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选择题 12 题,连线题 5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2 题
  1. 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 反映了宗法血缘世官制渐趋瓦解   B. 是对封建官僚政治的通俗比喻

    C. 法家思想已被统治阶级广泛认可   D. 君臣关系新理论有利社会进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重建儒学信仰目标初步实现   B.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C. 战乱与动荡社会环境的需求   D. 佛道二教自我改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环节。由于日本自身力量严重不足,加之复杂的国际环境,日本选择“替代方案”没有灭亡中国,却达到了侵华目标。“替代方案”是指

    A. 取消清王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   B. 割地赔款奠定侵华基础

    C. 与西方列强共同掀起瓜分狂潮   D. 建立傀儡政府掠夺资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民国时期,朱自清、闻一多等教授共同起草了一份《宣言》:“此局一坏,恐世界大势断不容我再有统一之机会……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罪恶昭著。”此宣言所针对的事件使

    A. 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对抗   B. 广大的东北地区沦为殖民地

    C. 国共由两党对抗走向合作   D.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一位军事院校的教员在讲述“隧道”一词时,因举了一个“纽约地铁”的例子,而受到上级严厉的批评,被指责为“崇美”,他被告知,应举“莫斯科地铁”的例子。该事件可能发生于中国的

    A. 1895年——1898年   B. 1953年——1857年

    C. 1924年——1927年   D. 1966年——1976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运动是指

    A. 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   B. 1953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C.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D. 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原新华社记者高粱曾回忆道:“我作为代表团先遣小组成员,亲身经历了这些激动心弦的日日夜夜……在三天之内办理了一切出国手续,赶制了行装……秘书处未再安排为我国举行升旗仪式,而是采取了更换旗帜的做法……秘书处不清楚,我国国旗的位置是按中国(CHINA)的‘C’,还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PEOPLE'SREPUBLIC OF CHINA)的第一个字母‘P’来排列。”据材料判断,此文所反映的外交事件

    A. 是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成果   B. 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C. 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军事上的短暂停火   D. 加强了亚非国家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学者评价梭伦改革中的某一措施是“旧时残酷剥削自己同胞的方法,已经弃而不用,如今主要是剥削奴隶和雅典以外的买主了。”这一措施

    A. 保障公民平等参与司法审判的权利   B. 以财产的不平等取代出身的不平等

    C. 解除了平民因经济沦为奴隶的可能   D. 诱惑技艺高超的外邦人从事工商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马克思·韦伯认为:宗教改革并不意味着解除教会对日常生活的控制,相反却只是用一种新型的控制取代先前的控制。能体现材料中“新型的控制”的宗教观点是

    A. 因行称义   B. 恪守教义   C. 因信称义   D. 教会民主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恩格斯在此评述的“联盟”

    A. 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扩大了原始资本积累

    C. 导致国家干预经济加强   D. 加剧了列强间的争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在20世纪上半期,有两个国家扮演了主要的世界革命者的角色。是凭借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公然向现存世界秩序挑战;则是首先抢占道义制高点,充当意识形态挑战者,与此同时积蓄在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挑战的实力。据此分析可知其中一个国家

    A. 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B. 最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 首先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D. 提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惊人的争论,使众多知识领域的探究重新得到评价,尤其是博物学、植物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以上评论的理论学说

    A. 为世界民族解放提供思想武器   B. 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概括

    C. 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重要标志   D. 打破了19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桎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5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五十一年(1721年)“将田分为新荒、积荒、极荒三等”,并规定“新荒者,三年起科;积荒者,五年起科;极荒者,永不起科”,同时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些政策与雍正元年(1723年)“摊丁入地”政策的相继颁布、执行,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但是人口的迅猛增长毕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达到3.0148亿时,这种压力愈来愈明显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前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中国人口在十八、十九两个世纪里增加了一倍,因此使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1949年9月,毛泽东以《历史唯心观的破产》一文反驳。这次对美国政府所持的马尔萨斯主义和唯心历史观的批判,为当时的“人口”政策定下基调。1953年公布了首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当年6月30日人口数量为58260万人,不到四年,就比建国时多出一亿多,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0‰。这一数字引起了领导层的忧虑,马寅初响应毛泽东,提出《新人口论》。

    ——选自《共和国词典》

    材料三

    17世纪晚期英国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英国的牧师、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了《人口论》,他描绘了英伦岛国人口膨胀的可怕前景。……他认为人口增长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但事实上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这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互动百科《马尔萨斯人口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清朝初期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相比较,概括指出新中国建国初期人口急剧增长原因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尔萨斯陷阱”理论的局限,并用史实说明17世纪后200年间的英国和1978年底以来的中国,分别是如何安全绕过“马尔萨斯陷阱”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运用所学知识,充分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与经济全球化”为主题,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至1938年,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提高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273‰下降到32‰;政府还为公民提供了免费医疗、养老金、疾病和残疾津贴、产假、带薪休假和儿童补助等。五年计划成为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的基础。但五年计划也结束了布尔什维克与农民之间的联盟。农民们不再与政府合作,从而形成了他们在自己小块土地上的高生产率与在集体农庄土地上的低生产率的鲜明对照。农业上的低生产率反过来又损害了苏联工业的情况。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再投资时,这便意味着低工资与消费品的短缺。一位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他们在付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与台湾问题息息相关。1950年夏,美国在朝鲜、台湾、越南三个战略方向对中国形成威胁。与此同时,解放军在金门战役中严重受挫,原先设想在当时技术装备落后的情况下解放海峡宽阔的台湾就显得困难重重。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后几小时,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布武装入侵朝鲜,并以“台湾海峡中立化”、“台湾地位未定”为由,命令其海军第7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抵达基隆港,受到热烈欢迎。

    在美国出兵台湾3天后,中央便决定将攻台日期无限期推迟;美国出兵台湾也促使毛泽东等领导人下决心出兵朝鲜。从7月上旬起,中共中央开始抽调战略预备队组建了东北边防军。当时苏联出于中苏同盟条约的规定,同意以空军保护我国内地,并在国际上牵制美国。10月,应金日成之邀中国志愿军出兵朝鲜,一场国际性局部战争由此打响。

    ——摘编自徐焰《抗美援朝与台湾问题》(《领导文萃》2016.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美援朝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朝鲜战争爆发后台湾问题未能解决的新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焚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持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从顺治至康熙年间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分析黄宗羲对清廷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其态度的变化有何现实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