时绝粮,岂不知故乡尚有旧业可赖,或庶几不至乏绝?然士可杀不可辱,纵令饿死,不犹愈于低头就之乎?且良俊譬若笼中之鸟,今幸已解决,宁可自求更处笼中哉?脱去一笼,复入一笼,此自贻伊戚。他日谁复怜之?谁复念之?又谁复肯解放之耶?

    夫建康旧都,其留守大臣暨诸僚,皆与内庭埒,但事简乏权,颇称闲局。士大夫避炎畏逼者辄来就之,并是一时胜流,亦皆怜才下士。见良俊颇工笔札,兼善名理,说剑谈兵,考文辨制,下至词曲亦能知其音调,故常下榻待之。又以良俊失意无聊,不欲责以苛礼。良俊性复疏宕,每至,即抵掌谈笔于其坐。诸公亦无牾也。假令亲友强之南归,不知教何此着此?其能免穷愁勃窣窘死哉?故聊寄傲以毕余年。古人常寄傲泉石,余乃今寄傲于公卿间,此亦一大奇事也。

    吾家子晳,史称其明目秀眉,真素通美,博通群书,善于谈论,率到好狎,遨游人间,大言箕踞,公卿皆下之。时驾柴车,恣心所适,致醉而归,时人号为通隐。此即秣陵故事。今日良俊适在秣陵,熟知子晳千年之后,复有一云孙似之耶?辄用韵寄怀,以贻同好。(选自《何翰林集》)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讽余南归        讽:指责 

    B.见良俊颇工笔札     工:擅长

    C.今日良俊适在秣陵    适:恰逢

    D.以贻同好         贻:赠送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尝闻昔人轩冕为桎梏       又良俊失意无聊

    B.然不免牵曳             即抵掌谈笔其坐

    C.留守大臣暨诸僚          能免穷愁勃窣窘死哉 

    D.他日谁复怜             复有一云孙似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不知故乡尚有旧业可赖,或庶几不至乏绝?

    (2)士大夫避炎畏逼者辄来就之,并是一时胜流,亦皆怜才下士。

    4.请根据文意概括作者的品格特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1)请简要概括诗人的生活处境

    (2)请赏析“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一联的表达效果。

    (3)请结简要分析这首诗蕴含的思想情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5)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6)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旧书不厌百回读,           。(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8)           ,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荒漠一夜

    付浩勇

    天蒙蒙亮的时候,他已在大漠的荒滩里跋涉了整整一夜。

    他蠕动着苦涩僵硬的舌头,舔了舔嘴唇上叠透的干血泡,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梁,不由回望一眼身后伴随的追敌——晨雾里闪着两点绿光的饥饿的野狼,心里又掠过一阵恐惧和绝望。

    他是昨天下晌为了拍摄到沙漠上的绿洲,他离开了驼队,深入到荒滩深处。当黄昏降临的时候,沙梁上传来一声凄凉血性的狼嚎声,他回首寻望,蓦然发现了暮色里浮动着两点闪亮的寒光,倏地,疲惫夹带饥饿一同向他袭来……

    整整一夜,他别无选择,慌惶地在大漠里奋力向前进。途中,他为补充体力,备带的干粮吃完了,水壶里面水喝干了,肩上压着沉沉的摄影机和行囊背包。但他不忍心将拍到的海市蜃楼般的别致风景一掷了之,那可是他艺术生命的价值所在。然而,野狼显然盯上他了,将他视成大漠里惟一的补充营养的佳肴,他只好拼力地在沙漠里走着。他心里明白,在荒漠里,缺水是最大的灾难,野狼同他较量的是毅力和意志,自己若是稍有松懈,在沙梁上倒下,野狼就会冲上前,挥舞双爪,将他撕成碎条,充饥解渴,而他拍摄的荒漠上的别致风景将化为乌有。

    他回望野狼时,明显发现野狼的浑身抽搐,脊梁的骨节更加突起,干瘪的肚皮贴在沙土上。喘气声越来越粗重,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拉越长……渐渐地,野狼举步维艰,停下来了。他心里不由掠过一阵狂喜,野狼终于撵不上自己了。少顷,又见到野狼嚎叫一声,转头调向,灰溜溜地往回逃窜,他不由挺直身躯,英雄般地傲立在沙梁上,似乎嘲笑野狼意志的崩溃瓦解。

    当野狼的背影逃遁远去,他又一下子瘫倒在沙梁上,他该往哪里走?何方才能寻到驼铃队?哪里才有水源?严重的缺水,他已鼻孔出血,七窍冒烟,四肢乏力。忽而,他转念回想,猝然想到,野狼的转向莫非预告着前方是一条通向大漠腹地的死亡之路,于是,他意识到只有重新振作,尾随野狼,或许才有可能离开大漠,找到驼队,使别致风景焕发艺术之光。

