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8 题,其中:
句子默写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文言文阅读 2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6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1.当年万里觅封侯,_________________。(《诉衷情》)

    2.__________________,此日中流自在行。(《观书有感(其二)》)

    3.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一狼洞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狼》)

    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________________。 (《捕蛇者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曲作者为元代杂剧家白朴   B. 本曲题目为“天净沙·秋”

    C. 本曲被誉为“秋思之祖”   D. 本曲被视为“元人小令最佳”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曲通过对十二种景物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作者情感变化过程。

    B. 本曲描写景物既有动景又有静景,可谓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 本曲描写景物由远及近,通过视角的变化,多层次地铺排秋意。

    D. 本曲一扫传统诗词悲秋格局,展现了秋日璀璨斑斓的丰富色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本文作者是______时期著名诗人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主要从桃花源的__________、物质富足、_________ 等来表现其美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煮饭成粥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①,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②?” 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③不?” 对曰:“仿佛志之。” 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④,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

    ①箅(bì):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著箅,放箅子。②馏:蒸饭。③识:记住。④更相易夺:相互修正失误遗漏。

    1.解释加点字

    (1)宾客诣陈太丘宿   诣(_______)     (2)俱委而窃听   俱(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概括元方兄弟俩煮饭成粥的原因。

    4.从全文看,元方兄弟具有______________的品质;其父陈太丘是__________的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什么决定了你的口味?

    ①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就不爱吃葱、姜、蒜、香菜等刺激性食物?为什么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为什么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华人依旧改变不了自己的饮食习惯?为什么我们无法重现儿时的味道?现在,科学家已经可以告诉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了。

    ②过去我们常常认为挑食是娇生惯养的结果,但科学研究证明,挑食的原因并非这么简单。

    ③拿香菜来说,喜欢香菜的人吃什么都想放点香菜进去,厌恶香菜的人闻着味道就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在喜欢香菜的人看来,香菜清爽可口,但是对另一些人来说,香菜和肥皂就是一个味道。美国食品化学专家认为,香菜的气味大约源于6种物质,其中大多数是名叫“醛”的脂肪分子。在肥皂和洗涤剂里都有这种“醛”分子,臭虫体内也有类似的分子。对讨厌香菜的人来说,他们察觉不到香菜叶中令人愉悦的化学物质,而只察觉到香菜与肥皂相似的那一面。因此,挑食或许只是因为基因差异。

    ④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嗅觉和味觉中心的一位科学家称,与男性相比,味觉超常的能力在女性身上更为常见,而亚洲人和非洲裔美国人中味觉超常的人又比白种人多。

    ⑤中国人讲“民以食为天”,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出门在外,饮食是否可口,直接关系到心情的好坏、身体的健康,甚至工作的效率,还有一句更准确的描述——“吃饱了不想家”。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的胃口是有记忆能力的,饮食习惯将在6岁前养成,一旦形成,终生难以改变。大多数人都具有小时候形成的故乡味觉记忆,它非常强烈,让人对其念念不忘,据说孩子想家了,多半是想家里的饭菜了。即使是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华人,真正能够适应西餐口味的,仍然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海外华人对于中餐的记忆,比对家乡的记忆更加深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对食物的口味,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与历史。

    ⑥在《追忆逝水年华》里,一块小小的蛋糕触动了普鲁斯特的味蕾,让他开始努力找回失去的时光,对普鲁斯特来说,蛋糕是他心中永不退色的记忆。看不见、摸不着的味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科学家表示,味道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唤醒记忆,是因为它非常难以重现。比如我们在农家乐吃水煮鱼,当我们离开以后,我们可以轻易回忆起水煮鱼的样子,耳边也能回响起辣油浇在干辣椒上滋滋的声响。然而,我们却根本没有办法“回忆起”那盘水煮鱼的味道,虽然它是如此美味,独一无二。只有当我们再一次闻到或者尝到水煮鱼时,我们才会重拾这种美好的感觉。味道是无法被大脑直接保存或重塑的。脑海中关于“味道”的记忆,总是那么模糊。我们无法像复制视觉或者听觉记忆一样,在脑海中勾勒味觉的体验。味道因此是一种独特的记忆。

