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0 题,填空题 1 题,简答题 2 题,综合题 1 题,科学探究题 1 题,实验题 1 题,计算题 1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0 题
  1.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下列说 法或做法不符合“低碳减排,绿色生活”理念的是

    A. 教科书循环使用   B. 公交出行,少用私车

    C. 开发回收利用二氧化碳的新技术   D. 为便于使用,电脑一直处于待机状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火上浇油”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A. 增大氧气的浓度,可以使燃烧更旺   B. 增加可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

    C. 淸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   D.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R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4Fe +302 2Fe2O3   B. 2C+O22CO↑

    C. 2H2+O2═2H2O   D. H2CO3═CO2↑+H2O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下图所示,下列过程放在X处不合理的是 

    A. 化石燃料的燃烧   B. 植物的呼吸作用

    C. 利用太阳能发电   D. 人和动物的呼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做法安全可行的是

    A. 遇火灾时打开所有门窗   B. 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先进行灯火实验

    C. 在加油站拨打或接听移动电话   D. 档案资料着火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图中可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是

    A. A   B. B   C. C   D.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硫在氧气和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不一样,这是因为氧气的浓度不同造成的

    B. 将燃烧的火柴在空气中用力甩一下会熄灭,这是因为它接触不到氧气

    C. 只有燃烧才能将物质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 混合气体中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就会爆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煤油中含有噻吩,噻吩(用X表示)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X+6O2点燃4CO2+SO2+2H2O,则噻吩X的化学式为

    A. CH4S   B. C2H6S   C. C4H4S   D. C6H6S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当你打开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盖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上方.看到的现象是

    A. 燃烧更旺   B. 熄灭   C. 先燃烧后熄灭   D. 无明显变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实验室制取C02的步骤有: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按要求安装好仪器③向长颈漏斗中注入液体反应物④向反应容器中放入几小块固体反应物⑤收集气体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④③⑤   C. ②①③④⑤   D. ②①④③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目前,许多烧烤店采用机制炭作燃料,使用时用固体酒精引燃,不用时炭灰可盖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机制炭的着火点比固体酒精高

    B. 酒精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可以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C. 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D. 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促进机制炭燃烧的更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化学方程式配平后的特征是(  )

    A. 方程式两端各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   B. 方程式两端分子种类相同

    C. 方程式两端各物质的质量相等   D. 方程式两端各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之和相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如下图趣味小实验,用力上下振荡锥形瓶,可以看到水火相容的场景,停止振荡则火焰熄灭。该实验直接说明的燃烧需要(     )           

    A. 温度   B. 与氧气接触   C. 必须用力上下振荡   D. 可燃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列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研究的是化学变化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

    B. 从宏观上看: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所有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所有生成物总质量

    C. 从微观上看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保持不变

    D.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分子的数目可能会改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锂电池是新型的高能电池,因其质量轻、电容量大,颇受手机、手提电脑等用户的青睐。锂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为:Li+MnO2=LiMnO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反应前后Mn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②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③LiMnO2为新型的氧化物           ④LiMnO2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图,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B. 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4

    C. 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2   D. 发生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2:3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将25克甲物质跟5克乙物质发生反应,所得混合物中有10克甲,11克丙,还有另一种新物质丁,若甲、乙、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化学式分别为A、B、C、D。则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2A + B ═ C + 2D   B. A + 2B ═ 2C + D

    C. A + 2B ═ C + 2D   D. 2A + B ═ 2C + D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列有关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A   B. B   C. C   D. D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现取2.3g某有机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2.7g水。对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推断:①一定含碳氢元素 ②一定不含氧元素  ③可能含氧元素 ④一定含氧元素   ⑤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2∶5  ⑥分子中C、H、O的元素质量比为12∶3∶8。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①②⑤   D. ①④⑤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控制变量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A. 在相同规格的烧杯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热水和冷水,分别在其中加一滴红墨水,比较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速率,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B. 用等体积等浓度的双氧水和不同质量的二氧化锰混合,探究催化剂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 用两个相同型号的塑料瓶各收集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再分别注入等量的水,旋紧瓶盖,振荡,通过观察塑料瓶变瘪的程度,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性的强弱

    D. 取等体积不同地区的两种天然水, 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同种肥皂水振荡,观察产生泡沫的多少,比较两种水的硬度大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填空题 共 1 题
  1. 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能源。

    (1)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______、石油、天然气等,属于______、(“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从石油中分离出汽油、柴油等的过程叫石油的分馏,原理是根据各物质的_______不同将热的原油进行分离,是_______变化 ;