    他复而挺起疲惫的身躯,沿着野狼逃遁的方向赶去。为了避免同野狼的孤注一掷,他既不能尾随太近,那样会惊扰它;当然又不能太远,如果稍有松懈,就会迷失跋涉的方向。

    芨芨草是大漠里跋涉者的救命圣草,沙梁坎下,野狼过处,芨芨草已被啃尽;他随踪而来,只好刨出草茎,细嚼取湿。野狼困乏了,停下来回头对峙地盯着他;他也停靠下身,机警地准备应付对野狼的反扑。有多少回,狼跑他奔,狼歇他停。有几阵子,狼的双腿摇摆踉跄,迷迷茫茫地迈步,他就象虚脱一般神情恍惚,晕晕蒙蒙地跟着……

    狼撵人整整一夜,人追狼足足一天,又是日头西斜的时分,终于,沙梁坎下出现了一片罕见的沙洲——那是内陆河被沙漠侵袭仅有的一汪清水。

    野狼仿佛忘却了疲惫,奋着四蹄奔过去。

    他喜出望外,狠狠地咬了一下血唇,忽而,一阵熟悉的驼铃声响过,昨天同行的地质勘探队出现在前方。他顿感泪水漾出眼眶,朦胧中,他看见两名地质队员正端枪向着吸水的野狼瞄准,他声嘶力竭的喊:别打它,没有它,我走不出荒漠,是它救了我的命……

    声落枪响,野狼猝然倒在甘泉一般的水边,枯瘦的四肢也懒得一动。

    他一个踉跄,向前一个滚翻,昏了过去。

    (选自《微型小说鉴赏辞典》)

    1.小说中反复强调“拍摄”“别致风景”的事情,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2.这篇小说心理描写非常细腻。请简述作品中“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3.小说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中,声落枪响,狼猝然倒下,“他”“昏了过去”。试探究这样结尾的用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孤傲”俞平伯

    ①俞平伯1900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

    ②俞平伯一生爱好昆曲,而这爱好又与他的爱情有关。1917年,俞先生与许宝钏结成秦晋之好。许家都是昆曲爱好者,许宝钏之父许引之是业余昆曲家,许宝钏的姐姐弟弟也喜爱昆曲。尤其是许宝钏,扮相漂亮,嗓音又好,唱起来字正腔圆,并且能填词谱曲。

    ③20世纪50年代中期,醉心于《红楼梦》研究的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遂淡泊了政治,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每逢星期四上午,夫妇俩便专门请来笛师伴唱。来了客人,也要坚持一曲唱罢才接待。俞平伯与许宝钏每年夏天都要坐公共汽车或三轮车去颐和园。这给幼小的外孙韦柰留下了童话般的印象:“外公租了人工摇的乌篷船,带着笛师,带了吃喝的东西,把船漂在后湖上唱曲子。一群游客围着听,都觉得很惊奇。”

    ④1956年8月,在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和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人的帮助下,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这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老君堂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研习社做的最有影响的工作是对《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俞平伯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全体社员通力合作把《牡丹亭》推上舞台,1958年10月2日在北京试演了一场,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演出。俞平伯生性耿介孤傲,不善应酬。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与大家合影,却找不到俞平伯,后来发现他是上台了,可是他取了自家的三弦又下去了,总理笑他书呆子。1959年10月,《牡丹亭》在长安戏院演出了两场,北京昆曲研习社也成为当年唯一参加国庆献礼演出的业余社团,这是昆曲演出史上的一件盛事。演出结束,文化部的一位高官来看望俞平伯,俞先生不说话,只抽烟。高官问:“身体好吗?”答:“嗯。”高官说:“我们走了。”答:“嗯。”既不客套,也不送客。

    ⑤“文革”开始后,一些乌合之众冲进俞平伯的家,从老君堂抄走了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后来又将其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办学习班,把他的书挂在墙上批判。俞平伯在“牛棚”里依然从容,每天给夫人写一封信。造反派给他戴上纸糊的高帽子,让他敲着锣走在游街队伍的第一个,他也淡然处之。

    ⑥从“牛棚”放出来后,俞平伯全家被赶到一个小房子里居住,工资也被扣发,只有少许生活费。1971年1月,作为被特殊照顾的老知识分子,俞平伯夫妇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

    ⑦1972年,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有关部门不得不给俞平伯调整住房、补发工资。一天,几个人提着皮包去给俞平伯送钱。俞先生点完钱后不慌不忙地问:“这只是本钱,利息在哪里?”来人都很惊愕,说:“没有利息。”俞先生说:“工资是国家给我的,扣这么多年是错误的。今天你们来送钱就是很好的证明。还本付息是常识。”来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俞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在乎那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说得几个人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选自《名人传记》2012年1期)

    1.俞平伯先生一生爱好昆曲,这一爱好由哪些因素促成?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文章第③段写了俞平伯先生的哪几件小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有人认为俞平伯是我国有风骨的知识精英,也有人认为俞平伯木讷、不善应酬,你的看法呢?请联系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1月,一位记者问钢琴大师格拉芙曼,在教了许多中国学生、造访中国将近四十次后,对中国琴童及其家长,有没有特别想说的话。格拉芙曼说,“我觉得中国人太强调竞争,尤其要争第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自觉地强调这种观念。”  

    竞争,难道不是必要的吗?争做第一,难道还有什么不好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