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62 题,其中:
单选题 52 题,选择题 6 题,非选择题 2 题,null 2 题
简单题 17 题,中等难度 33 题,困难题 1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52 题
  1. (题文)(2017届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质检)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 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C. 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表,对该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棉纱进口

    棉布进口

    麦粉进口

    钢铁进口

    机器进口

    生铁产量

    下降38%

    下降20%

    下降15%

    增加20%

    增加20%

    增加30%

    A. 官僚资本的日益膨胀

    B.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 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 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A.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 “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 “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 “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

    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力量发展

    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到1870年为止,英国社会问题堆积如山,执政的自由党人主张渐进的改革,并且提出以下改革纲领:保护穷人,使其免除疾病、过分劳累、贫困及意外工伤的折磨;发展教育及工会,作为工人自助的手段;向“膨胀的”、不劳而获的财产征收重税,以便缓和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这主要反映了英国

    A. 世界经济中心地位开始丧失

    B. 主张社会变革成为时代主流

    C. 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 注重社会保障缓和社会危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析】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

    A. 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 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 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表是《1832—1935年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

    年份

    贵族阁员

    非贵族阁员

    1832—1866

    64

    36

    1867—1884

    35

    23

    1885—1905

    40

    29

    1906—1916

    25

    26

    1918—1935

    25

    82

    A. 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使贵族数量减少

    B. 英国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

    C. 英国内阁权力随贵族数量变化而调整

    D. 工业化进程决定英国贵族的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00年《东南商报》记载,汉口“乡间老成妇女子,特购入棉纱,以自织成其所好土布,余剩则卖却”。汉口乡间的现象反映出

    A.耕织结合更加紧密

    B.自然经济趋向瓦解

    C.西方经济掠夺加剧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 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B. 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D. 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A. 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B. 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C. 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 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明万历史以后,江南工商业市镇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还有距离更近的,如苏州府吴江县,在明末平均约每乡3个市镇,彼此不过数里之遥。材料说明

    A. 苏州府成为江南经济中心

    B. 明朝工商业市镇开始兴起

    C. 农村商品化生产程度较高

    D. 江南水路舟行的交通发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

    A.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

    C.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

    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

    A. 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B. 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

    C. 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制约关系

    D. 内阁辅臣拥有对国是的部分决策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某学者认为,在古希腊,自由完全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此相适应,他们承认个人对社群权威的绝对服从是与这种集体性自由相容的,可以说“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所有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这表明该学者认为

    A. 公民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

    B. 公民只有形式上的自由

    C. 存在着绝对权威势力

    D. 排斥私有财产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期,雅典公民大会讨论是否要派军队进攻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并不知道西西里的具体情况,公民大会最终还是作出了入侵西西里的决定。这说明古雅典公民大会

    A. 民主决策机制名存实亡

    B. 财产等级制少数富裕公民绑控一切

    C. 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决策水平低下

    D. 军国主义思想盛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历史告诉我们,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形式的政府下,统治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愚昧的诅咒就像麻风病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鉴于此,美国人采取的有力措施是

    A. 实行联邦制政体

    B. 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C. 保持两党制原则

    D. 坚持人民主权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按照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表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写的内容依次是

    项目

    美国总统

    法国总统

    产生方式

    选民间接选出

    任期

    四年

    职权

    行政权、创议法律权

    与议会的关系

    与内阁共同对议会负责

    A. 普选方式、四年、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B. 参众两院联席选出、四年、立法与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C. 参众两院联席选出、七年、行政权、不对议会负责

    D. 普选方式、七年、立法与行政权、不对议会负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欧洲文明扩张史》中说:“从欧洲的总体看,甚至到19世纪下半叶仍远不能说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都实现了英法式的近代民主。而且民主的体制与民主的精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有了议会制,是说有了民主的形式,不等于说有了民主的内容。”最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 1689年《权利法案》

    B. 1787年美国宪法

    C. 1875年法国宪法

    D. 1871年德国宪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裴士锋在《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自满人入主中原以来,首度有满人以外的‘夷’人欲入侵中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王夫之关于‘夷’的陈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满族统治者身上更为适切。”上述变化说明

    A.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 天朝上国观念逐渐改变

    C. 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

    D. 经世致用遭到时代淘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895年4月以后,《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这反映了

    A. 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管控

    B. 民众开始关注日本文化

    C. 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反思

    D. 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传统观点认为,孙中山辞职、退位清帝享受优厚待遇、袁世凯上台,标志着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高全喜在《立宪时刻:论〈清帝逊位诏书〉》中则认为,辛亥革命的和平结束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A. 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导致辛亥革命果实丧失

