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2 题,其中:
选择题 20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17 题,中等难度 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20 题
  1. 观察下图,图中所示耕种方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其先进之处主要表现在

    A.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B.提高了粮食产量

    C.便利于土壤休耕                   D.体现了精耕细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鞭打春牛”是立春时节重要的民俗活动。北宋在立春的前一天,京城开封要向皇宫进贡春牛(泥制土牛),各重要衙署也置春牛于衙门前。到了立春之日凌晨,便将所有春牛打碎,此为“打春”。“鞭打春牛”的习俗反映了

    A. 我国古代的民俗的愚昧落后性                 B.北宋政府的农本思想

    C.牛耕在北宋时开始在我国南方普遍推广            D.我国古代对牛的崇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表明汉朝时

    A.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品     B.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C.交通便利促进了商业发展            D.政策放松促进了商业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重农抑商政策出现背离现象         D.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近代以来,在中亚地区广泛出土过“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货币,在西安等地的唐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币、阿拉伯金币、东罗马查士丁尼二世的“索里德”金币。这些发现本质说明

    A. 中国货币可以在上述地区自由流通     B.中国同中亚和欧洲贸易关系密切

    C. 中亚或西亚货币可以在中国流通      D.中国同东罗马帝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技术垄断成为行业规范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纺织业产品主要进入市场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记载,根据那个时候(五口通商后)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颇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虽离家不计也。”材料中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

    A.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C.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D.洋务运动的开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属于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企业             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D.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据《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统计,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

    直隶(含天津)

    江苏(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省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

    该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当时的中国

    A.民族工业已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而快速发展 

    B.民族工业分布遍及全国各地    

    C.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

    D.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平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主人公出身低微             B.受到帝国主义的阻碍

    C.处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夹缝中       D.国内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F1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2>F1的情况出现于

      

    A.甲午战争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南京国民政府前期  D.解放战争时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其专业。清华大学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这次调整的目的是

    A.适应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需要          B.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  

    C.创办与国际接轨的高等院校           D.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但在1973年和1975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分别增长9.2%和11.9%。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大     B.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      D.“文化大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1982年,中央在温州开展了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运动,即“八大王事件”。温州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遭到整肃。这一行动对民众中刚刚涌动的致富热情,无疑是致命一击。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之后,“投机倒把”这个词没人提了,而“下海”等词汇流行开来。这说明

    A.领导人的言行是经济发展风向标

    B.邓小平南巡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我国

    A.全面实行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  B.废弃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

    C.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革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奏折的本质意图是

    A.表达了与大清帝国满洲贵族统治者誓不两立的坚决斗志

    B.把变衣冠作为学习现代文明,革除社会陋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C.唯有剪掉辫子,方可有利于机械化大生产,有利于行军打仗

    D.追求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维新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商业信息    B.娱乐大众    C.宣传政治主张   D.报道国内外大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表是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

                  年代

    1949—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

    26.6

    28.8

    12.66

    15.6

    政治面貌

    30.5

    23.5

    l5.5

    l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依据该表,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发生怎样的变化?

    A.由重视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到更重视学历B.由重视政治生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择偶标准越来越自由,择偶选择多元化  D.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学历都重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改革开放前,生活在封闭体系中的中国人将西方的摇滚乐当做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象征加以坚决抵制。八十年代,正当中国人以热切的目光打量世界时,摇滚巨星迈克尔·杰克逊以他的歌声舞姿,离经叛道的举止、装束和生活方式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中,整整一代中国年轻人成了他的崇拜者。”对此,下列表述最确切的是

    A.摇滚乐适应年轻人的心理需要           B.中国人的观念由保守转为开放  

    C.中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较片面           D.社会变迁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本富最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

    ——引自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徽商谚语“钱,采也,采有源方有流,狡诈生财者,自塞其源也,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自当广开财源。” 

    ——引自《徽商的智慧》

    材料三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责,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

    ——《张謇全集·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徽商的经营理念(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经营理念形成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思想(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分)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 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民强国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

    “一五” (1953~1957):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

    “六五” (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1986~1990):改革闯关 治理整顿

    “八五” (1991~1995):小平南巡 改革潮涌

    “九五” (1996~2000):宏观调控 经济软着陆

    “十五”  (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报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为纠正材料二在实践中的错误,中共中央在20世纪60年代初采取了什么具体的方针政策? (6分)

    (3)材料三中“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和“八五”计划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6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