    (3)今年5月18日.南海“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主要成分是CH4)试采成功,标志着中国的开采实力已处在世界前列。该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4)氢化镁(MgH2)固体可作为氢动力汽车的能源提供剂,提供能源时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一种可燃性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选用氢化镁作为能源的个优点是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简答题 共 2 题
  1. 下面是某化学小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实验。

    (1)活动1:点燃蜡烛后,电子称的示数会______(填“增大”、“减小” 或“ 不 变”), 蜡烛减小的质量______(填“>”、“<"或“=”)燃烧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2)活动2:加人泡腾片( 主要成分含柠檬酸、碳酸氢钠等),观察到水中产生大量气泡,蜡烛逐渐熄灭。则产生的气体为________该实验证明该气体的性质是_______.

    (3)活动3:用玻璃杯迅速扣住燃烧的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在水中,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该方法________(填“能”或“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为减少大气污染,国家提倡使用含乙醇10%的汽油,乙醇可利用农作物发酵制得.农作物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C6H12O6),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醇(C2H5OH)和二氧化碳.科学家预言,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来源于绿色植物。

    (1)写出葡萄糖转化为乙醇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写出乙醇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

    (3)二氧化碳不仅与水在常温下发生反应,方程式为____.还能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光照和叶绿素的作用下合成葡萄糖:6CO2 +6H2O C6H12O6+6O2 可见,反应物相同,产物却完全不同,原因是__

    (4)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中发生的能量转化是_____(填序号)

    A.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1 题
  1. 用如下图装置完成以下实验:

    (注明:C处的氢氧化钠溶液用于吸收反应生成的气体或多余的气体反应物)

    (1)探究燃烧的条件:B处盛放木炭粉。

    实验①:先在A处通人氧气一段时间后,B处无明显现象;

    实验②:在A处继续通入氧气,在B处加热发现木炭粉_______(“燃烧”或“不燃烧”);

    实验③:先在A处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在B处加热,木炭粉_______(同上);

    实验①与实验②对比,说明燃烧需要___;说明燃烧需要的另一个条件的对比实验是___(填序号)。

    (2)模拟工业炼铁:B处盛放淡黄色的过氧化钠(Na2O2)粉末, 在A处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B处固体变成白色,根据反应物的组成元素推断,该白色固体物质是___(选填“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科学探究题 共 1 题
  1. 为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某兴趣小组以“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进行了探究:

    (1)如下图: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天平的指针____、(填”会”或”不会”)继续保持平衡,原因是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该图示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某同学用上图装置实验:称取4.8g镁条在点燃的条件下与充足的空气反应,完毕后称量固体质量小于根据方程式计算得到的氧化镁的质量______g.

    [提出问题]固体质量为什么会减小呢?是否发生了其他反应呢?

    (查阅资料]镁在空气中除了与氧气反应,还可发生下列反应:

    ①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能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单质和一种白色固体。请试着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②镁在氮气中能燃烧生成氮化镁(Mg2N2)。

    [猜想与假设]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小可能是由于还发生反应___(“①”或“②”)造成的,理由是____。

    [实验结论]4.8g镁在空气中完全反应后,所得固体质量小于理论值,是因为生成的产物是氧化镁和___的混合物所致。

    [评价与反思]通过上述实验,你对燃烧与灭火的新认识是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实验题 共 1 题
  1. 如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实验室用B或C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C与B相比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并收集较多的二氧化碳的装置是___(填序号),检验其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为进一步验证产生的气体,可将气体通入_________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根据你所掌握的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阅读下表中的资料并解决下列问题:

    物质

    制取气体的药品

    制取气体的反应条件

    气体的物理性质

    氯气

    MnO2固体和浓盐酸

    需要加热

    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室制取氯气______(能或不能)采用装置A或B,理由分别是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计算题 共 1 题
  1. 为了测定某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甲、乙、两三位同学分别进行了实验,实验

    数据记录如下( 已知烧杯质量均为50g):

    烧杯+稀盐酸质量

    130g

    120g

    120g

    加入大理石样品的质量

    20g

    24g

    20g

    充分反应后,烧杯+剩余物质质量

    146.7g

    140.7g

    136.7g

    充分反应后,烧杯+剩余物质质量。请分析实验数据,解决下列问题:

    (1)哪位同学取用的稀盐酸和样品恰好完全反应,他制取的气体的质量。

    (2)计算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