    B. 清帝顺应形势主动退位促成权力的平稳交接

    C. 政权和平转移的同时又使国家免受战争之害

    D. 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北洋新军实现了和平夺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胡适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中国人的“文艺复兴”半途而废。对此解释最恰当的是

    A. 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B. 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

    C. 五四运动遭到了北洋军阀镇压

    D. 五四运动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苏联对中共的这一指示

    A. 揭示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B. 提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方向

    C. 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

    D. 影响到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成为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到独立解放与和平崛起的起点,而且为夺取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而为推动世界历史从动荡与战争的旧时期走向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由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抗日战争

    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结束了世界的动荡局势

    C. 推动了中国文明的转型   D. 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表明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实施

    B. 新中国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C. 政协成为参政议政的重要机构

    D. 各党派开始探索新的民主机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1972年8月,周恩来在谈到台湾问题时说:“过去23年,只是向金门、马祖打炮、广播,号召官兵起义,实际上我们对台湾的工作做得很差。”1973年6月,他指示新华社:《参考资料》每天要登一篇有关台湾的消息和言论,骂街的不要。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初

    A. 海峡两岸的沟通主要在民间

    B. 中国外交手段呈多样化特征

    C. 中国处理台湾问题的方式开始调整

    D. 中美关系改善推动了两岸关系缓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据新华社报道,原籍常州的台胞周纯娟女士是第一个取得入境大陆探亲签证的人。当她第一次探亲走出机场出口的时候,82岁的周老先生一眼就认出女儿,健步迎上去与女儿紧紧拥抱,眼睛全湿润了,泪水里浸满了40年的思念。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A. 两岸达成了“一个国家”共识   B. 台湾当局结束对大陆敌对政策

    C. 两岸关系缓和出现历史性变化   D. 大陆对台政策发生根本性转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某国际会议以“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主要议题,可以说是第一次提出了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这次会议最有可能(   )

    A. 1954年日内瓦会议

    B.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C. 1955年亚非会议

    D.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1961年铁托在一次会议上发言:“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条道路

    A. 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

    B. 形成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C. 冲击了由超级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D. 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支持援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苏联,并与苏联签订《莫斯科条约》。条约申明,双方的目标是维护和平,保证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承认欧洲疆界的不可侵犯性和四国占领柏林的权利。这反映了

    A. 联邦德国与苏联的关系全面缓和   B.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趋势

    C. 双方均承认民主德国的合法地位   D. 中间地带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虽然欧盟的‘民主赤字’为人诟病,欧盟还是以‘暗度陈仓’的方式继续排斥代议机构对欧盟政策制定的监控:一方面,在“欧洲制宪会议”之后,欧洲议会的法律地位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在现实的政策制定过程中,欧洲议会被边缘化的现实却没有改观。”上述现象表明

    A.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 欧洲政治一体化受阻

    C. 欧洲民主进程放慢

    D. 欧洲经济形势不乐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2016年7月14日,法国尼斯遭受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很多无辜群众死伤。不久,德国接连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世界各国对此纷纷谴责。在如今日益发展的多元化社会中,恐怖主义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隐患。对以上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日渐遭到挑战   B. 世界民族不对等性加剧了局部动荡

    C. 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D. 冷战思维深刻影响着欧盟对外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关于“冷战结束”与“欧洲统一”的关系,几位同学的看法存在明显分歧,符合事实的是(   )

    A.周原:“冷战结束”为“欧洲统一”是供了历史机遇

    B.齐涛:“冷战结束”延缓了“欧洲统一”的历史进程

    C.宋军:“冷战结束”与“欧洲统一”没有任何关联

    D.唐松:“欧洲统一”是“冷战结束”的前提条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三月,矩伯为参加恭王的太常典礼,与裘卫(掌管裘皮生产的小官)用朝觐的玉彰、赤琥等物交换了约1300多亩,荣伯、定伯等执政大臣命令有司主持双方土地交易。这说明西周中期

    A.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B. 土地交易呈现合法化

    C. 商品经济极大地繁荣

    D. 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据此推断

    A. 北宋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B. 北宋南方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C. 北宋经济实力超过了唐代

    D. 唐末五代时期南方相对安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6. 先秦时官营手工业作坊产品上都刻有工种及制作工匠的名字,以此来记录产品的生产情况。但考古资料显示,河北武安县发掘的10座战国晚期窑址中,出土了许多单独刻有生产者姓名印记的陶器、陶片。这说明