    ⑦正因为味觉记忆无法重塑,所以再现以后,才会给人带来如此强烈的情感冲击。它甚至能把我们带回更小的时候。比如说,通过语言提示的记忆往往存在于11~25岁之间,而味觉则能将人们带回到6~10岁的童年时光。与视觉和听觉相比,“味道”和事物之间建立起的联系更为强大、也更为持久。

    ⑧味觉记忆如此独特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通常感受到的“味道”,是好几种不同味道的组合,这种组合一般来讲非常特别,也不太容易再现。小时候街边小面馆里混着辣椒油的炸酱面,伴着面馆中抹布与油烟混杂的气味,其味道是如此独一无二,即便在以后的日子里去过无数高档饭店,吃过无数碗面条,那味道也代替不了。

    ⑨吃,对于我们来说,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物,伴着它们独特的味道,成就了我们生活中一段段温馨的记忆……

    1.下列引号的作用,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

    A. 在肥皂和洗涤剂里都有这种“醛”分子

    B. “味道”和事物之间建立起的联系更为强大

    C. 没有办法“回忆起”那盘水煮鱼的味道

    D. 中国人讲“民以食为天”

    2.请简析第⑦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美国食品化学专家认为,香菜的气味源于6种不同的物质。

    B. 人类具有小时候形成的故乡味觉记忆,让人对其念念不忘。

    C. 在外的孩子如果想家了,其实他是在想念家里的饭菜味道。

    D. 我们无法如复制视觉记忆一样,在脑海中勾勒味觉的体验。 。

    4.⑴从全文看,本文围绕影响口味的因素,依次介绍了三方面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三个因素的介绍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东坡肉

    季明

    ⑴四十多岁的老楚,可不简单,曾是南京著名酒楼——品世阁的掌勺大厨。鬼子攻南京,一发炮弹,品世阁变成了瓦砾。妻儿老小连同家产,也消失在战火里。老楚手里掂着一把菜刀逃了出来,那一刻,老楚迫切希望这刀,能沾染上鬼子的血,于是,投了36师。

    ⑵老楚年纪大,又当过厨师,被分到炊事班,老楚很乐意,他觉得,凭自己的手艺,让兵们吃饱吃好,上战场跟鬼子拼命时,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也算是报仇。

    ⑶等到了炊事班,老楚才明白,什么叫       。士兵们吃的,无非是稀饭馒头就咸菜,只有在大战前夕,部队才买几头猪,改善生活。兵们称之为——吃断头饭。

    ⑷过去,猪杀了,兑上萝卜,放进大锅里一炖,完事儿。但老楚一来,就不同了,他使出看家本领,煎炒烹炸焖煮炖,变着花样做,当菜一样样端上桌,兵们的眼睛都直了。老楚做的菜,不仅好看,更好吃。兵们吃得狼吞虎咽,个个脑袋上腾起一片汗雾。兵们说,吃了老楚做的菜,脑袋掉了,也值!

    ⑸兵们吃高兴了,就问:老楚,你最拿手的菜是啥?老楚说,东坡肉。兵们不【解析】
    东坡肉?是啥东西?老楚怔了―下,才记起这些兵们,大多是文盲,就没再提苏东坡的那些陈芝麻烂谷子,接着说,这道菜,也叫红烧肉,用五花肉炖制而成,做好后,色泽红亮,味醇汁浓……

    ⑹士兵们咂咂嘴,听得直流口水,无限向往地说,啥时候做道东坡肉,让咱们也尝尝。老楚苦笑着说,难,这菜,费时费工不说,炊事班也没那些必不可少的作料哇。兵们就很失望。

    ⑺武汉会战,36师奉命开到富金山,打阻击战。战况惨烈,八天之后,—万多人的36师,兵员已不足两千,主阵地丢失。

    ⑻师长挑选了二百名士兵,组成敢死队准备发动突袭。攻击定在夜间,离天黑,还有大半天时间,师长知道,这些兵上去,九死一生,于是,他决定为敢死队改善生活。

    ⑼师长找到老楚,说,敢死队的兵,要求吃顿东坡肉,抓紧做。老楚苦着脸,手一摊,说,师长,啥都没有,咋做?师长咬咬牙,说,就是找破天,也要找到材料!师长牵过自己的战马,交给老楚,命他带上几名骑兵,去七十里外的镇上,采购食材,速去速回。

