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连线题 2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唐代张彦远在其美术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将品评绘画的标准分为五等,即“自然”、“神”、“妙”、“精”、“谨细”,认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这反映出张彦远的绘画理论

    A. 强调以山水画为精髓   B. 与文人画的思想一致

    C. 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D. 重视绘画的教化功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 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C.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 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商王在祭祀天神时,宰杀大量牛、羊、狗以及战俘奴隶当成祭品奉献给神灵;西周天子在祭祀天神时,其祭品通常为牛、猪、羊并用,但极少以奴隶为祭品。对于商周祭祀现象,以下解释最合理的是

    A. 神权与王权结合的思想有所淡化

    B. 农业生产中牛耕尚未起主要作用

    C. 借鉴商代教训西周统治更为文明

    D. 西周奴隶制经济对劳动力需求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 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 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 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 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礼记•大传》)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政权结构的表现形式是指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而争之曰:‘有

    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 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B. 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

    C. 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

    D. 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   )

    A. 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

    B. 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

    C. 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

    D. 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帝”本指天神而非人王,商王死就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贞咸宾于帝”,商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如帝甲、文武帝、帝乙、帝辛,王名加“帝”从实质上反映了(   )

    A. 商朝晚期神权政治的色彩开始淡化   B. 伴随社会变化商朝晚期王权的加强

    C. 奴隶社会后期的政治制度发生剧变   D. 此时社会经济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乡兴贤能论》里概括某制度的特点:“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他评价的是(   )

    A. 宗法制   B. 察举制   C. 世官制   D. 九品中正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A. 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 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 原始农业出现   D. 个体小农经济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

    A. 千耦其耘   B. 个体农耕   C. 刀耕火种   D. 铁犁牛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史书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 采集经济的出现   B. 种植经济的出现

    C. 渔猎经济的出现   D. 畜牧经济的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句话强调了

    A.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 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 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C. 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D. 三者立论不同,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西周的铜器铭文里有关于周王赐臣下“一田”“十田”“卅田”“五十田”的记载。这说明当时

    A. 士地私有制度形成   B. 分封制按等级授田

    C. 诸侯国的力量增强   D. 有固定的土地面积计量单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 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 有教无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A. 孟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孔子强调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意思是: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该观点的根本出发点是

    A. 劝导统治者以德治民   B.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D. 强调“格物致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主要内容包括“出版前言、中国概况、文明的诞生、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国、帝国的再生……”  其中 “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 ”是(  )

    A.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B. 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宋明两代的儒学复兴   D.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活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法家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显学而备受统治者推崇,是因为( )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改革的需要 ②符合当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以下都表示“阴”的方位是:( )

    A. 山之南、水之北   B. 山之南、水之南

    C. 山之北、水之北   D. 山之北、水之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先秦时期科技文化发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春秋时期发明使用了指南针  ②战国时期出现恒星方位记录表

    ③《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④孔子整理“六经”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金文是指下列哪种文字(   )。

    A. 甲骨文的雏形   B. 刻在金制品上的文字

    C.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D. 鎏金的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先秦时期,中国已有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发明成果,主要包括

    ①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②利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 ③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 ④针灸疗法的采用(   )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未见。由此可知秦国立法(  )

    A. 善于借鉴别国的法规   B. 内容繁杂不利于使用

    C. 已经形成了完整体系   D. 以经济为其立法核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 遵循先代旧制

    B. 因时进行变革

    C. 加强思想控制

    D. 强化专制统治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西周时期的列国诸侯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国内贵族官员爵位分为卿、大夫、士等5个等级。战国时期,出现了“诸侯之有关梁,庶人之有爵禄”的现象,这说明

    A.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 “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

    C. 选贤任能,军功爵制确立

    D. 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战国中后期的秦国士兵往往不戴头盔和不穿沉重的铠甲,甚至他们使用的剑也是比较落后的青铜短剑。战场上,这些士兵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进攻力,割去对方的人头并以这些人头堆积成山是秦国人的本能,可以说秦朝是建立在一座座万人坑基础之上。这反映了( )

    A. 秦国手工业生产技术相对其他国来说比较落后

    B. 商鞅变法确立和发展了秦国上下尚武的传统

    C. 奖励军功政策极大地改变了普通秦国人价值观

    D.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战争奠定了强大的军事基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连线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图一

    材料二: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由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就产生了姓氏文化,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姓氏文化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延续数千年都没有间断。近年一些地方宗族活动又兴,新建祠堂不少(见图二)。

    材料三: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

    ——《礼记·丧服四制》

    (1)图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有何特点?

    (2)结合材料二(图二),分析宗祠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你认为宗祠是否具有历史价值,为什么?

    (3)材料三所反映的含义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评价宗法制的影响?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