    A. 官营手工业注重保证质量   B. “工商食官”制度已被打破

    C. 国家规范了民营手工生产   D. 工商业经营范围得到扩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7. 据载,宋代形成了“贱稼稿,贵游食,皆欲货来耙而买舟车,弃南亩而趋九市”的社会风俗。据此可以推断宋代

    A.城市布局发生重大变化

    B.商业经营已没有时间限制

    C.农民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D.海外贸易呈空前兴盛局面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8. (题文)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牒”,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这一规定

    A. 表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B. 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

    C. 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限制了土地买卖的进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9. 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竟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 清朝经济的衰败

    B. 小农经济的影响

    C. 市镇经济的发展

    D. 坊市制度被打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0. 西欧诸国君权集中的专制制度形成于15—16世纪。专制政府支持发现新航路,支持海上发展,用海军保护本国航运业及海外贸易,有时不惜为此发动战争。这表明

    A. 专制制度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条件

    B. 专制制度与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相悖

    C. 专制制度是西欧向海外扩张的后盾

    D. 专制制度向海外扩张得到教会支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1. 1834年英国《济贫法》改革将“低于舒适原则”确立为公共捐助的基本原则。根据该原则:不论家庭大小和生活支出多少,金钱救济绝对不能超过社区独立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水平,否则,工人们就会寻求救济而非努力工作。对该原则影响最直接的是

    A. 自由主义的盛行   B. 重商主义的影响

    C. 议会改革的推动   D. 社会矛盾尖锐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2. “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活价值观的变革

    B. 工业革命后中产阶级社会地位提高

    C. 工业革命推动传统节日退出历史舞台

    D. 大机器生产带来了人们精神的异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3. 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英国城市化

    A. 降低了人口平均寿命   B. 造成了城市环境的严重破坏

    C.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D. 推动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4. 下表为浙江部分年份生丝和丝织品出口统计

    年份

    1750

    1850

    1875

    1895

    生丝出口

    数量(担)

    1397

    1万5千

    7万9千

    11万

    税率(%)

    9.43

    3.97

    丝绸出口

    数量(担)

    18229

    1万2千

    6千

    228

    税率(%)

    3.11

    4.17

    此表反映了当时丝织业

    A. 仍然保持传统生产的优势   B. 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

    C.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原料生产的均衡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5. 1914年10月张在给大总统的呈文中提出“棉纱土布,无论何种花色种类,所有常关、海关、厘金、落地捐等项税厘,一律免除。……因吾之工业幼稚,恐为先进国所压制,则发达无期”。呈文反映了

    A.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经济主权意识增强

    C.列强经济侵略加强

    D.民族工业缺少保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6. 1898年,有报纸评论说:“出洋肄业之诸子弟,学成返国,早已习与性成,只知改洋装,操洋语,娶洋妇,教洋书,或为洋人司出纳,或以洋人作舌人,从无一委质策名,供国家之用者。推其原弊,岂非幼稚时未明中国大道,先沾染外洋之习气使然耶!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 留学教育危及清朝统治

    B. 顽固守旧势力排斥留学教育

    C. 传统观念制约社会转型

    D. 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化特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7. 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为应对问题,后来政府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体制               D.农业集体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8. 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这一表述主要意图是

    A. 强调不均衡发展工业、农业的正确性   B. 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文政策的紧迫性

    C. 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   D. 说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紧迫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9.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是与“预期收益规律”的心理作用分不开的,即资本家害怕投资越多,利润率越低,导致国民收入水平和对原料、消费品的需求下降。基于此种分析,要消除经济危机应该

    A. 实行赤字预算,增加需求

    B. 通货膨胀,增加国民收入

    C. 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收益

    D. 降低银行利率,刺激消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0. 美国学者托尼·朱特在《战后欧洲史》中说:“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起步的汽车增长,因战争和战后的短缺而中止了,但从1950年到1980年,它的汽车拥有量隔10年增长一倍。……意大利私人拥有汽车量1965年是550万辆,1970年超过1000万辆,1975年约有1500万辆。”关于上述现象出现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二战后汽车消费需求释放   B. 欧洲“福利国家”制度推行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   D. “知识经济”模式快速运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1.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可见西方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 通过实行民主社会主义,暂缓阶级矛盾

    B. 调动所有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和谐,刺激经济和生产的持续发展

    C. 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显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D. 防止由于人民极端贫困、社会两极分化过于明显而造成社会动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2. 下表为苏联在七五计划和“十一·五”计划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指标。对其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劳动生产率

