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9 题,其中:
选择题 3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字词书写 1 题,语言应用 1 题,其他题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3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 题
  1.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育希望的艰难。

    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种自然哲理。

    ⑤俗话说:“万物皆有理。”

    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A. ⑤⑥⑦①④③②   B. ④⑥⑦①③②⑤

    C. ④①⑦⑥⑤③②   D. ⑤⑦⑥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早晨起来,就晰晰沥沥的,我还高兴地说:“春雨贵如油,今年来得这么早!”

    B. 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

    C. 爷爷是喜欢服待花的,在我们的屋里、院里、门道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

    D. 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委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我太爱怜它吗,是我爱怜得无所谓了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怪缘故,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

    B. 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

    C. 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仙桃’;含着桃核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

    D. 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那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   (__________)

    (2)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____________)

    (3)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   (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字词书写 共 1 题
  1. 根据拼音写词语。

    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miǎo xiǎo(______);山外的天地这般大,城里的好景这般多。我从此也有了xuè qì fāng gāng(_______)的hún pò(______),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了社会,要hōng hōng liè liè(_______)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便再也没有去想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唉,往日多么傲慢的我,多么矜持的我,原来也是个孱头。

    孱头:

    (2)我渐渐地大了,脾性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

    垂垂暮老:

    (3)这时候,奶奶也去世了,真是祸不单行。

    祸不单行:

    (4)我曾去看过终南山下的夹竹桃花,也去领略过马嵬坡前的蜜水桃花,那花儿开得火灼灼的,可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

    灼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1 题
  1. 有的词语有多项意义,请在备选词语中任选一个,参照示例,使用其不同的意义,写一小段话。

    示例

    风雨:昨夜一场风雨过后,山峦青翠干净,我的心也渐渐沉静下来:人生本多风雨,只有在挫折中不丧失信心,才能继续前进。

    备选词语:果实、沉淀、灿烂

    选词:

    造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一棵小桃树》,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中说“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2)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3.文中多处写到“奶奶”,其作用是什么?

    4.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槐 花

    季羡林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得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⑪“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⑫“什么神奇?”

    ⑬“这木棉花。”

    ⑭“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⑮【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⑰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文章③~⑮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2.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  )。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3.第⑯段画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