    ⑽但直到第二天上午,老楚才赶回来。好不容易办齐东西,却碰上了鬼子,那几名骑兵阵亡,老楚绕了很远的道,才赶回驻地。

    ⑾敢死队,早已在昨夜攻了上去。见到师长,老楚放声大哭,师长哇,我回来晚啦……师长说,不晚,待敢死队撤下来,就用东坡肉kàoláo      他们。

    ⑿老楚赶紧回到炊事班,开做。

    ⒀将猪肉刮洗干净,切成一寸见方的块,在沸水里煮去血水,然后,在一口大锅里,用竹箅子垫底,铺上葱、姜,再将猪肉块整齐地排在上面,加入冰糖、酱油、黄酒、葱结,盖上盖,密封,旺火烧开,之后,用文火焖酥……

    ⒁几小时后,大功告成。当二百碗红润油亮的东坡肉摆上桌,老楚眼前一黑,摔倒在地。人们这才发现,老楚身上,有枪伤。

    ⒂老楚让人将他扶到一块巨石旁,背倚石壁,坐下,睁大双眼,眺望富金山主峰阵地。那里,枪声正烈,硝烟弥漫。

    ⒃恍惚间,老楚看见敢死队员们,蜂拥而至,端起东坡肉,狼吞虎咽……

    ⒄老楚咧开嘴笑了。

    ⒅时至黄昏,敢死队的兵,却一个也没能下来。

    ⒆老楚已死去多时,笑意僵在脸上,而双眼,依然圆睁,紧盯着富金山的方向。

    ⒇残阳如血,映在那一碗碗东坡肉上,天地一片红光。

    (选自2016年第12期《小说月刊》有删改)

    1.⑴在第⑾段的横线上,根据拼音写汉字。

    kàoláo_____________

    ⑵填入第⑶段横线上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B.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C.屋漏偏逢连夜雨           D.饱汉不知饿汉饥

    2.小说以“东坡肉”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老楚和兵们闲聊拿手菜“东坡肉”—_____ —_____—老楚弥留之际笑迎兵们吃东坡肉

    3.对小说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门见山,交代小说主人公老楚原先是掌勺大厨的身份。

    B. 交代老楚从军前的经历,表现了老楚不简单的阅历身世。

    C. 交代老楚毅然从军的原因,表现老楚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

    D. 交代故事发生的必要背景,为小说情节展开作有效的铺垫。

    4.第⒀段详细叙写了老楚做“东坡肉”的过程,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的用意。

    5.本文结尾虽短,却句句意蕴丰厚,请做具体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2017年12月13日是第4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此,班级拟开展“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同学们参与国家公祭网网上活动时,发现国家公祭网有以下特点,请概括并填写。

           网站介绍

    特点

    由新华网承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负责内容把关

    权威性

    可随时发布相关新闻

        ①

    搜集整理各类以日军侵华历史、南京大屠杀历史为主题的专家言论、名人观点、学术论著

    学术性

    设有专门板块介绍何为公祭、为何公祭等国家公祭知识

        ②

    针对全球网民,有多种文字版本,并按不同地区设立公祭区域,如港澳台公祭、欧洲公祭、非洲公祭等

        ③

    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列简讯的主要内容,作为班级板报的摘要。

    【《解放日报》2017年12月13日讯】昨天,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参与全国联动公祭,同步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以告慰逝者,惕厉生者。上午十时整,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悼念仪式准时开始。升国旗、下半旗、念祭文,部队指战员在无名英雄纪念碑前敬献花圈。全场默哀,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和所有在抗战中壮烈牺牲的抗战先烈、死难同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当代中学生,请你在祈愿环节为抗战英烈献上对联,以告慰英灵。请根据上联填写下联(不考虑平仄)

    上联:忆往昔,齐心抗日山河壮;

    下联:______ ,_____________ 。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请以“陪伴”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 不少于600字。2. 作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和师生姓名。3. 不得以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作为写作内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