    年平均增长速度

    1961-1965

    8.5

    6.6

    8.6

    2.3

    6.4

    1981-1985

    3.3

    3.2

    3.7

    1.1

    3.1

    A. 形成了重型化国民经济结构

    B. 赫鲁晓夫改革成效显著

    C. 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经济发展

    D. 苏联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6 题
  1. 孙中山在评价“科举制”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材料中孙中山认为科举制

    A. 利弊参半

    B. 利大于弊

    C. 弊大于利

    D. 主张废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

    A. 废除宗法制

    B. 采取郡国并行制

    C. 加强皇帝制

    D. 实行三公九卿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太祖“首定商税则例”,建立了上自三司,下至州县的征收体系,“自后累朝守为家法”;宋人更是将侵夺盐、茶商人利益的行为与违背祖宗家法相比拟,称“非独妨害客人兴贩,显是有违祖宗成法”。这些政策和认识

    A. 遏制了官僚集团的腐败

    B. 造成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

    C. 导致了经济思想趋于保守

    D. 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仪礼·觐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日叔舅。”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 区分伯舅关系以便扩大周的疆域   B. 被分封的既有同姓也有异姓贵族

    C. 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联系紧密   D. 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之间可联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罗马法中规定:“如果寄托契约的双方当事人商定债务人要对过失承担责任,这一简约有效。因为,契约承认附加简约的效力。”该条款反映了

    A. 罗马法对债权人利益的袒护   B. 要求对过失承担责任违背了契约精神

    C. 责任约定以双方自愿为基础   D. 简约成为解决债务关系的最主要方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奕䜣在1861年给皇帝的奏折中说:“今捻叛燃势于北而太平于南,使我军耗资疲怠。蛮夷趁虚而入以图制我,如不抑怒而奋敌,恐遭大难矣。然倘无视其害,不予应付,奈何遗悲于子孙乎……为势所迫交友求和,实为攻防之策”。材料所蕴含的奕䜣的外交思想是

    A. 远交近攻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独立自主   D. 攘外必先安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非选择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过去500年来,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每一次权力转移,都重新塑造了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第一次权力转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的崛起进程始于15世纪,这一进程大大地加快在18世纪末期;第二次权力转移是美国的崛起,它发生在19世纪行将结束之际;目前世界正经历着第三次权力大转移,这次转移可以称之为“他者的崛起”。一个真正的全球秩序诞生了。

    ——据法里德·扎卡利亚《后美国世界:大国崛起的经济新秩序时代》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权力转移与国际秩序”拟定一个具体论题,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若跑题不得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21年2月2日是中国的春节。这一天,来自亚洲、非洲、阿拉伯世界以及印度洋周边地区的使节和统治者们,麋集于“天子脚下”的北京城,这些被中国惊世骇俗的航海技术制造的超级巨轮载来的使节们,有幸成为访问世界上最伟大的宫殿群——紫禁城的第一批客人。超过28个国家的首脑和使节获得了此项殊荣,但不包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拜占庭帝国皇帝、威尼斯大公和英、法、葡萄牙诸国的国王。而他们之所以没有被邀请,只是由于他们作为既缺乏科学知识,又没有可贸易货物的落后国家的元首在中国皇帝朱棣的眼里尚不入流。

    ——加尔文·孟席斯《1421:中国发现世界》

    材料二如果只有欧洲的历史,欧洲的工业革命不能发生。因为大规模以焦炭冶铁的技术成熟于中国,而非英国的发明,而且不但是机械的问题,而是社会整体结构的问题。工业革命发生的背后,需要小资产阶级的兴隆,亦必须从东洋贸易中得来的资本积累。要机器运转,不能单靠动力,还必须有棉花作为原料,更需要贩卖制品的市场,而提供原料和市场的实际是东洋。没有和东洋的交通,工业革命大概不会发生。

    ——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

    材料三乾隆帝对马戛尔尼说:“天朝自有天朝礼法,与尔国各不相同——尔国自有风俗制度,亦断不能效法中国,即学会亦无用。”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和欧洲国家当时的世界地位,并分析欧洲国家统治者未被中国皇帝邀请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为何没有率先发生在中国。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当时中英两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区别,并分析其对两国产生的不同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2 题
  1. 陈云向共产国际报告时说:“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我们党真正成熟起来了,尤其是党的领导人成熟了。”这反映出当时(  )

    A. 共产国际的指导是红军长征胜利的保障   B. “左”倾错误给红军造成重大损失

    C. 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革命的实际问题   D. 军事路线事关红军长征的生死存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其中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竟让盛宣怀以100万两承办。此转变

    A. 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   B. 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

    C. 体现了大力扶植民营企业   D. 导致了工业体系崩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